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下篇

的,今日之物理與科學,研究發展的由來,皆不能超越他這一個學說,所以陽明又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我以為這大學一書,不僅是中國正統哲學,而且是現代科學思想的先驅,無異是開中國科學的先河!如將這大學與中庸合訂成本,乃是一部哲學與科學的相互參證,不僅是心物並重內外一貫,而且是知行一致的最完備的教本,所以我乃稱之為「科學的學庸」。
 就以上所述的諸說,很明白的闡述大學與中庸二書,都在證明心物合一的道理。我以為這「科學的學庸」之精神,乃是中國文化的中心。無論其說什麼新文化或舊文化,如其離開了這學庸的精神——就是心物合一的哲學,決不能成為中國有益於復興民族的文化,更不是中國的傳統哲學了。再講「格致」兩個字,想必大家在從前都聽過的。前清末年,一般當國的人士和學者很感覺到國家要圖強,非追求西洋物質文明不可,所以設立了所謂格致書院,研究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並且還翻譯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就叫格致學。自然科學,無論研究聲光電化、動潛植礦,都是以自然界的事物為研究的對象。例如:空氣與水的成份如何?煤與鐵又是怎樣構成礦?其他各種物質的分解與化合又是如何?這種種事物的研究,當然是格物的工失,亦就是今日所謂科學。不過聲光電化,只是「物」的一部份,不能概括「物」的全體,大學所謂格物之「物」者,乃是指一切具體的物與抽象的物而言,凡是一事一物,都有他的道理,我們隨便遇到任何事物,便要運

--------------------------------------------------P.37--------------------------------------------------

用我們天賦特殊的靈明與知覺,來體察研究,無論表裏精粗,都要知道他的整個內容和相互關係,更要精益求精認識其根本所在,以達到極點。如此,才可以求得真理,因之,我們的知識才可以完備,我們的見解,才可以透澈。於是亦就能「知止」而毫無疑竇了。這就是「窮理知本則知止」的道理。譬如我們對敵人作戰,要定一個作戰計劃,我們須先要用力研究敵我兩方情形、如天時地利、人數的眾寡、戰力的強弱、交通給養的難易等等,以求其徹底的瞭解,才可以定出一個妥善的計劃,使能操必勝之權。這種計劃確定之後,心裏才可以泰然安適,相信這個計劃決不會有所錯誤,乃就可很定心的堅決去實行,可見格致的工失,在軍事上格外重要!我們身為高級將領的人,格外要用心研究。我對大學中庸認識的經過,在上篇已經有了敘述,此處不再多講。不過我是直到二十八歲的時候,總理對我講大學之道,才知道這部書是一部最有價值的政治哲學,將它徹底研究之後,我更體會到這部大學,乃是一部最有價值的軍事哲學。後來再不斷研究,就覺得其中每一句話,都有其深切的道理,於是我的革命人生觀,由此更為堅強了。大家要知道,那正是民國三年第一次革命慘痛失敗之後,亦是於黨環境最黯澹的時候。後來我將研究的心得,做了一付對聯,請 總理看,當時,總理就替我寫了這付對聯送給我,這就是「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那已是民國十二年我將要赴俄考察的時候。這聯語的意思,是凡百事物,都有他發生和存在的道理,我們做一件事情,或是用一種物品,尤其是使用武器,更要研究他發生和成立的諸原因。如此對於事物的本末,先有清楚的分析和認識,才能窮其性,然

--------------------------------------------------P.38--------------------------------------------------

後才能盡其用,這樣我們的知識,始臻於完備。這是講格物致知的根本道理。下面就是說誠意、正心、修身的基本工夫,這在上篇已有較詳的解釋,此處不再重複贅述。現在只說誠意、正心與格物、致知有關的,亦即前面所說「研幾」的「幾」字的意義,這個「研幾」的「幾」字與動機的「機」字,其意義是相同的,所差的,只是其精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自己心意,當其動機初起的時候,為善為惡,為是為非,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能知道。曾文正云:「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他又說:「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惡,中庸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劉念臺曰:卜動念以知幾,皆謂此也,失此不察,則心放而難收矣。」所以在心意初動的時候。我們便要安靜安詳的來研究省察一番,看這件事對不對,他究竟是為個人自私自利的呢?還是為國家民族大公無私的呢?究竟是卑鄙齷齪不可以告人的呢?還是光明磊落無不可對人言的呢?如果動機是為革命救國,便是正大光明的,如果動機是為自私貪得,便是卑鄙齷齪的,就應該要立即剷除這個惡念。推而至於一切的動機,都要能於初動之時,加以省察,來實行去惡存善。只要常有此研幾與慎獨的工夫,便不患德之不立了。正如曾文正所說:「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孟子之所謂自反而縮,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

--------------------------------------------------P.39--------------------------------------------------

心則餒之時!」大家更要曉得,凡是善惡成敗的關鍵,都在於心意初動之時所決定的。故研幾的工夫,要特別戒慎,小之則關係於個人品德之高下,事業的得失。大之則關係於整個社會國家的存亡和軍事政治的成敗。我們每一個革命軍人,不可不慎獨誠意。過去有許多軍人,尤其是高級將領,是非不明,善惡不分,不顧整個國家民族的利害,只知自私自利,割據稱雄,破壞統一,甘為國家民族千古的罪人,窮究其本,往往由於其一念之誤,這就是沒有研幾的工夫,亦不知道格致、誠正、修齊的道理,所以其結果只有身敗名裂,貽笑於天下後世,而其這樣所作所為,亦就將與禽獸相差無幾了。總之,致知格物就是研幾窮理,這些都是修身的工夫,乃為做人做事立德立業的根本要道。我們做了軍人,既負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對此格外要徹底認識明白。所以我剛才講的這一付聯語,應作為我們黨員和革命軍人的座右銘!
 最後,我再要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補充闡述一下:大學傳文第十章,就是解釋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法則,軍事的基本是在政治,所以我們軍人更不可不知道這個政治法則,當然推行政治的基本修養還是要從格致、誠正、修齊工夫做起的,這第十章對治國平天下的釋義其內容約可分為三點:
 第一是闡釋財政經濟有關於國利民福的理財法則,他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又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疾音捷也),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

--------------------------------------------------P.40--------------------------------------------------

最近更新於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