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育的問題

內容來源:卷三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育」包括生育、養育和教育。這三大項目又都包括著各種問題。現在分別提出綱要如下:

--------------------------------------------------P.197--------------------------------------------------

    民族生命的延續與新陳代謝,人口數量的多少,都繫於國民生育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同時是一個社會問題,也就是民生問題。
    甲、國民生育率與人口數量
    一、馬爾薩斯人口論
    研究人口問題的人,總要提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把國民的生育問題當做純粹生物學問題來看待,又把人口問題當做簡單經濟問題來看待。他推論的結果,認為人口的增加是幾何比率的,糧食的增加是算術比率的,糧食不能供給人口的需要,便發生貧困、饑荒和戰爭,要把人口減少,使其與糧食保持平衡。我們中國研究人口問題的人。也有受馬爾薩斯的影響的。他們總以為中國人生育率太高,人口增加得太快,他們以為中國的貧窮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馬爾薩斯的學說是與歷史的事實不符的。據人口問題專家的估計,三百年來全世界人口只增了四倍,可見人口的增加並不是幾何的比率。並且近代農業技術的進步,使糧食的產量能夠很快的增加。例如美國,一七八七年鄉村裏十九個農民的剩餘糧食,只能供給城市裏一個市民;到了現在,每一個農民便能供給十五個人了,可見糧食的增加也不是算術的比率。所以把人口問題當作純粹生物學的問題和簡單的經濟問題來研究,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P.198--------------------------------------------------

    二、中國人口問題之所在
    馬爾薩斯學說既被歷史事實所推翻,我們便不能根據他的人口原理,斷定中國人口是太多了。我們總理在民國十三年演講民族主義,焦慮中國人口減少的危機。他說:「中國是全世界氣候最溫和的地方,物產頂豐富的地方,各國所以一時不能來併吞的原因,是由他們的人口和中國人口比較,還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後,如果我們的人口不增加,他們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們便用多數來征服少數;一定要併吞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中國不但失去主權,要亡國,中國人並且要被他們民族所消化,還要滅種。」總理這段說話到現在不過是二十九年,而侵略者以人口政策來滅亡中國的慘劇是在大陸上表演了。蘇俄帝國主義控制了我們中國大陸,便要朱毛匪共肆行屠殺,製造饑餓,參加侵略戰爭,並輸送人口到西伯利亞和東歐去做奴工,要把中國人口減少到半數兩億以下。大家至此應該可以了解 總理耳提面命的對我們要受侵略人口壓迫的警告,而且今天已得到事實的證明了。
    我們光復大陸之後,重新建設中華民國為獨立自由的現代國家,人口的問題不但要量的增加,並且要質的提高。從前我們中國人總是自誇人口繁多,勞力低廉,只要有資本,便能發達工業,自致富強。將來我們在暴俄共匪摧殘蹂躪的荒涼廢墟上,要爭取休養生息的機會,首先要從營養、衛生和教育中提高人口的品質,因為我們知道健全的人口,纔是偉大的力量。
    三、人口增減的因素
    控制人口的兩個因素就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生育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就會增加。生育率低,死亡

--------------------------------------------------P.199--------------------------------------------------

率高,人口就會減少。生育率與死亡率平衡,人口便沒有什麼增減。這是淺顯的道理。例如臺灣省光復以來,人口的生育率從民國三十六年的千分之三七.○九增加到民國四十年的千分之四八.九六,死亡率從民國三十六年的千分之一七.五七減低到民國四十年的千分之一一.三四。所以臺灣省人口有增加的趨勢,其增加率是從民國三十六年的千分之一九.五二,到民國四十年的千分之三七.六二。
    死亡率減低的原因是醫藥衛生的進步,這是容易了解的。但國民生育率的增加或減低,卻不是純粹的生物學的問題或簡單的經濟問題。例如臺灣省光復以來,自民國三十六年至四十年,米的產量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二。這只是說明臺灣省人口雖然增加,並沒有饑荒的危險。但並不能說明臺灣省人口的增加是由於食米增加的關係。因之更可知道國民生育率增減的原因並不是如馬爾薩斯所說那樣簡單的。

    乙、革命建國中之國民生育率
    一、人口城市化與國民生育率
    我們的民生主義是要在工業革命中解決民生問題。國民生育問題既是一個民生問題,那我們便要估計工業化發展的過程裏的人口增減的趨勢。而提出解決的方案,前面說過,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期,人口是向城市集中的。工業愈益發達,人口也愈益集中城市。我們說就現代工業國家的人口統計來研究,在人口城市化的趨勢裏,顯明的趨勢是大家族分化為小家庭,早婚改變為晚婚,離婚率增高,而生育率減低。再詳細一點說,在工業國家裏,鄉村人口的生育率高,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並且教育程
度愈高的人,其生育率便愈低。由此可見國民生育率並不隨工業化的進步來增加,反而有減低的趨勢,

--------------------------------------------------P.200--------------------------------------------------


例如美國兩世紀來,因為農業的工業化,糧食產量有高度的增加,但是他的國民生育率卻由十八世紀後半期每年百分之三,減低到二十世紀中葉之今日,每年的百分之○點七。美國人口雖因死亡率減低,其客觀數量還是增加的,但是他的國民生育率卻有減低的趨勢。這是我們在民生主義建設事業中,必須慎重研究的實例。
    二、小家庭的生育率
    我們中國農村大家族制度,男女早婚和多育,這是有各種原因的。一個大家族是一個生產組織,一個教育單位,也是一個文化的基點。為了勞力的增殖,為了事業的延續,為了祖宗的祭祀,為了家門的撐持,生男育女是大家族最重要的事情。但工業發達的結果,人口集中到工商城市裏,大家族就分解為小家庭。一個小家庭是一個單純的消費單位,多生一個兒女就是多加一個負擔。在多受一點教育的社會層裏,遲婚節育更見流行。生育率也就為之減低了。所以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國民生育率減低乃是
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在革命建國的事業上,我們對於這個問題是必須注意研究的。
    三、生育率能否控制
    有些國家,為了防制國民生育率的減低,採取獎勵國民生育的辦法。例如國家對於結婚的青年,給予貸款;對於獨身者課以賦稅;又如工廠對於生育子女的女工給以較長的假期,對於家庭子女較多的工人增加工資;這些辦法對於獎勵國民生育都有一些幫助。但是國民生育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要從社會與教育兩方面來對家庭問題尋求根本解決的方法。

--------------------------------------------------P.201-------------------------------------------------- 

    丙、人口問題的對策
    一、人口均衡分佈與市鄉建設計畫
    我們光復大陸,重整河山,一定要依據 總理手訂實業計畫的精神,確立國家建設計畫。在這個計畫裏,應採取下列的人口政策:
    (一)依實業計畫之精神,使全國經濟平均發展,全國人口均衡分佈。
    (二)工業礦業及漁牧事業,依各地資源分佈的實況,使其發展。各地人口之分佈應使其適於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三)城市與鄉村均衡發展,要做到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每一家庭都得到充分的空間和健康的環境。
    二、關於人口問題的教育與社會政策
    在前述市鄉建設計劃之下,更進而採取如下的教育與社會政策。
    在教育政策上,要使青年男女覺悟其對於婚姻和家庭及子女教養應負的責任,要使其覺悟家庭組織不單以個人的感情為基礎,還要負起他們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我們中國人本富於家族感情,大陸各省同胞在奸匪離析骨肉拆散婚姻的殘忍蹂躪之下,更感悟天倫之樂和夫婦之愛可貴。我們光復大陸之後,只要順應這一心理和情緒,讓大家父子重見,夫妻團聚,並使其各安生業,保障家庭生活的安全,深信國民生育率必能顯著的提高。

--------------------------------------------------P.202--------------------------------------------------


    在社會政策上,前面說過的結婚貸款,女工生育期的給假,子女較多的工人增加工資,都是可行的辦法。但是最有效的根本政策,還是一般國民能夠就業,使其職業收入能夠安定,而無失業恐慌之患。尤其是每一家庭都有機會得到自己的住宅,使其有恆產,有恆心。有了安定的家庭,纔能養育健全的子女。如果我們做到這一層,國民生育率就不至於隨工業化的進步而轉趨低落了。

