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俄和平共存的開始

 內容來源:卷九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蘇俄在中國\第一編 中俄和平共存的開始與發展及其結果

   第一節 中俄和平共存的第一時期(民國十三至十六年)

---------------------------------------------------P.18---------------------------------------------------

  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乃是蘇俄共產帝國的螟蛉。(注一)蘇俄的共產主義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不適於中國的氣候,所以他發育的初期,必須寄生於中國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透過本黨的機關來組織其工農群眾,並假借本黨的名義來隱蔽其階級鬥爭,而其目的是在中國國民革命的獨立戰爭過程中,建立其蘇維埃傀儡政權,製造其在亞洲第一個典型的附庸。

  如果不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廣州定亂,(注二)和十六年四月十二日全面清黨,(注三)使中國的統一與獨立,在我們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之下完成,那我中華民國早在這個時期,已成為布爾雪維克的試驗場和蘇俄的附庸國,不必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十年,莫斯科早已控制了這一千二百萬方公里和四億五千萬人民,為其世界革命戰爭取之不竭、雄厚無比的基地與資源,向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安全挑戰了。

  今日世人誰都認識俄共侵華的結果,造成了今日世界這樣的危機。而且誰亦瞭解唯有獨立自主的中華民國,纔對於亞洲安全與世界和平有重大的貢獻。我深信我們中國國民黨領導中國國民革命,從「聯俄容共」到「全面清黨」與「對俄絕交」(注四)的歷史,在今日應當重新估定其在亞洲反共史上的意義及其對自由世界所發生的影響。

  (注一) 國父在「孫文學說」第五章中說:「吾國俗呼養子為螟蛉,蓋有取於蜾蠃變螟蛉之義。古籍所傳:螟蛉,桑蟲也;蜾蠃,蜂蟲也。蜂蟲無子,取桑蟲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蟲為『螟蛉』雲。惟以科學之統系考之,物類之變化,未有若是突然者也。若加以理則之視察,將蜾蠃螟蛉蔽而

---------------------------------------------------P.19---------------------------------------------------

〔第20頁〕殪之,幽而養之之事,集其數起,……分日考驗之,以觀其變態,則知蜾蠃之取螟蛉,蔽而殪之,是也,幽而養之,非也。蔽而殪之之後,蜾蠃則生卵於螟蛉之體中;及蜾蠃之子長,則以螟蛉之體為糧。所謂幽而養之者,即幽螟蛉以養蜾蠃之子也,是蜾蠃並未想變螟蛉為己子也,不過以螟蛉之肉為己子之糧耳。所謂蔽而殪之者,即蜾蠃之蔽螟蛉於泥窩之中,並施用其蜂螫,以灌其毒於螟蛉之腦髓而蒙之,使其醉而不死,失卻知覺,毫無自動能力,即使之活而不動,而暫保其軀體,不使腐爛。否則,若螟蛉立死,則其體即腐爛,不適於為糧矣。若其活而能動,則必破泥窩而出,而蜾蠃之卵,亦必因而破壞,難以保存以待長矣。故蜾蠃者,為需要所迫,而創蒙藥之術以施之於螟蛉,而為將來適於其己子之食糧而已。」

  (注二)本章第十三節,第九三○至九三三頁。

  (注三)本章第十四節,第九三四至九三七頁。

  (注四)本章第十七節,第九四三頁。

  第二節 中國的革命建國運動

  十九世紀中葉(一八四○至五○),西歐的列強從海上叩中國的門戶,帝俄亦從陸上侵入我新疆、蒙古和東北。他們在中國取得租借地和租界為根據地,以領事裁判權與協議關稅為保障,以鐵路建築及管理權,與沿海及內河航行權為線路,向內地伸張其經濟政治的影響。一八九五年以後,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如果實行,帝俄將取得中國黃河以北將近全國百分之四十的領土。到了一九○○年,美國反對中國的瓜分,並提倡門戶開放政策,中國在名義上乃得保持其獨立而不亡。但是帝俄與日本對我們從東北

---------------------------------------------------P.20---------------------------------------------------

到西北的廣大區域,仍不放鬆其領土要求。一九○四年日俄戰爭以後,戰敗的帝俄乃與日本成立諒解,在這區域內劃分其勢力範圍。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倡導國民革命,其目的要從列強殖民地主義的壓迫之下,解除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建設獨立自由的國家。一九一一年辛亥之役,推翻了滿清專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當時,革命建國的運動仍然沒有完全成功。帝制餘孽、北洋軍閥——以袁世凱為首,憑借列強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專以恢復帝制、推翻民國為謀。尤以日本軍閥從中鼓動各省地方軍閥,割據自雄,以逞其干涉內政,宰割中國的野心。因而中華民國主權行政不能保持其完整,現代工業不能發達,而農業手工業趨於衰落。所謂民主政治者,不過是政客豪紳爭權奪利的口實,一般民眾的自由沒有保障,生活益趨貧困。

  民國三年至七年(一九一四至一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西方各國與帝俄都捲入戰爭漩渦,他們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勢力,一時減退。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信心是逐漸恢復了,新工業乃有長足的進步,國民經濟亦有顯著的發展。這是我們國民革命發展的契機。那時中國國民黨雖然沒有什麼革命的武力,也沒有得到什麼革命的根據地,但是其指導國民革命的最高原則——三民主義,卻深植於全國國民的心中,對於中國整個社會發生了普遍而激劇的影響。

  第三節 中俄和平共存開始之前,蘇俄對華第一次友好宣言

---------------------------------------------------P.21---------------------------------------------------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