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研究要旨

化各方面,亦莫不皆然。只有這樣,大家對國防大計,都具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學習,共同的作法,最後才可望做到「攜手若使一人」的合作無間,以從事總體戰爭的地步。

   (三)構成並發展政治與軍事,政略與戰略統一的和諧的精神

    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常常產生一種政略與戰略各不相容,和政治首領與軍事首領各不相下的現象。原因是政治首領只顧講政略,軍事首領只顧講戰略。政治首領說戰略要尊重政略,軍人應該要聽從政治家的指揮。軍事首領則說,政治家不懂軍事,軍人怎麼能聽從政治家的指揮,如果聽從他們的話,一定要打敗仗;只要政略不牽制戰略,戰爭一定勝利,戰爭勝利了,就一切政略都可以成功。這種兩不相容的一偏之見,以二次大戰期中日本軍人干政,和德國政治首領盲目指揮軍事,為最顯著的例子。以往日本軍人,認為政略應該隨戰略以為轉移,不顧政治影響如何,一味以武力侵霸為主,所以結果要遭受那樣嚴重的慘敗。相反的,像德國的希特勒,則是以政治首領的地位,卻要「強不知以為知」的指揮作戰,遂致造成不可挽回的軍事上的錯誤,而卒遭整個覆敗。體認了這種教訓,即可知在現代國防思想中——特別是在總體戰爭中,非樹立一個足以協調政治軍事的矛盾,統一政略戰略的關係的共通精神規範不可。並當依此規範,在理論上、學術上、方法上、習性上、使之逐漸體察習行,然後才能在其觀念中,塑造一個合理的概念,而不至於再執其所偏、矜其所能了!但我以為這個共通的精神規範的形成,還必須特別注意以下數點:

---------------------------------------------------P.289---------------------------------------------------

    一、重大戰略之決定,當以政治目的為基礎,並以政略原則為依歸。

    二、戰略方面,雖非軍事領袖能夠單獨負責決定,但在戰術方面軍人自有其廣大的活動天地。故政治領袖應力避干涉其軍事上戰術性的行動。
    三、政治領袖,因其須負指導戰爭之責,並須與軍事領袖共同處理戰略問題,故須對於戰爭原則,應有更多的了解,並須對領導戰爭有更多的活力。但對於作戰上,卻應竭力避免事先的和不必要的干涉與限制,這就是所謂「閫以外者,將軍制之」。
    四、戰略的運用,乃為智慧和判斷力的領導;而戰術的基礎,則必須由經驗及其專門的技能磨練得來;故軍事領袖必須從特殊的研究和經驗中,去獲得這種智慧和技能。同時他又必須具有對戰爭熟慮斷行的能力,故不僅應精通他軍事的本行,更要具有政治、外交、經濟、文化上的一般識力;無論如何,他在戰略的領域中,應具有與政治領袖合作的資格和精神。
    如果能以上面這幾種精義,浹洽於共通規範之中,使大家了然於自己的分際與責任,亦能克盡其範圍以內的責任,且又能克服其本位主義的觀念,那對政治軍事上的主要矛盾,和政略戰略上的主從關係,必能使之和諧圓滿的達成。且亦必能使此後政治和軍事之爭,政略和戰略之爭,消失於無形了。這是國防研究院又一個特性和目的。

    第三、國防研究上幾個中心課題

---------------------------------------------------P.290---------------------------------------------------

    說明了以上各點之後,大家應該可以明辨了反攻復國的戰爭思想,和我們目前國防意義;也不難判別政治與軍事、政略與戰略之間的關鍵何在了。但我仍以為大家在深入體察研究,遇到精神與物質、計劃與實行、科學與哲學、理論與經驗、戰略與政略等一連串問題的時候,恐仍不免各執一偏,爭議紛紜。現在要特別為大家對上面這幾個中心問題,提供一個看法,作為平衡研究、思維、觀念的準則。

   (一)精神與物資

    國父說:「精神與物質相輔為用……故全無物質,亦不能表現精神,但專恃物質,則不可也……今人心理,往往偏重物質方面,自予視之,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能力僅得其一。」論到物質與精神,對於戰爭的關係,拿破崙也認為「戰爭成功,四分之三,依於精神要素;依物質而決定者,不過四分之一耳。」而法國的杜匹克則更加重對於精神效用的強調,他說「在戰鬥中,即使有兩種以上的物質兵力參戰,然實際上祗有兩種精神上的兵力在參戰。」但無論如何說法,我們仍然可以確認:一、精神與物質實相輔為用,但此乃為精神乘物質,而非精神加物質;二、精神的效用,大於物質的效用;並惟有精神力,才能擴大物質力之效用,補充物質力之不足。至於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很明白的,物質的作用,在能為精神之憑藉,此如一刀在手,徒眾震慴,這就是精神憑藉物質所發生的功效。精神的作用,則在能以極少量的物質,甚至於僅有牙齒和拳頭,亦能發揮其使敵人懾服的威力,所謂「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就是精神力所產生的最大作用。所以徒恃物質者為懦夫,徒恃精神者亦不過為血氣之

---------------------------------------------------P.291---------------------------------------------------

勇耳。但是「精神的效用,大於物質的效用」,絕不是輕視物質力的意思。相反的,在今天反共抗俄戰爭中,乃必須以精神力來發揮物質力,須多算精算,使一物發生二物三物以至於十物的功用。但這種多算精算,不是說必須要有多少倍兵力,多少倍火力,才能壓制多少敵人的說法;而乃是要以最小量的兵力與火力,憑藉精神力的高度發揮,來對付強敵以獲得殲滅戰和消耗戰的效果。此外,則是更要大家能運用諸種手段,在戰場前面,迅速擴大自己的物力圈,和精神圈,並使自己的兵力,由小轉大,由寡轉眾,由弱轉強,而迫使敵人的物質力分散消失,敵人的精神力崩潰就殲。

   (二)計畫與實行

    古人認為「戰者戰計,爭者爭謀,舍計謀而鬥力,則斯下矣。」又認為「以力勝者愚,以謀勝者智,以血勝者下,以略勝者上。」所以研究作戰以計劃為最要著。但計劃與實行間的步調,往往不容易齊一協調,有時計劃自計劃,而實行自實行,馴至計劃脫離了實行,實行違反了計劃。這道理自然是計劃缺乏可行性與應變性,而行動方面亦往往無視於計劃之貫徹,其結果則只有「打糊塗仗」的一途了。揭喧子說「行計務實施,立謀慮中變」,又說「兵必活而後動,計必活而後行」。由此可以了解計劃必富有「彈性」和「應變性」,然後乃能從預為「利害、險易、突變」的想定中,把握其循環無端的機勢,則其所為計劃,縱遇任何突變和逆轉情況,亦必能實行了。此外,還有一個應該注意的要領,就是拿破侖說的「計劃不可僅依我軍之單一理想,必須預測敵人所能為之一切手段,並制定打破其各種手段之方

---------------------------------------------------P.29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