第二節   養育問題

    在一個社會裏面,每一個人都能自立自主,人與人之間,又都能互助合作,這個社會纔是自由安全的社會。但是一個人為自己生活來工作,為社會國家來服務的時間是有限的。兒童和老年要受人保養,疾病殘廢要受人扶持。如果沒有人保養和扶持,他們更要流離失所。所以我們要建設中國社會為民生主義社會,對這些問題,就不能不考察其癥結所在,提出其解決方法。
    甲、兒童問題
    一、兒童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中國是在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大家族制趨於瓦解,小家庭漸見流行。在抗戰和匪亂期間,人口兩度大量流徙,更使大家族制加速解體。三年來大陸匪區,無論是鄉村或城市,到處都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這一社會解紐的過程中,兒童首先受到悲慘的境遇。自由區的兒童問題還不過是失教的問題,匪區的兒童還要編入兒童團,斫喪幼稚的身心,去供匪徒們無情的役使。我們面對著在一個社會裏面,每一個人都能自立自主,人與人之間,又都能互助合作,這個社會纔是自由安全的社會。但是一個人為自己生活來工作,為社會國家來服務的時間是有限的。兒童和老年要受人保養,疾病殘廢要受人扶持。如果沒有人保養和扶持,他們更要流離失所。所以我們要建設中國社會為民生主義社會,對這些問題,就不能不考察其癥結所在,提出其解決方法。
    甲、兒童問題
    一、兒童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中國是在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大家族制趨於瓦解,小家庭漸見流行。在抗戰和匪亂期間,人口兩度大量流徙,更使大家族制加速解體。三年來大陸匪區,無論是鄉村或城市,到處都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這一社會解紐的過程中,兒童首先受到悲慘的境遇。自由區的兒童問題還不過是失教的問題,匪區的兒童還要編入兒童團,斫喪幼稚的身心,去供匪徒們無情的役使。我們面對著

--------------------------------------------------P.203--------------------------------------------------

這一悽慘的情景,懸想到將來大陸重光的時候,兒童問題一定是十分嚴重。
    二、家族組織轉變中的兒童
    在農業社會大家族制度之下,養育兒童是家族共同的責任。即令父母不存,只要他家中有尊長,就會教養他成人。縱令大家族對於兒童,看做一分勞力來役使,不顧他身心的保育,但是大家族重視兒童為家族的命脈,卻是現代城市裏小家庭所未有的。在小家庭裏,子女的養育是父母無可推諉的責任。父母為了盡他們這一分責任,要辛勞,要忍耐,要為了下一代的生長而犧牲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但是小家庭的結合,純以夫婦個人間的感情為基礎,他們對於下一代的責任感和犧牲心是不是足夠使自己踐履其
做父母的義務,實在是一個疑問。並且,在工商城市裏,每一個人要有職業,才有收入,要有收入,才有生活。一個小家庭的夫婦,不僅感覺兒童是一分負擔,並且感覺兒童是職業的障礙,特別是對於一個母親,養育兒童就不能出去就職業,兒童與職業是不相容的。一個母親養了兒女,就只好放棄職業了。所以兒童問題在工業社會中就成為一個民生問題。
    三、破碎家庭的兒童悲劇
    我們承認兒童在大家族之下缺少自由,但是他要承認農業社會裏的家族是兒童安全的保障。我們承認兒童在小家庭裏有充分的自由,但是也要承認小家庭不能給與兒童以安全。在我們這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過程中,破碎家庭的兒童悲劇是不斷的演出的。夫婦離婚,一方遺棄他方,和一方死亡,固然使一個家庭為之破碎,就是一個母親為了生計而不能不離家就業,也足夠造成一個破碎的家庭,使兒

--------------------------------------------------P.204--------------------------------------------------


童失去正常的教養。家庭破碎是父母的痛苦,更是兒童的悲哀。這是小家庭特有的現象,也是現代社會正在進展中的民生問題。
    四、匪化兒童再教育的難關
    大陸光復後,受過奸匪毒化的兒童,必須再教育。我們要知道對於一個毒化兒童的再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重享家庭的溫暖,受到父母的愛撫。今日匪區正在「貫澈」其「新婚姻法」,要逼使青年男女拆散婚姻,聽憑匪幹替他們重新擇配,這種澈底破壞家族組織的殘忍手段,在大陸同胞的災難中,是最悲慘的一面。將來我們重建大陸社會的時候,要使匪化兒童重歸家庭,他們那裏有什麼溫暖的家庭可歸?這一問題的嚴重,真使我們不勝焦慮,而必須事前周詳研討,充分準備才行。
    五、從三方面研求解決方法
    兒童問題要從三方面來研究求其解決方法:

    第一、從民族文化來考察,我們中國古來以家為國本。我們今日雖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大家族雖分散為小家庭,但是一般國民的家族感情仍然濃厚,家庭中心觀念仍然是強有力的。只要我們領悟有了安定的家庭,才有穩固的社會,有了安定的家庭,才有健全的兒童,只要我們理解暴俄匪共處心積慮摧毀我們中國的家族,其目的實在於滅亡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就應該重視家庭問題,要在教育中重新樹立「國之本在家」的倫理觀念。
    第二、從親子關係來考察,農業社會大家族制度之下,父權是絕對的,其流弊就是兒童身心受壓制

--------------------------------------------------P.205--------------------------------------------------

,個性被汨沒。但在工商城市的小家庭中,父母對於兒童的權力,更漫無標準,或者輕蔑和虐待,或者放任和怠忽,都不能培養兒童使其成長為健全的公民。究竟現代的家庭裏,親權的本質和範圍如何,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必須有正確的解答。要知道教養子女是父母對子女的義務,也是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做父母的為了踐履這義務和責任,對於兒童要有正當的管教,亦須加倍的愛護。要知道家庭教育是為了啟發兒童的心智,校正兒童的習慣,並不是為了父母的發洩情感和濫用威權,任意打罵。所以父母的權力應該以其教養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做尺度,超過這個尺度,便是濫用威權,要受法律和社會制裁。一般國民了解親子關係的本質,就會知道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必須注重家庭生活教育,這在後面教育節中還要加以研討。
    第三、從家庭生活來考察,工業社會的生活與農業社會的生活的差別:是在農業社會裏,人民的生活靠財產;在工業社會裏,人民的生活靠收入。一個小家庭的夫婦,都要就職業,找收入,他們對於子女的養育便很難周到。所以民生主義要使一般國民的家庭,有安定的生活,必須使其職業安定,收入穩固,更須使其不因生育子女而妨礙職業,增加負擔。要做到這一點,城市自治政府與鄉村自治團體必須籌劃下列兒童福利事業。
    (一)公立的婦產醫院 以低廉的費用或免費接生,並有專科醫生在院診治,以減低產婦與胎兒死亡率。
    (二)兒童教養院 在反攻光復之初,每一市區和每一鄉鎮,要設立兒童教養院,免費收容無家可歸

--------------------------------------------------P.206--------------------------------------------------

無人管教的兒童。兒童教養既要與市區和鄉鎮中心小學密切聯絡,或竟設在中心小學之內,使其所收容的兒童得到適當的教育,也要與兒童保健院密切合作,防治兒童的疾病,保持兒童的健康。
    (三)托兒所 以低廉費用及熱心服務,為職業婦女代管兒童,保育其身心的健康。
    (四)兒童保健院 指導一般做父母的人們養育兒童,防治兒童身心的疾病,並幫助家庭婦女及小學教師矯正兒童不健全的習慣。
    在這裏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兒童的生命和健康,並不是單純靠食物,同時還要靠母愛。兒童失去母愛,體力和智力的發育是會受到損害的。所以托兒所只是小家庭育養兒童的一個幫助,兒童的養育的主要責任還是要由其父母來擔任的。在大陸光復時期,流離失所的兒童既多,公立的設備不夠,我們要用社會全體的力量,使每一個孤苦無告的兒童,都能得到扶養,地方自治機關亦可廣為徵求「義父母」,使熱心服務的國民,收養孤兒,教導成人。
    乙、疾病殘廢問題
    一個國家的盛衰成敗,繫於他全國人口的健康。身心不健全的人口,是不能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的。所以疾病殘廢的問題便成為國家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要分兩方面來研究。一方面是不論經濟和社會組織如何,都會發生的疾病殘廢問題;另一方面是與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疾病殘廢問題。前一問題只有從醫藥上來解決;後一問題就要從疾病殘廢的社會根源來研求解決的方法。這就是說,疾病殘廢的

