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育的問題

勞力,有了成績的人,到了年老退休以後,仍應給予贍養,使其不至增加他子女的負擔,而能過最低的生活。務使老年人在他閑靜的日子裏,仍能對家庭、對社會,貢獻他的經驗,提供他的智慧。
    三、養老院
養老院的設立是必要的。每縣每市至少要有一個完備的養老院,使無家可歸的老者有所存養。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老年人失去了家庭愛,到了養老院裏,綜使他能衣食溫飽,也必會痛感其缺乏愛情,感覺寂寞。所以養老院決不止於一種生活上的安置,總要使老年人的精神上有所寄託,纔能彌補他們精神上的空虛和苦悶。所以養老院要成為宗教與友情結合的組織。這更是我們應該加以注意的。

    戊、喪葬問題
    一、喪葬問題的本質
    喪葬問題在過去農業社會裏看得過分的重大,所以過去一個大家族為了父母的喪葬,傾家蕩產,這固然是不良的習俗。但今日一般社會風氣,日漸澆薄,對於養生送死的問題,視為無足重輕,又未免矯枉過正。所以我對於喪葬問題認為不可過於輕忽,而且這養生送死問題, 總理生平無論在公私談話中間,亦是他最注重的一個問題,大家要知道,喪葬不僅為了安置死者,而其大半是為了慰勉生者。論語所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即在今日,仍然是喪禮與葬禮最正確的解釋,人必有死,一個人看
見他人之死,尤其是面對著父母之死,或自覺或不自覺的感到死的悲哀和恐懼了。如果喪禮與葬禮使生者感覺死者得到他的歸宿,那生者自己所感的恐懼,便為之解除,而增加其人生的希望與事業的勇氣。

--------------------------------------------------P.217--------------------------------------------------

所以喪禮與葬禮,是宗教上的問題,也是教育與社會上問題。
    二、喪葬與公墓
    我們中國舊來的喪葬禮節有一種弊病,就是祭堂與墳場的一切佈置都增加生者的恐怖,而迫使死者的家屬不得不藉「超度」來解除其恐怖。這一煩費就足以使一個家族破產了。今日流行的喪葬,又缺乏教育與社會的意義。姑勿論古代藉喪葬來會合族人,用服制來表彰其親疏遠近,達成「慎終追遠」的目的,不可再見於今日,就是祭堂與墳場上,一點對死者表示紀念,對生者表示慰問的禮節與儀容,也絲毫沒有講求。這是我們民國以來在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缺點。
    我以為在民生主義社會建設上,下列各點必須注重:
    (一)殯殮的場所 今日大城市的殯儀館,最大的弊病是純粹商業化。一般貧苦市民不能利用以殯殮其死者,就是有資力利用的人們,在這裏也無從安死者之靈,慰生者之心。我們要建設民生主義的社會,必須設置公眾的殯殮場所,要訂定「哀而不傷」的喪禮,卻又能節約死者家屬的煩費。古人說喪禮是「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所以喪禮必須簡易與靜肅,只要不失「葬之以禮」的道理,就足使死者家屬安心了。
    (二)公墓 公墓的設立,應該是每市每鄉建設計畫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公墓有三重意義,第一是適於保持公共衛生,第二是適於節約土地的使用,第三是適於對死者的永久紀念,並便利其家屬的祭掃。在這一意義上,要提倡一種莊重和簡明的墓碑,使死者在他的親朋戚友心目中存留著

--------------------------------------------------P.218--------------------------------------------------


親切的印象。

第三節、教育問題

   甲、教育改革的必要
    一、變動的社會中的教育
我們中國在這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舊社會組織趨於瓦解,   新社會組織還沒有定型。一個人怎樣適應這變動的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呢?農業社會的大家族,是生產的組織,也是生活的單位,而個人的生育養育和教育,都是家族的事務。個人的行為在祖宗遺傳的準則之下,受家族的陶冶,養成個人的人格。個人人格有了定型,恰與社會的定型相適應,如今我們的社會是向工業化的道路前進了,人口是向城市集中了,鄉村是被工商業化的影響滲透了。舊社會的規型是破壞了,大家族的組織是
在分解的途中了。今日社會組織是複雜的,社會秩序是流動的。一個青少年對於祖父一代的行為規範沒有留存影響,甚至不能了解;對於父母一代的生活規律也不能完全接受,甚至不能完全體會。他沒有成熟的判斷力,也沒有充分的責任感,但是他要為自己到這變動的社會去摸索做人做事的方法,還要負起判斷是非決定去就的重大責任。他自己對於這一重大責任的相加,是不是警悟了呢?還是一個疑問。即令他警悟了這個責任,他是不是負得起呢?更是一個疑問。即令他負起了這個責任,他的判斷和決定是引導自己走那裏去呢?那尤其是一個疑問了。國家對於這一代青少年,能夠幫助他的是什麼?毫無疑義

--------------------------------------------------P.219--------------------------------------------------

的就是教育。在我們這變動的社會裏,教育是指導國民從舊社會瓦解中建設新社會的唯一方法,尤其是
指導青少年適應新社會生活的唯一道路。
    二、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
    教育不祗是學校教育。但是我們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最顯明的徵象是生產從家族轉入工廠,教育也從家族轉入學校。學校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也就是青少年從家庭走到社會的主要階梯。我不想在這裏廣泛研討教育問題,只是從建設民生主義社會的革命事業,來檢討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我以為過去學校教育的根本缺點有三個:
      第一是升學主義。這是小學和中學教育的根本缺點。小學的課程是為了升入中學作準備;中學課程是為了升入大學作準備。中小學課程沒有幫助中小學生教他們在家庭中怎樣做子弟,更沒有教那些不能升入中學和大學的中小學生到社會去怎樣求生活。只因大學入學考試,重視某幾樣課目,所以從小學到中學都是把這幾樣課目做目標來努力教導和學習,臺灣省的學校教育比從前大陸各省都發達,每一村鎮都有小學,每一縣市都有幾個中學,而全省又有一個國立大學,三個省立學院和幾個專科學校。從小學
到中學再到大學的升學比率也是很高。就四十一年來說,小學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三三點七六。
    初中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六二點三三。高中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七一點一七。但是,我們對於今日臺灣省的青少年,就要打算一下,那不能升學的百分之六六點二四的小學生;百分之三七點六七的初中學生和百分之二八點八三的高中學生,他們的學養是不是適應今日臺灣的社會生活,更能不能

--------------------------------------------------P.220--------------------------------------------------

最近更新於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