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侮與復興之基本要道

八個節目。這三綱八目對於修己治人明體達用的道理,就是所謂「大學之道」,我在前年廬山訓練集裏已經講解很明白,各位可以拿來作為研究大學的參考,今天不必多說。不過有一點還應該注意的,就是「齊家」的「家」字的意義,應該作廣義的解釋,不要看得太呆笨,只當作「家庭」解,而應該當作「社會」解。譬如我們在軍隊裏,軍隊就是我們的家;在學校,學校就是我們的家;我們駐在那裏,那裏就是我們的家。所謂「齊家」,就是要使家家戶戶以及各機關,學校,軍隊,團體個個人的精神道德都能普遍的提高,生活幸福,都能和勻的滿足。必須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然後可以治國平天下。要能達此目的,就在於大家能夠修身。如果社會上一般革命黨員尤其是我們負有治國家平天下之責任的一般將官還不能修身,一切思想行動,卑鄙齷齪,自私自利,對于社會國家,不負責任,不明本分,不盡義務,那麼,無論在學校想要辦好學校,在軍隊要想練好軍隊,在機關或團體裏要想辦好事情,一定都不可能!所以大學明明白白的指示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個道理,我們做軍官的人,格外要注意。如果我們不能修身,無論思想行動,一有愧于人,就要自餒,怕部下,對于部下尚且要怕,對于敵人,當然格外要怕了!如果我們真能敦品勵行,克己愛人,明本分,盡責任,就不致有「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古人所謂「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我們對于部下,便沒有可怕的地方,而且可以感化部下,使部下都能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養成大無畏的精神,團結一致,共同奮鬥,不僅不怕敵人,而且必能制服敵人!所以修身是我們軍人第一緊要的條件。修身這一項,在大學之道的整個體系中或者說整個程序中,是內外相維,心物相成的中心關鍵,修身以上為明明德的工

--------------------------------------------------P.25--------------------------------------------------

夫,修身以下為新民的工夫,無論明德新民,都要以達於至善之極致,然後可以做成一個「人」和完成革命建國的事業!
 在這裏還有一點要告訴各位的,大學第一章的前面,有一篇序文,序文第一句為「子程子曰」,再看中庸前面的序文。亦復如此。大家知道為什麼在「程子」上面還要加一個「子」字呢?因為這兩篇序文是朱子做的,程子講理學,朱子集理學的大成,所以程子亦就是朱子的前輩先生,朱子不敢直稱他的姓氏,而在上面再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的意思。即此小事,亦可見古人「重禮義」的精神,所以我附帶和各位提一提。
 其次,中庸一書,也是以第一章為正文,中庸的精義和全部學理的性質與價值,朱子在前面一段序文中說得非常簡明扼要。他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所以各位要知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所傳於門人最精微切要的基本道理。朱子的序文說:「其書始言為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學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可見中庸是由篤躬修己的本原,推到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大道。就其體而言之:即「卷之則退藏于密」,意思就是說,以此道存諸于己心,則可修德立品,成為完善的個人;就其用而言之:即「放之則彌六合」,意思就是說,以此道推行于世則無往不合而見治平之效。所以中庸之道,完全為一種明禮達用,正大切實的學問。我們無論信仰孔夫子與否,但是總要認識孔夫子是我們中國唯一正統的大哲學家,他所傳的哲理,我們都有深刻體察與固執

--------------------------------------------------P.26--------------------------------------------------

力行的必要。中庸上所講的心法,實在是我們做人做事治民立國的根本學問,如果我們隨便忽略不加研究,那還成其為中國人嗎?還能繼往開來,做祖宗的子孫,發揚固有道德文化來建立文明昌盛的國家嗎?各位做將官的人帶了幾千幾萬軍隊,如果對于這些重要的根本道理還不懂,不僅帶不好軍隊,並且連做人也不曉得做,我們革命當然不會成功!所以我們對於中庸這部書,也不可不特別注意研究。如果真能玩索而有得,則終身受用不盡了!
 中庸的正文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據朱子分析這章的意思,可分為三大部:「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首三句),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道也者三句)」,所謂「天」是什麼呢?並不是指普通所謂天地的天,而是指「自然」與「先天」的意思。我們一個人,自父母生下來,無不賦有一種自然的天性,即所謂「仁義禮智信」。這種自然的德性,就是所謂「天命」。也就是所謂「天性」「天良」和「天德」。所以天之體就在我們體內。這種天性如能存養發揮,便表現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這些天性都不待外求而自然具備於各人自己身心之中,我們如能于日常思想行動之間,遵循天性之自然,換句話說,就是凡事能求於

--------------------------------------------------P.27--------------------------------------------------

良心無愧,便算是得道。所以說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且天性是不可改易的,如果改易天性,則一切思想行為,便離了正道,一切私欲邪念,必紛然而起,種種惡習敗行,必相與俱生。所以我們必須摒絕物欲,排除邢念,不沾惡習,不為敗行,才不致被環境所誘惑而改易我們固有的天性,一切思想行為,才不致違背人生的正道,我們個人的事業才能夠得到合理的發展與美滿的成功。整個社會和國家,亦必可收治平昌盛之效。尤其我們軍人,格外要根據「仁義禮智信」的天性,與「禮義廉恥」的精神養成「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才可以發揮革命的力量,突破一切危難,制勝一切敵人!如果你一旦離了固有天性的本體,那麼你滿懷的鬼胎便要顯露出來,所言所行,便無一而不背乎正道,所謂「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看見任何人無論是上官,同事,朋友或部下都不免要害怕,弄得身心不得安,手足無所措,看見敵人便更要害怕了。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什麼事情不失敗呢?我們做了一個軍人尤其做了一個將官帶了幾千幾萬軍隊,最緊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完全取備於己,就是根之於「仁義禮智信」等天生之德性而發,所以要能發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必先存心養性,來發揮天賦之良知良能。可見中庸之道不僅是人生的哲理,完全是軍事的哲學。如果我們做軍人尤其做帶兵的將官不懂這種哲學,任你將操典等一切技術上的東西教部下教得怎樣好,也練不成好軍隊,不能造就智勇兼全的部下,來擔負重大的責任,完成艱難危險的革命事業!要練好軍隊,使成為真正的革命的軍隊,一定先要發揮革命的精神,要發揮革命的精神,惟有根據這種哲理來教導感發一般部下固有的德性。

 所謂「存養省察之要」的意思,就是說:要保存良心,涵養天性,隨時隨地要反省體察以求進步,

--------------------------------------------------P.2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