--------------------------------------------------P.207--------------------------------------------------

本身,要治療,要扶養,但疾病殘廢卻又有社會關係的因素,非當做民生問題來看待,就無法解決了。

    一、從社會變遷看疾病殘廢問題
    我們從中國社會的變遷來考察疾病殘廢問題,特別感覺到這個問題的社會意義之重大。在農業社會中,家族是個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鄉里是個人安全的第二道防線。一個疾病殘廢的人,有他的家族來看護和保養。他如果沒有家族,也還有宗族和鄉里來照顧。在這種情形之下,問題只是在醫術和藥劑的缺乏,公私衛生的不良,使疾病殘廢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到了工業社會,這問題就完全不同了。
    現代醫藥和衛生的進步,減少了人口的死亡率,前面曾舉臺灣省的人口死亡率從三十六年千分之十七減低到四十年的千分之十一,就是一例。但是我們的社會向工業化的路程前進,人口集中城市的趨勢必更是加強。在這一趨勢中間,疾病和殘廢問題就成為民生問題而不能不研求解決的方法,今分說如下。
    二、生理的疾病
    生理的疾病,種類很多的。每一種類的疾病,發生的原因又是很多的。如果把疾病當做生物學的問題來看,要根絕一種疾病,必須考察這種疾病所以發生的原因,一一根絕。這在醫學上,有些疾病是做得到的,有些疾病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如果把疾病當做民生問題來看待,那就不是這樣繁複的。今日醫學還沒有進步到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的程度,但是我們可以說,第一、無論什麼疾病,能夠及早療治,治愈的比率是會提高的。第二、對於傳染病,能夠及早預防,就可以遏制其發展,不至等到他發展以

--------------------------------------------------P.208--------------------------------------------------


後,使醫藥都感困難。為什麼疾病不能及早診治?為什麼瘟疫不能預防和撲滅呢?這都是民生問題,其根源都在於社會。最顯著的就是:
    (一)國民的營養不良,和衛生知識不夠;
    (二)醫藥所需的費用與一般人的收入不能相稱;對於因疾病而失去職業或失去收入的人沒有保障和補償的方法;
    (三)療治設備的分佈不能普遍和平均;
    (四)對於傳染病沒有注意預防。
    所以要減少一般疾病和預防傳染病,必須採取下列各種措施:
    (一)提高國民生活水準;
    (二)普及國民衛生教育;
    (三)普遍設置療治機構,並加強檢疫及預防傳染;
    (四)實行疾病保險;
    (五)提高醫藥學術研究。
    就臺灣省來說:光復以來,最顯著的進步,第一是衛生機構的普遍設置。民國三十六年全省只有七十二處,到了四十一年就有三百五十處。第二是檢疫和預防注射的加緊進行。傳染病患者,從民國三十六年的五千九百九十人。減低到民國四十年的八百七十九人。因傳染病而死亡者從三十六年的一千八百

--------------------------------------------------P.209--------------------------------------------------

三十人減低到四十年的一百三十一人。第三是環境衛生工作的進步,如檢驗牲畜,檢驗飲食品,飲水消毒,墓地管理,這一類的工作都普遍加緊進行著。由此可見光復以來死亡率的減低,不是偶然的。但是我們決不以此自滿。我們要承認臺灣省公立醫院病床太少。民國四十年省立醫院病床總數不過二千三百五十六架,醫師不過三百二十人。一般病人在公立醫院得不到病床,便不能不到私立醫院和自行開業的
醫生去就診。其所需醫藥費用便不免太高,仍然得不到適當的療治。將來大陸光復之後,我們在這一方面還要比今日臺灣省再加努力,至少先要做到每縣每市而後普及於每鄉每鎮,都有公立醫院,有適當的設備,和合格的醫生,為社會服務。
    三、生理的殘廢
生理的殘廢,如盲、聾、啞、跛,及其肢體殘廢之類,從醫學上看來,是健康問題;從經濟和教育上看來,又是民生問題。
    盲和聾,由於疾病的成分多,由於先天的成分少。由於外傷的成分更少。肢體殘廢卻以由於外傷的成分為多,由於疾病的較少。所以要預防殘廢,第一要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染,第二要防制交通上的車禍,和工業上的傷害。盲聾和肢體殘廢,常構成失業,但是如能施以特殊訓練,仍可使其適於就業。有許多職業,聾瞽殘廢的人工作並不比健全的人差次。但是怎樣對殘廢者施以職業訓練,怎樣使特定的職業能夠雇用那受過訓練的殘廢者,這一問題必須有確定的計劃,纔能解決。我們要努力做到每一省市有設備齊全的盲啞學校,教養盲啞的國民。這個學校要與有關的產業和職業團體密切合作,使他們得到適

--------------------------------------------------P.210--------------------------------------------------

當的工作。
    四、心理的疾病和殘廢
    (子)心理的疾病
    一個人的言語行為,與其所處的情況不能適應,就是他有心理的疾病的徵象。心理的疾病,範圍極廣,現在只就腦筋和神經系統本是正常,因身心上某種變動而陷入不正常狀態的人來作研討。因為這種疾病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而是社會和教育的問題,也就是民生問題。
    從心理疾病的起因來說,梅毒、麻瘋、肺結核、癲癇等疾病,以及頭腦震動等事故,都能夠引起心理的疾病。就其徵象來說,視聽的錯覺,心理上的幻想,過度的自卑感,記憶力的衰弱,思想遲鈍,喜怒失常等等,是不勝枚舉的。為什麼這種疾病是民生問題呢?
    (一)在犯罪人裏面,有心理疾病的人常佔很高的比率。
    (二)在職業上,有心理疾病的人,工作能力較低,易於失業。
    (三)在一般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人,死亡率比較的高,特別是自殺事件、意外事件,其中多為心神不正常的人。
    所以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努力改良監獄,地方政府和地方自治團體更要努力創設精神病院和心理衛生所,使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和保護。而精神病院更要與有關的工廠和機關密切合作,使他們得到職業,不至流離失所。

--------------------------------------------------P.211--------------------------------------------------


    (丑)心理的殘廢
    一個人的腦筋與神經系受了損傷,而思想與行為失了正常,就是心理的殘廢。這種人所以構成民生問題,就是工商城市裏,一般國民的小家庭生活,不能負擔其扶養與保育他神經病患者的責任。國家與地方改府必須自行建設,或獎勵私人建設神經病院,使心理殘廢的人們得到療治與保養的場所。
    (寅)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一般人說到提高國民生活水準,總是注重物質生活的一方面,殊不知要建設自由安全的社會,健全的精神生活更比豐富的物質生活為重要。要知道物質生活的進步並不就是精神生活的進步,也許物質生活愈為進步,精神生活反愈見墮落。這在人口集中城市的趨勢中是極為顯明的事實。因此我們對於國民的心理健康,要特別重視。為了保持國民的心理健康,一般營養的提高,酒精與麻醉性飲料的管制,尤其是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丙、鰥寡孤獨問題
    一、社會變遷中的鰥寡孤獨問題
    在農業社會大家族制之下,一個人失去了家族,成為孤獨的人,還有宗族和鄉里來扶助;離開了宗族和鄉里,他只有客死異鄉了。不過大家族制是以父系為骨幹的,無論家族零落到什麼程度,只要存留一個男子而尚有生育的希望,或立嗣的可能,他仍想傳宗接代,重建家門。所以鰥寡孤獨是要和破產,流徙、殘廢、衰老等情況聯結著,纔成為嚴重的問題。今日中國社會正在向工業化的道路前進,鰥寡孤

