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報告詞

政院何院長應欽,堅決主張匪軍若是過江,就是「和談」決裂;至此乃拒絕奸匪的「條件」,並發佈召回代表團的命令,而代表團竟不奉召,反向共匪屈膝稽首,整個投降靠攏。這是中華民國建國史上最大的污點,亦為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未有的恥辱。
    我引退之初,相信當時政府對匪謀和的幻想,終將為奸匪朱毛的暴行所粉碎,反共陣營當能團結一致,共同奮鬥。我估計剿匪戰爭,總可支持三年至五年時間,原想以在野之身,為重振革命,復興民族,策根本大計,而當時迫切之圖,就是協助政府,確保國民革命策源地之廣東,維繫西南為大陸上的據點,同時鞏固臺灣為民族復興的基地。
    三十八年十月,可以說國家局勢演變的決定關頭,朱毛改變國號,設立偽組織於北平,蘇俄帝國主義公然承認,更證明了這一齣傀儡戲,完全出於莫斯科的導演。就在這個時候,東南海上,我們國軍有金門與登步的大捷,給予匪軍以當頭棒喝,教他知道臺灣是不許窺伺的。但在大陸上,廣州失守,政府輾轉渝蓉,當此危急存亡之秋,中正又承李代總統電邀,立飛重慶,以期共支危局。惟中正抵渝之日,適李代總統離渝他往,竟在道途相左,未能及時面商大計,不勝悵惘系之。繼此以往,接著就是西北瓦解,昆明事變,和渝蓉淪陷。中正一切努力,無補艱危,大陸淪亡,對國對民,惶恐誠不知所措。
    自三十八年底,及三十九年初,赤燄滔天,挽救無術,人心迷惘,莫可究極,甚至敵騎未至,疆吏電降,其土崩瓦解之形成,不惟西南淪陷,無法避免,即臺灣基地,亦將岌岌欲墜,不可終日。而一般革命敗類,民族叛徒,無論文武,多數將吏,惟恐其對匪乞降之無路,陷害政府之不力,更視中正為其

--------------------------------------------------P.20--------------------------------------------------

寇仇之不若,而以共匪宣判第一名戰犯為寬大。當此之時,中央政府幸有閻院長錫山苦心孤詣,撐持危局,由重慶播遷成都,復由成都遷移臺灣,繼續至當年三月為止,政府統緒,賴以不墜者,閻院長之功實不可泯!正因在此期間,全國無主已久,軍民惶惑更甚!李代總統既歸國無期,而閻院長又迫切請辭;特別是臺灣環境,內則有共匪窺伺日急,外則各國壓迫加劇,國際地位動搖,險象環生,惡耗頻來,此真所謂存亡續絕,千鈞一髮之頃,國勢至此,誰能無責?豈容中正再顧其他,重拂全體軍民之責望,而無動於中!尤其是本會同仁、立監兩院與各政黨之敦促,更是殷切!乃於當年三月一日決然復行視事,期贖罪愆,以慰群情。茲將復行視事後,關於內政外交之情勢與措施,敬向大會報告:
    關於內政的:
    一、軍事措施 當中正復職之初,匪軍正結集東南海岸,窺伺臺灣。中正視事後第一個決策就是撤退海南和舟山的國軍,集中臺灣及其外圍島嶼的戰力。同時臺灣內部,埋伏的匪黨組織,與國際間諜,大部份亦漸次清除。匪軍侵臺的企圖,乃為之粉碎。代表諸君要問:為什麼當時莫斯科的侵略日程上,先列入南韓,卻放過臺灣?無他,金門與登步的大捷,和海南與舟山的撤守,就是這一問題的答案。
    二、政治方針 六年之前,中正堅持不因共匪叛亂而延緩憲政;六年之後,仍然貫徹這個方針,國家既進入憲政時期,無論在何種危難狀態之中,總要遵循憲政的軌道前進。無論其對內對外有關軍事戰爭之遂行,皆應徵求民意機關之同意。但在剿匪作戰期間,有一教訓,今後應引為殷鑒的,就是民意機關,對於重要政策,尤其是戰爭行為,既經由其多數決議通過之後,就應以全權賦予政府當局,無論其

--------------------------------------------------P.21--------------------------------------------------

戰爭之進退出入,皆須予以完全信任,而不加干涉或阻擾,方能責其成效,以求貫徹戰爭之目的。至於憲政的基礎,在於地方自治。在這反共抗俄動員作戰時期,臺灣省的政治設施,經過四年來的不斷改進,不斷加強,已經從鄰里鄉長到縣市長,都普遍的舉行民選。而縣市議會與省議會的成立,更已經完成了一個健全的民意代表的體系。而民選縣市長和民選議員以及中央立法監察兩院民意機關委員,又多能尊重法治,嚴守秩序,負責盡職,走上了民主政治的軌道:凡是以前在大陸上民意代表的積習,且已日漸消除,多不復存在,這實足為中華民國民主政治之前途,倍增無窮之展望。
    三、中央組織 中央政府為了緊縮支出,無論人事或經費,都力求節約;但是五院的規模,保持不變。立監兩院,繼續集會;考試司法兩院,補充完整;行政院雖減少部會單位,而行政事務,照常進行。各院部會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反而大為增加。四年來不祇國家日常政務沒有廢弛,並且政治的改革,軍事的整理,和民生主義——經濟社會政策的推行,都能達成預期的目的。
    四、財政整理 中正復行視事之後,臺灣防務,雖已加強,但是財政的危機,非常嚴重。行政院改組,陳院長誠就職之初,立即著手緊縮軍政機構,節約財政支出,力求財政收支的平衡。三十八年度收支差額到了百分之八十七以上,三十九年度減至百分之三十八,四十年度再減至百分之二十一,四十一年度更減至百分之五。到今日我們纔有一個確實而平衡的國家預算。這是從前在大陸上歷年雖亦獲得了外援,而都不能做到的事,但四年來卻做到了。
    五、經濟建設 憲法以明文規定「國民經濟應以民生主義為基本原則,實施平均地權,節制資本,

--------------------------------------------------P.22--------------------------------------------------

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四年來中央政府的經濟社會政策,就是堅持這一方針:第一、努力平衡財政,保持幣值,穩定金融,以求國民經濟之安定;第二、遵循民生主義的指導原則,整理公營事業,並獎勵國民生產事業,確定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努力推行,特別是發展電力工業,鼓勵僑胞與外商投資,使臺灣成為工業的省區;第三、對於農民,實行三七五減租,再進而實行耕者有其田,並改組農會,以維護農民的福利;對於勞工,改良其待遇,並實施社會保險。凡是憲法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安全兩章的規定,在軍事情況許可的範圍內,逐漸實施,務期使臺灣社會改進為民生主義的社會,作為光復以後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模範。這是今日各級政府首長在陳院長領導之下,負責盡職,協力奮勉,公忠體國之精誠,有以致之。
    關於外交的:
    古人說:「禍福由己」,又曰「自助人助」。四年之前的今日,我們中華民國幾乎從國際政治上一筆勾銷了;四年之後的今日,我們中華民國的地位,卻是繼長增高,而其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也漸次為世人所認識。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特點,只是四年來由於中央地方同仁與海內外全體軍民同胞,對於反共抗俄鬥爭中血汗與淚所累積而成的表現。
    一、我國對聯合國的擁護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遵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為外交的基本方針。我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發起者之一,亦是聯合國憲章起草者之一,而且是安全理事會常務理事之一。全世界更只有我們一國,在憲法上以明文表示其對聯合國的支持;就是在國家處境最黯淡的期間,我們政府對於

--------------------------------------------------P.23--------------------------------------------------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