總理廣州蒙難七週年紀念告同志書

內容來源:卷三十    書告

隸屬章節:書告 \中華民國十八年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南京——

要旨

    一、總理在廣州蒙難中表現之精神,最重要者為負責不苟。
    二、惟有確立統一之基礎,方可保障革命之成功。義之所在,并力赴之。
本文

    距今七年以前,即民國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稱兵作亂,圍攻總統府,總理蒙難軍艦,與叛軍相持五十餘日,中正當時相從危難,親見 總理孤危奮鬥,奮不顧身,迄今思之,猶歷歷如昨日事。此役為本黨革命過程中嚴重之挫折,然 總理大無畏精神所啟示,卒肇後此革命進展之始基;可見唯努力革命為能支配一切環境,而 總理所謂最後勝利,必當歸于最後努力者,實為吾黨同志應永遠遵守之寶訓。值此重要紀念,悲愴之餘,願以所懷為吾黨同志告:總理在蒙難中表現之精神,其最重要為負責不苟,叛軍圍攻公府之前,有聞陳逆密謀而迭告於 總理者,而 總理迄不為動也;及叛軍垂迫公府,四圍步哨密佈,若非當時各同志扶掖以行,而 總理猶表示守死勿去也;及其移駐軍艦,陳逆一方以砲火相圍攻,一方利用帝國主義者相威迫,自六月十六日起,以至於八月十日,無日不在生死呼吸之中,而 總理鎮定如恆,百折不回,毫無灰心,絕不肯輕棄職守,此種大無畏精神,固為我同志人人所當效法。然觀于 總理由粵抵滬發表宣言,所謂義之所在,并力以赴,威力非所畏,危險非所顧,務完成中華民國之建設,俾人民咸蒙福利,而後吾人之責任始已。則知大勇實基於大仁,惟有重視革命之責任

--------------------------------------------------P.115--------------------------------------------------

,這次顛沛,不肯須臾放棄,至於此身之成敗安危,則有不遑顧及者;守義之誠,負責之篤,此尤為永久不刊之規範矣。竊嘗思之,今日革命勢力之擴展,較之 總理在廣州時代以云憑籍之廣,實已不啻百倍,然主義未行,統一未固,民生之痛苦未解除,民族之平等未實現;而叛黨叛國之徒,與軍閥、官僚、共黨、政客,及各種反動勢力,聯成一線,其倒行逆施,以謀反革命者,亦未有如今日之甚也。此時一有弛懈,不獨前功盡隳,且將陷我民族于萬劫不復之境,後死者責任之重大,更非言語可以形容。總理在世,吾人之奮鬥猶有所秉承,今 總理既一逝而不可追攀,吾人雖兢兢業業,一致奮勉,猶恐不及,吾輩於此若又不克踐履遺教,實行主義,則革命民眾之要求與 總理遺留之大任,將誰為負荷而保障哉。中正自致力革命以來,屢以同志之督責,勉膺黨國之大任,常覺疚戾孔多,無日不思引退而補過;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曾詳陳於前,及視師武漢,復披瀝愚誠,期於軍事告終,總理奉安以後,解職休養,以圖效力于將來。不圖桂系之叛逆未清,而馮氏劫持部隊、背叛中央之行動、又不旋踵而起,黨國危機,紛乘未已,統一基礎,動搖時虞,中正誠不難顧踐前言,及時乞退;然內省革命之職責,追懷 總理之提命,輒又不禁繞室而徬徨,苦思冥索,終以國家統一未臻鞏固之時,非吾人拘泥小節,放棄職責之日。總理昔日在粵蒙難,猶不自惜寶貴之生命,中正何人,敢私頂踵? 總理諭吾人以革命應不論成敗,不畏艱困,中正何人,敢避疑謗?是用取消辭意,追隨中央諸同志,繼續自效,凡此出處之決定,悉本革命之立場,今敢坦率陳達于諸同志之前,亦期無忘 總理負責之精神,願吾同志一致以繼承自勉也。吾同志當知今日為革命最嚴重最艱難之時期,而民生困苦已達極點。惟有確立統一之基

--------------------------------------------------P.116--------------------------------------------------

礎,方可保障革命之成功,而其道惟在聽命于黨國,而無個人之自由,凡恬退以鳴孤高,隱遁以示遜讓,均非所以應革命之需要,抑亦無以對畢生奮鬥之 總理;義之所在,并力赴之,必完成國家之建設,人民均蒙福利,而後吾人之責任始盡,援相規相助之義,不辭為吾黨同志反覆陳述,期共勉之。

--------------------------------------------------P.117--------------------------------------------------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