--------------------------------------------------P.212--------------------------------------------------


獨問題就以不同的形態而出現於社會了。在工商城市中,一個人離鄉別井,來尋生計,往往不作回鄉的打算,而故鄉也不再有他生活的根據,他只有守住一個職業,或轉徙於職業與職業之間,甚至流離於城市與城市之間,這已經是通常的事情。並且工業愈是發達,人口流動率愈是增高。個人的流浪和家庭的破碎,與失業、疾病、衰老等問題連結在一起,就愈是演成嚴重的民生問題。我們要建設中國社會為民生主義社會,對於這一民生問題就不能不注意研討設計與事前切實準備。
    二、家庭破碎問題
    在農業社會裏,只有血統斷絕和家產蕩盡,纔是一個家族的淪亡。在工業社會裏,一對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夫婦之間發生了離婚、遺棄和死亡,就是家庭的破碎。青年男女在這動盪的社會中間,對於結婚與成家立業,還沒有充分的判斷力和責任心,單憑一時的感情,結成終身伴侶,殊不知從結婚時起,雙方個性的調和,家庭經濟的負擔,與親屬的周旋,對社會的責任,在複雜錯綜的情勢之下,要使他們的婚姻成為美滿與安定的共同生活,他們的家庭成為和睦穩固的社會組織,本是不很容易的事。如果這
青年夫婦都是遠離故鄉,卜居城市,既沒有固定的生活根據,又離開他尊長的督導,親友的勸誡,再加以傳宗接代的觀念漸趨淡薄,他們這家庭唯一的維繫,只在於彼此的感情。本來兒女是父母之間感情的紐帶,但是前面討論兒童問題的時候,曾經說過,兒童對於小家庭是一個負擔,尤其對於他母親的職業是一重障礙,也不一定是家庭的安定力。所以在工商城市中,家庭也就易於瓦解,而構成重大的民生問題。

--------------------------------------------------P.213--------------------------------------------------


    尤其是離婚問題在工業化社會比之於農業社會裏更是有其發展的趨勢。但是我們中國的離婚率還不很高。就臺灣省來說,最近五年來,平均每千人之中,離婚率為○點四至五。這比美國的千分之三是低得多,但比瑞典挪威的千分之○點二,加拿大的千分之○點一,也不算低。我們為了安定社會秩序,保持國民道德,對於如何安定家庭,減低離婚率的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三、遊蕩問題
    在農業社會裏,孤獨並不是嚴重的問題。只有幼年喪失了父母,或是少年破產喪家,或是老年孤苦無依,纔要受宗族鄉里的救濟。到了工業社會,城市生活是發展了,人口流動率是增高了,在家族瓦解的過程中,替社會留下了許多孤獨的個人,求業未得,無家可歸,甚至浮浪成習,遊閑為事,無論是少年或老年,或受過教育或未受教育,或有職業能力或沒有特殊技術的人,這種遊蕩份子漸見增多,這不僅是貧窮和失業問題,並且是教育和社會問題。
    游蕩份子可分為三大類:(一)失業者;(二)初入社會未就職業的青年;(三)職業流氓,而其中婦女甚至淪為娼妓。這三種人所以陷入孤獨流離的生活,無家可歸的境遇,最大的客觀原因是失業和失學,最大的主觀的原因是家庭的變故,技能上的缺失和游蕩的習慣。從這些原因上加以考察,就可看出游蕩份子的問題是與失業問題,和家庭問題,相結而不可分的。
    要對孤苦的人加以救助,對游蕩的人加以糾正,地方政府和地方自治團體應該與工廠礦場和農場密切合作,設立游民習藝所與乞丐妓女收容所,教導其生產技術,養成其墾荒殖邊的生活技能,使其為社

--------------------------------------------------P.214--------------------------------------------------

會服務,為國家效力。
    丁、老年問題
    農業社會的大家族,由尊長治理家產,主持家務。老年人在家族裏有權力,在社會上也各依其家族的地位而受人尊敬。只有家破人亡,孤苦無依的老年人纔倚賴宗族鄉里的扶助。但是一個人的學問事功,最大的成就總在晚年,無論是學術家、實業家,乃至老農老圃,對於民族文化和社會經驗,具有權威,為下一代子弟的先導和指針。這種老年人即令他家裏沒有財產甚至沒有才智過人的子弟,也會受到宗族鄉里的優待。我們中國古來「厚生」的設施與「養老」的禮典,就是教育一般國民,尊老敬長,必使
其老者能衣帛食肉,不饑不寒,造成社會醇厚敦樸的風氣。
    到了工業社會,老年人的處境就大不相同了。工業技術是日新月異的,工業勞動是要年富力強的。在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集中的趨勢之下,職業的競爭愈益激烈,職工受雇的年齡必愈益降低,老年職工也就愈易失業。例如臺灣電力公司二千八百四十九個職工當中,年齡在二十一歲至三十五歲的有一千七百一十人。又如臺灣中國石油公司六百六十三個職員,平均年齡是三十四歲。可知我們中國工業上受雇年齡,是不高的。無論在職員或是工人當中,五十五歲以上的就很少了。再單就自由職業者來說,一個人
學術上的成就固在晚年,但是學術的進步愈大,一個人二十或三十年前所學的東西,到了二十或三十年後的社會就有許多是不適用的。工程師技術師或一般自由職業者,也不免有「後生可畏」之感。當然政治文化界尊重長者的領尋,社會經濟上也不少具有資力和智慧的老者,但是一個社會從農業進入工業的

--------------------------------------------------P.215--------------------------------------------------

過程中,大家族的瓦解,小家庭的破碎,使一般老年走入困窮的境遇,而老年問題便構成民生問題。這是我們必須特別注重研究和準備解決的。
    一、年老退休問題
    我們如對這一問題再作深刻的研究,就可以看出老年問題並不就是年齡問題,而是能力問題。現代醫藥的進步,減低了人口的死亡率,也延長了人口的平均壽命。如果我們國家一方面期待國民壽命延長,一方面又用年齡做標準來淘汰老年人,這豈不是自相矛盾?但是,就個人來說,有特殊的才智的人雖是足以突破年齡的差別,而就一般人來說,體力的衰退與年齡的增長畢竟是正比例。所以年老退休的制度,無論在經濟上或是行政上都還是必要的。
    二、養老制度
    我們應該知道老年問題還是要歸結到家庭問題。我們中國人的家庭感情是濃厚的。大家族雖有瓦解的趨勢,而孝養父母的美德與良風還是保存的。在社會轉變過程中,青年與老年的學術和見解不同,修養和作風不同,因之家族裏面常有矛盾的存在,給予共匪以煽動鬥爭的機會。但是一個家族被匪誘逼到了子殺其父,妻凌其夫的時候,骨肉手足與夫妻之愛便從天性中爆發出來,因此匪區同胞對共匪朱毛的憤恨之火普遍燃燒起來,成為我中華民族反共抗俄救國復國力量的泉源。我們反攻光復之後,一定要使我大陸同胞家庭團聚,重享天倫之樂,幼有所養,老有所歸,這纔是解決老年問題的根本辦法。
    其次就是養老金的制度,應該就要從政府和工礦交通事業做起。凡是在政府和公私事業裏盡了一番

--------------------------------------------------P.216--------------------------------------------------


勞力,有了成績的人,到了年老退休以後,仍應給予贍養,使其不至增加他子女的負擔,而能過最低的生活。務使老年人在他閑靜的日子裏,仍能對家庭、對社會,貢獻他的經驗,提供他的智慧。
    三、養老院
養老院的設立是必要的。每縣每市至少要有一個完備的養老院,使無家可歸的老者有所存養。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老年人失去了家庭愛,到了養老院裏,綜使他能衣食溫飽,也必會痛感其缺乏愛情,感覺寂寞。所以養老院決不止於一種生活上的安置,總要使老年人的精神上有所寄託,纔能彌補他們精神上的空虛和苦悶。所以養老院要成為宗教與友情結合的組織。這更是我們應該加以注意的。

    戊、喪葬問題
    一、喪葬問題的本質
    喪葬問題在過去農業社會裏看得過分的重大,所以過去一個大家族為了父母的喪葬,傾家蕩產,這固然是不良的習俗。但今日一般社會風氣,日漸澆薄,對於養生送死的問題,視為無足重輕,又未免矯枉過正。所以我對於喪葬問題認為不可過於輕忽,而且這養生送死問題, 總理生平無論在公私談話中間,亦是他最注重的一個問題,大家要知道,喪葬不僅為了安置死者,而其大半是為了慰勉生者。論語所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即在今日,仍然是喪禮與葬禮最正確的解釋,人必有死,一個人看
見他人之死,尤其是面對著父母之死,或自覺或不自覺的感到死的悲哀和恐懼了。如果喪禮與葬禮使生者感覺死者得到他的歸宿,那生者自己所感的恐懼,便為之解除,而增加其人生的希望與事業的勇氣。

--------------------------------------------------P.217--------------------------------------------------

所以喪禮與葬禮,是宗教上的問題,也是教育與社會上問題。
    二、喪葬與公墓
    我們中國舊來的喪葬禮節有一種弊病,就是祭堂與墳場的一切佈置都增加生者的恐怖,而迫使死者的家屬不得不藉「超度」來解除其恐怖。這一煩費就足以使一個家族破產了。今日流行的喪葬,又缺乏教育與社會的意義。姑勿論古代藉喪葬來會合族人,用服制來表彰其親疏遠近,達成「慎終追遠」的目的,不可再見於今日,就是祭堂與墳場上,一點對死者表示紀念,對生者表示慰問的禮節與儀容,也絲毫沒有講求。這是我們民國以來在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缺點。
    我以為在民生主義社會建設上,下列各點必須注重:
    (一)殯殮的場所 今日大城市的殯儀館,最大的弊病是純粹商業化。一般貧苦市民不能利用以殯殮其死者,就是有資力利用的人們,在這裏也無從安死者之靈,慰生者之心。我們要建設民生主義的社會,必須設置公眾的殯殮場所,要訂定「哀而不傷」的喪禮,卻又能節約死者家屬的煩費。古人說喪禮是「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所以喪禮必須簡易與靜肅,只要不失「葬之以禮」的道理,就足使死者家屬安心了。
    (二)公墓 公墓的設立,應該是每市每鄉建設計畫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公墓有三重意義,第一是適於保持公共衛生,第二是適於節約土地的使用,第三是適於對死者的永久紀念,並便利其家屬的祭掃。在這一意義上,要提倡一種莊重和簡明的墓碑,使死者在他的親朋戚友心目中存留著

--------------------------------------------------P.218--------------------------------------------------


親切的印象。

第三節、教育問題

   甲、教育改革的必要
    一、變動的社會中的教育
我們中國在這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中,舊社會組織趨於瓦解,   新社會組織還沒有定型。一個人怎樣適應這變動的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呢?農業社會的大家族,是生產的組織,也是生活的單位,而個人的生育養育和教育,都是家族的事務。個人的行為在祖宗遺傳的準則之下,受家族的陶冶,養成個人的人格。個人人格有了定型,恰與社會的定型相適應,如今我們的社會是向工業化的道路前進了,人口是向城市集中了,鄉村是被工商業化的影響滲透了。舊社會的規型是破壞了,大家族的組織是
在分解的途中了。今日社會組織是複雜的,社會秩序是流動的。一個青少年對於祖父一代的行為規範沒有留存影響,甚至不能了解;對於父母一代的生活規律也不能完全接受,甚至不能完全體會。他沒有成熟的判斷力,也沒有充分的責任感,但是他要為自己到這變動的社會去摸索做人做事的方法,還要負起判斷是非決定去就的重大責任。他自己對於這一重大責任的相加,是不是警悟了呢?還是一個疑問。即令他警悟了這個責任,他是不是負得起呢?更是一個疑問。即令他負起了這個責任,他的判斷和決定是引導自己走那裏去呢?那尤其是一個疑問了。國家對於這一代青少年,能夠幫助他的是什麼?毫無疑義

--------------------------------------------------P.219--------------------------------------------------

的就是教育。在我們這變動的社會裏,教育是指導國民從舊社會瓦解中建設新社會的唯一方法,尤其是
指導青少年適應新社會生活的唯一道路。
    二、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
    教育不祗是學校教育。但是我們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最顯明的徵象是生產從家族轉入工廠,教育也從家族轉入學校。學校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也就是青少年從家庭走到社會的主要階梯。我不想在這裏廣泛研討教育問題,只是從建設民生主義社會的革命事業,來檢討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我以為過去學校教育的根本缺點有三個:
      第一是升學主義。這是小學和中學教育的根本缺點。小學的課程是為了升入中學作準備;中學課程是為了升入大學作準備。中小學課程沒有幫助中小學生教他們在家庭中怎樣做子弟,更沒有教那些不能升入中學和大學的中小學生到社會去怎樣求生活。只因大學入學考試,重視某幾樣課目,所以從小學到中學都是把這幾樣課目做目標來努力教導和學習,臺灣省的學校教育比從前大陸各省都發達,每一村鎮都有小學,每一縣市都有幾個中學,而全省又有一個國立大學,三個省立學院和幾個專科學校。從小學
到中學再到大學的升學比率也是很高。就四十一年來說,小學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三三點七六。
    初中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六二點三三。高中畢業生的升學比率是百分之七一點一七。但是,我們對於今日臺灣省的青少年,就要打算一下,那不能升學的百分之六六點二四的小學生;百分之三七點六七的初中學生和百分之二八點八三的高中學生,他們的學養是不是適應今日臺灣的社會生活,更能不能

--------------------------------------------------P.220--------------------------------------------------


適於建設臺灣省為民生主義的臺灣省?我們將來反攻光復以後,重建大陸各省的學校,是不是仍然一味的替學生做升學的準備?這就值得我們加緊考慮,切實解決的問題。
    第二是形式主義。中小學的缺點是升學主義,升不了學的學生們怎樣,姑且不說,升了大學以後又怎樣呢?大學也有缺點,就是形式主義。在印刷術沒有發明之前,做學問要找「師承」,是為了傳抄書本,也是為了傳授「家學」。到了印刷術發明而成本甚高的時期,普遍的圖書固可在市場流行,但是一個學者要成博學,還是要進都市,尤其是希望進京城,入翰林院,去讀「秘籍」。今天印刷術既普遍,又低廉,無論什麼圖書,只要多數人要讀,便可以大量印行。一切有助於國民進修的學問,沒有不能印
成圖書,流傳社會的。一個勤學的青年,並不一定要進了大學,纔能讀書。自修的青年人比之大學生,並沒有什麼差次。所以今日的大學,不應該只是講讀一些圖書,賦予畢業生一種資格,具備一種形式,作為一種裝飾,就算了事。大學一定要指導和幫助學生適應這變動的社會,不僅有求生的能力,並且成為建設新社會的骨幹,纔有其崇高的價值,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
    第三是孤立主義。就科學教育來說,一個人對於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要自修是很難有多大的成就的,這並不是說科學不能自修,這是由於我們沒有充分的設備,如科學館之類,可供未入學校的人自修之用。所以要學科學,就非進學校不可。但是我們還要指出今日學校裏的科學教育仍有其缺點。這就是大學教室裏的科學課本和講述,是脫離實際社會生活而孤立的。大學的科學教育既與社會生活沒有什麼密切關係,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又不過是準備升入大學,那就更與社會生活沒有什麼密切關係了。一個人

--------------------------------------------------P.221--------------------------------------------------


從小學到中學再升大學花了十六年的光陰,究竟對於他在家做子弟,到工廠做職工,對國家做公民,在社會上適於生存或更進一步從舊社會的瓦解中建設新社會的事業,有什麼實際的幫助?我們的教育家也
許說,這些問題是和科學沒有關係的。但是教育家卻要知道,我們中國人學科學,是要把中國從農業社會進為工業社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強烈的變動,也就引起了許多嚴重的民生問題,要我們來解決。科學教育怎樣能自虛於象牙塔裏,孤芳自賞?即令我們不管那些學生能否從科學教育上得到什麼幫助,讓他們在家庭,處社會,都能比沒有學過科學的人做得好,我們也得要求科學教育對於學生進工廠,下農場,能夠增加他工作能力,叫他們勝過那些沒有住過學校的工人和農人吧!所以我們不能否認科學教育從社會生活孤立起來,是今日學校教育的一個缺點了。
    上面三個缺點是從學校教育的一般制度與根本精神上指出來的,並不是說今日各級學校的課目及其內容都是與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也不是說今日各級學校教育,對於學生的生活能力一點也沒有好處。不過我們一方面考察社會變動是這樣的強烈,民生問題是這樣的繁複和嚴重,我們學校教育對於怎樣使學生在這變動的社會中適於生存和立業,怎樣使學生在這變動的社會中構成建設自由安全社會的幹才的問題,如不能有意識的從根本上研究,有計畫的從根本上改革,那就是說,社會改革的最大動力之教育,
沒有負起他的使命,盡到他的責任,而我們革命建國的事業也就落空了。
    乙、民生主義教育的方針

    一、教育的內容為四育與六藝

--------------------------------------------------P.222--------------------------------------------------

    我們要研討民生主義教育的方針,首先要指出的一點,就是教育的內容是包括著智育、德育、體育和群育。一個人要做獨立自由的現代國家的國民,一定要完全受到這四育。這四育合起來纔是健全的教育。我們中國過去的學校教育為什麼有前面所說的三個缺點呢?就是因為過去的學校教育偏重智育,有時也提倡體育,但對於德育和群育卻是忽略了。要知道沒有德育和群育,那智育不過是講習一些科學的皮毛,對於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沒有什麼裨益,更談不上對世界人類有什麼貢獻。沒有德育和群育
,那體育不過是養成幾個選手替他的學校爭面子,做廣告,對於國民身心的健康毫無關係。這種偏枯的教育怎能替社會國家造就革命建設的人才呢?
    我們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內容的。六藝教育的功用就是訓練一個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健全國民。國家有了這樣的國民,纔能夠立國於亞洲大陸,文治武功,見重於世界。我們可以說,漢唐盛世就是六藝教育的成果。可惜宋明以後,完全以科舉為教育,一般知識分子走到故紙堆裏去做工夫,用腦而不用手,談心性而遠離現實,講文治而輕視武功,其結果個人成了病夫,而國勢也就衰敗了。
    總理看見了國家受到列強的壓迫,民族陷入危亡的境域,乃手創三民主義,領導國民革命,求中國的自由平等。總理深知要達成國民革命的目的,必須喚起民眾,而教育更是喚起民眾共同努力於革命建國事業的唯一方法,所以 總理三民主義各講,都是我們中國教育宗旨與教育政策的根據;也可以說一部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教育的教範。其中民族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文化與倫理教育的教範;民權主義各講

--------------------------------------------------P.223--------------------------------------------------

就是中國政治與法律教育的教範;民生主義各講就是中國經濟與社會教育的教範。但是三民主義的最高原理是民生哲學,而 總理一生奮鬥,尤注重民生問題。我今天所以要特別提倡民生主義教育,就是體會 總理關於教育的遺教,根據六藝教育的精神,要把智育、德育、體育和群育四者綜合起來,重新衡量我們中國的教育方針。我認為只要民生主義教育能夠實行,那民族民權主義教育亦就自然包括在內,而能同時並進,達到三民主義的理想。現在分項說明於下。
    二、教育的使命在促進社會進步與民族復興
    我們光復大陸重整河山,要依據民生主義來重新計畫教育的制度和學校課程。簡單的說,我們要實行民生主義教育。總理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民生主義的教育就是要教導一般青少年使其適應人民生活的要求。換句話說,民生主義教育就是有計畫的教導一般青少年,從民主的生活中,培養自己的人格,發展自己的才能,以家庭的子弟,和國家的公民的地位,從事生產事業,努力於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
    三、教育的任務在充實學生生活的內容
    為了說明民生主義教育的特點,首先就要說明生活的內容。人類與一般動物的分別,只是一點,就是人類有了生活,還要充實生活的內容。我們中國人要做現代的公民,復興民族,建設獨立自由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就要包含下列的各方面:
    (一)生理與心理的健康;

--------------------------------------------------P.224--------------------------------------------------



    (二)倫理與道德的生活——以合作互助為根本的個人修養,在家庭與社會中和諧共處;
    (三)家庭生活——家庭職務,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
    (四)職業生活——生產技能與服務精神;
    (五)公民生活——地方的、國家的與國際的政治常識與民主習慣;
    (六)表達意思與進修學術之能力——語言文字之使用;
    (七)利用閒暇的方法——保健、審美,使生活成為快樂的生活。
    四、學校教育的目的與功效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課程上和課外活動中,教導一般青少年,使其得到上列各項知識和能力。而學校教育的功效,在陶冶學生的性格,並改正學生的行為,使其適於達成上項目標。教育的功效更要從學生出校之後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上的表現和成績來考核,並以考核的結果來作為改進課程及其內容與施教方法的參考材料。
    五、各種計畫與設施的配合
    我們中國社會是在變動過程的中間,沒有一個現成的社會定型可以作學校教育計畫的基準。各級學校不僅要教導學生使他們適應當前的社會,並且要鑄造學生的性格,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其適應未來的社會。這未來的社會不是各級學校或各個教師自己臆造的模型,而是我們革命建國事業努力追求的目標。
    我們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計畫,文化和社會政策,都要共赴這個目標。學校教育也必須配合著這各方面的

--------------------------------------------------P.225--------------------------------------------------

計畫和政策,來鍛鍊學生使其成為革命建國的器材。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全國大城市要設立圖書館、
科學館、古物陳列館、歷史地理陳列館、和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開放給一般國民來參觀,來研習。各縣市應按照其財政力量的大小,對於這些設備,努力籌畫,略具規模。此外全國各省市和縣市應當定期舉行當地物產和工農業出品展覽會,使一般生產民眾互相觀摩,互為競賽。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於這些設備應當與開辦學校看得同樣重要。我們要知道革命建國的器材應當具備的知識、技能和道德的條件,也只有從教育中培養出來。這種器材,有多種性能,多種程度。必須中央與地方政府訂定教育計畫,使用各種設備和方法,來指導和訓練。今以臺灣省中國石油公司為例,在其四千五百個工人當中,熟練技工只佔百分之四五點四。臺灣電力公司一千七百六十四個職員當中,大專畢業生只佔百分之二四點五,高中畢業生佔百分之三二點四,初中及小學畢業生卻佔百分之四三點一。可見工業建設所需要的人材,其教育程度不必都要相等,而一般國民要就職業,亦並不全須從小學升到大學。因之學校教育並不是只把小學生升到中學,中學生升到大學就算了事。而必須教導那些不能升學的小學生和中學生,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纔算是學校教育盡了他應盡的責任,發揮他應有的效能。
    六、各種文化宣傳工具的配合
    剛才說過,今日社會是變動的社會,沒有現成的社會規型,因此不但學校教育沒有明確的標準來鑄造學生的人材,指導學生的行為,並且戲劇、電影、文學、藝術,和新聞廣播事業,也沒有什麼標準,來發揮其教育國民的功能。所以文化宣傳事業各行其是,形成一團混亂。我還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

--------------------------------------------------P.226--------------------------------------------------

從前的社會裏,學者著書立說,藝術家畫圖雕像,為的是興趣的發抒,理想的表現。今日的文學藝術,卻是為了市場的銷路,不能不受銷路的支配。特別是娛樂方面,更要靠營業性的設備與出品來供應。一切弊病都從此發生,因為最大的銷場就是水準最低的群眾,因而文學藝術的品質只有日趨下流。一個民族要讓這日趨下流的東西來教育他的人民,除了日趨墮落以外,沒有別的道路。所以我們要建設新的社
會,一定要以學校教育為中心,把現代的文化宣傳工具,配合起來,成為整個教育計畫,達成教導一般國民特別是一般青少年,使其適於民生主義的社會生活,成為革命建國器材的目的。
    丙、民生主義教育的幾個部門
    民生主義教育為一般國民特別是一般青少年打算,要幫助能夠升學的學生升學,更要幫助不能升學的學生到社會去就業,並且無論其升學或不升學,都要教導他們在家庭、地方、國家和國際社會上,踐履自己的責任,實現自己的志趣,發揮自己的才能。現在試就幾個部門來提示民生主義教育的內容,希望我們中國教育家舉一反三,作精詳的研討。
    一、兒童強迫教育與成人識字運動
    中國過去把學校教育看做特權階級的設備。所以學校辦了幾十年,而一般國民受到教育的機會卻是很少,甚至不識字的人還是在全體人民中佔很大的成份。民生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導一般國民使其適於民生主義的社會生活,並成為革命建國的器材,首先的一步就要使一般國民都能識字,都能具備公民的常識。而一般兒童的強迫教育,就是民生主義教育的起點。

--------------------------------------------------P.227--------------------------------------------------


    其次對於不識字的成年國民,無分於男女,要推行掃除文盲運動,使他們能夠讀書看報,通訊記事。我們的憲政是以地方自治為基礎,而民權主義是要一般國民在地方自治團體中行使四權。這四權的行使,一定要國民先能識字,所以掃除文盲運動乃是地方自治團體和市區鄉鎮中心學校的基本工作。
    二、家庭生活教育
    通常所謂「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通常所謂「家事教育」也不過學校裏對於女生的課程加一兩個課目如縫紉和烹飪之類。這裏所謂家庭生活教育,不是那樣簡單。民生主義的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學校必須與學生家庭合作,教導學生,使其性格和技能適應他的家庭生活,且更進一步建立適合民生主義新社會的家庭。換句話說,學校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與之合作,要教導青少年怎樣做子弟,並使青少年知道怎樣建立他適合於民生主義的新家庭。所以一個青少年,無分於男女,都要在學校裏接受下列幾項知識和指導:
    (一)家庭在社會國家中的地位和職責,「家為國本」的倫理觀念;
    (二)家庭的組織及其與一般親屬的關係,必須使其認識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的重要;
    (三)家庭中灑掃進退等日常工作及食衣住行等實際生活;
    (四)子女的看護和指導以及家務的管理與職責——家庭衛生及醫藥常識,家庭經濟的節約,以及禮義廉恥四維的訓勉。
    現在的學校教育對於公民和社會的課程雖已注重,課外也有這方面的實習。但就中小學的課程全部

--------------------------------------------------P.228--------------------------------------------------


來檢討,還是不能有系統有計畫的教導學生適應社會和公民生活,更沒有啟發他們走向建設民生主義社會這一條道路。我以為一個成年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要從他家庭生活做起。一個青年人要研究社會,要學習著做一個獨立自由國家的公民,也要從他的家庭生活做起。學校要教導學生到社會上求生活,替國家做公民,第一要教他了解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第二要教他從家庭中的親屬關係去了解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第三要教他從家庭生活上了解社會經濟上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所以家庭生活教育便是社會和公民生活教育的起點。

    三、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的範圍是很廣的。他一方麵包括著開會的方法,選舉的制度和方法,政府的組織和職能,法律的常識和守法精神;一方面也包括著做一個好公民所應有的技能、態度和作風。公民教育不止是灌輸知識,更要使其了解中國倫理習性,父慈、子孝、兄友、弟愛、夫義、婦順的六項正德,乃是做中國國民的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同時亦要改變學生的性格與行為,使其適應獨立自由國家的生活。公民教育必須依下列各點來計畫課程和課外活動:
    (一)了解三民主義的本質,和民主政治的觀念以及民主生活的方式;
    (二)了解中華民國政治制度的原理和四權的運用方法;
    (三)認識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的地位和前途;
    (四)了解中國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和責任;

--------------------------------------------------P.229--------------------------------------------------


    (五)明瞭科學對於社會國家的貢獻;
    (六)從實際生活上發生研究社會問題的興趣,從實際調查上學習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
    (七)從童子軍教育、國民軍事訓練及勞動服務中培養愛國思想與民族精神。
    公民教育不僅是「公民」這一課程的講讀,也不僅是課外活動如開班會、選級長等等。我們學校教育要特別注重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只有這兩個課程,纔真正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民族感情,使其認識中華民族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與禮義廉恥四維的重要,真正能夠教導學生怎樣做一個愛國的公民。就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也必須從歷史和地理兩個課程上打定基礎,纔不至徒然拿外國的教材來講習,反使學生的社會生活,得不到什麼幫助。
    四、職業生活教育
    學校是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橋樑。一個青少年出家庭進社會,為什麼要住學校呢?其惟一理由應該是學校能夠幫助他、指導他,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他要在社會中能夠生存和發展,纔能做國家的好公民。在農業社會裏,土地是家庭生活的根據。到了工業社會,職業收入纔是家庭生活的來源。一個青少年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一定要就職業。職業生活教育便成為民生主義教育的主要部門了。
    這裏所謂職業生活教育,比現在職業學校或中學職業班的教育,是廣泛得多。一般中小學課程都要包括著這一部門,讓那些升學的學生適於就業,也讓那些不能升學的學生也適於就業。更確切一點說,今日的小學沒有替那百分之七十六不升初中的學生打算,初中沒有替那百分之三十七不升高中的學生打

--------------------------------------------------P.230--------------------------------------------------

算,高中也沒有替那百之二十八不升大學的學生打算。我們民生主義教育卻要替所有的青少年打算,使一級一級不升學的學生也能夠適於就業,這纔是健全的教育制度和實用的學校課程。
    職業生活教育,要依下列各點來計畫課程和課外活動:
    (一)從家庭生活上了解社會經濟狀況,並學習處理經濟事務的技能    (家庭生活教育對於職業生活教育的幫助在此);

    (二)從公民教育上了解中國的資源、國際經濟關係及社會問題(公民教育對於職業生活教育的幫助在此);
    (三)創造積極、自動、負責與服務的人生哲學,與手腦並用、協力互助、分工合作的工作方法;
    (四)在工作中保持生理與心理的健康及減少傷害,增進安全的知識和技能;
    (五)增進工作能力的基本工具——例如(甲)數學、科學常識、寫作能力;(乙)生產事業及市場
    情況的實地考察,及採取情報的方法;(丙)社會經濟各種統計的搜集與整理的方法;
    (六)對於工具機器的管理、愛護、修理、保養的責任心,業務費用的設計考核,節約增產以及廢物利用等常識的培養。
    我們要知道,工業化愈是進步,職業的分工愈是細密,不但是學校教育沒有方法訓練學生使他們得到工作技能,並且有許多工作技能無須學校預先來訓練,必須學生於就業之後,從工作中練習,或用不著多少訓練,就可以勝任。一個工廠、商店或是一個行政部門,要進用青少年職員,除了工程師技術師

--------------------------------------------------P.231--------------------------------------------------

一定要專才來擔任之外,最要緊的是考察他的健康、態度、習慣和行為,至於他的技能儘可訓練,或不必多加訓練。所以學校教育只須教導學生,使他們得到職業生活上一般的知識、技能和修養。特別是修養這一點,一定要做到陶冶性情,改變氣質,校正行為,纔能收教育的實效。至於上列第六點,學校儘可與工廠礦業農場和政府機關合作,創立各種職業先修班,隨學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指導他們選修。但這在工廠礦業農場和機關看來,或許是替他們訓練人才,而在學校看來,其主旨仍然是教導學生從工作上訓練他們自己手腦並用與智德雙修,使其將來到社會裏;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成就遠大的事業。
    五、大學教育
照一般教育家的看法,大學是超越日常職業生活之上,求高深知識和遠大成就的教育。大學教育既是超越日常職業生活的,所以準備升入大學的中學課程應該用大學課程做目標,也就脫離日常職業生活之外。職業教育便成為中學和大學這一「正途」之外的「別途」,正統之外的偏統了。我們民生主義教育不採取這個看法。
    第一、我們認為教育是社會改革和民族復興的根本。從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到成人教育,應該是連續的、一貫的,使一般國民在這變動的社會中,適於構成新社會的份子,踐履自己的責任,實現自己的志趣,有助於社會改革和國家復興。因此小學和中學不是專門為了升學的學生打算,而是普遍為了升學和不升學的兒童少年和青年打算。大學也不能孤立於這一教育系統之外。
    第二、大學是由青年進入成年的教育。在現代社會裏,從一方面看,一般沒有住過大學的成年人,

--------------------------------------------------P.232--------------------------------------------------


從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經驗裏對於社會實際問題的理解,不一定在大學生之下。他們對於這些實際問題的解答也許更比大學生為明確和切實。從他方面看,印刷術發達到今天這種程度,已能供應一般成年人要讀的圖書。就讀書來說,大學生也不一定比校外的成年人為優越。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所以我們對於大學教育要採取一個新的看法。民生主義社會並不把讀書看成一個特權階級的專業,也不需要一種自封於書齋以內的特權者。民生主義教育是要在社會各階層裏培養領導服務及管理的通才。所以大學要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各種機構及各種職業來通力合作,使各階層具有適於上進的才能,得到大學的幫助,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所以大學教育應以下列三個原則做基礎來改革:
    (一)大學要訓練各階層各職業裏服務的人才,不做某些特權階級的裝 飾品。
    (二)大學要講授,更要研究,要與各企業和機關的研究室取得聯繫,而構成各種研究的中心。
    (三)大學要為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領尋,而培養服務管理和負責盡職的通才。
    為什麼大學要提高專門學術的研究,又要培養通才呢?我們知道工業化愈是進步,職業上的分工必愈是精密,科學愈是進步,研究上的分工也必愈是精密。職業上分工到最後每一技工只做一種動作。研究上分工到最後每一科學家只做一種專題。中小學教育對於技工的簡單動作,不能有什麼幫助,也不必作什麼幫助;一個青年就業之後,受簡單的訓練就能夠做了。大學對於科學的專題研究,也不能一一有什麼幫助,也不必一一去幫助。大學祗是指導學生做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就業之後到工廠,到農場,到實驗室或是到社會上去研究那些專題。所以大學教育雖然要幫助各職業各機關的研究,提高科學和

--------------------------------------------------P.233--------------------------------------------------

技術水準,但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究竟還是智育與德育並重,專題與常識兼顧,訓練通才,就是能夠擔當為社會政治和文化服務的中堅領導人才。
    六、成人教育
    今日的學校教育,讓一個學生從小學升中學,從中學升大學,大學畢業之後,彷彿不必再受什麼教育了。其實一個大學畢業生進了社會,最初一階段,他的學養並沒有成熟到一切問題都能判斷,一切工作都能擔當的程度。到了第二階段,他對於其所擔任的工作是熟練了,但是像今日科學進步的迅速,社會變動的強烈,他十年前,五年前,甚至兩三年前學習的東西,到了十年五年甚至兩三年後,便不夠用了。他要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事務和新的技術,必須再受教育。這還是就大學畢業生來說。那些沒有升
學的中學生和小學生呢?從兒童到少年,從青年到成年,就更有再受教育的必要了。
    今日國家對於成人教育,或劃入社會教育的範圍,或當做補習教育來辦,還沒有把他看做教育的主流,使不能升學的學生,以及大學畢業以後的學生隨社會的變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重新受到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的教育。我們要建設民生主義社會,必須把成人教育當做教育的主流來辦理,不過這種教育不能採取大學的形式,讓一般成年進入校舍來聽取教授們的講讀。這種教育是要大學的講堂、科學館、醫院及疾病防治中心,工廠、礦場和農場的研究室,和電影廣播等,有計劃的合作,使一般成年得到他們在生活上需求的指導和幫助。對個人,要教他自覺其「做到老,學到老」,對社會,要使其成為一個大學校,讓每一份子都能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纔是民生主義社會建設的成功。

--------------------------------------------------P.234-------------------------------------------------- 

    七、國民軍訓
    前面公民教育一段裏,提到國民軍訓、童子軍和勞動服務三者,現在分別說明於下。
    許多人把國民軍訓當做國家的一種徵發和一種強制,卻忽略了他的公民教育的意義。我們要知道,任何集體活動都有其規則,犯規的人便受紀律的制裁。一個網球隊的訓練,和一個國民兵團的訓練,兩者的紀律有輕重之分,但從公民教育上看來,兩者的精神是一樣的。一個網球隊的隊員受了嚴格訓練,做了幾場球賽,便感覺自己是屬於他的隊伍,把隊伍的榮譽當做他自己的榮譽。這種感情是珍貴的。國民軍訓也是一樣。一個國民在軍訓中,自覺其屬於國家,國家的興亡便是自己的榮辱,這纔是國民軍訓
的宗旨之所在。祗有在這個宗旨之下,國民軍訓對於國民身心的健康纔有裨益,負軍訓責任的人必須抱定這個宗旨,纔能在軍訓活動中領導受訓者,養成其合作的精神,鍛鍊其為國服務的信念,習慣於有秩序有紀律的生活,成為健全的公民。
    八、童子軍
    成年國民應受軍訓,未成年的國民應受童子軍的訓練。童子軍與國民軍訓,在公民教育上是一條道路上的兩個階段。
    童子軍的訓練,包括了智育、德育、體育和群育的四大項目。我們的民生主義社會建設,最要緊的是一般國民能夠協和合作。童子軍訓練在這一點上是特別著有成效的。
    舊社會的智識分子,只用頭腦,不勞手足,這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對於民生主義社會

--------------------------------------------------P.235--------------------------------------------------

是毫無用處。童子軍訓練是手腦並用、文武合一的訓練,足以糾正過去士大夫的積習,引導一般青年走
上科學教育與國防建設的道路。
    從前一般人把國民軍訓當做軍事部門的工作,把童子軍當做教育部門的工作。因此國民軍訓與童子軍不相關聯,並且互相輕蔑。我們今後要從公民教育的觀點上把兩者連貫起來,更希望軍事部門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推進這兩階段的教育,以保持和增進國民身心的康樂才好。
    九、勞動服務
    如果把國民軍訓當做國家的強制,國民勞動服務便是國家所加於國民的一種負擔。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國民勞動服務應該作為體育,尤其是作為公民教育來舉辦。我們必須知道,要一個人為鄉里服務,纔會愛他的鄉里;為他的國家服務,才會愛他的國家。一個人少年時代在家鄉種的樹,到了老年還是愛護的。就是他兩三年前在庭園裏手種的花。到了兩三年後還是紀念著的。今日臺灣省有許多山嶺要補植樹木,有許多荒地要開闢墾植,也有許多園林缺乏修整。將來我們回到大陸之後,更是鄉村裏到處
荒涼,城市裏到處殘破。假如我們拘守工資勞動的觀念,那就一舉手,一投足,都要用錢。假如我們從國民的職業生活教育和公民生活教育來看,一個學生青年,或是一個職業青年,每年之中,有一個短時間,集中起來,參加建設工作,鍛鍊自己,服務國家,增進身體的健康,同時也收到體育和群育兩重功效,這種勞作,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工作。

 

--------------------------------------------------P.236--------------------------------------------------

最近更新於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