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俄和平共存的發展

學方法,混合使用,來發揮其暴行的效用。至於他們所使用的方法,總要使其受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發生心理的變態和生理的畸形,為惟一的手段。他們這樣的刑具,據當時各地民眾向我政府所控訴的,乃有七十二種之多。

  今日我亦不忍詳舉這種惡毒穢褻,殘無人道,慘不忍聞的刑具名稱及使用的殘酷方法。這是他們自民國十六年以來,其在各省匪區製造暴動,以及今日大陸上,在各鄉鎮中控制民眾的情景,自始至終,還是有加無已的在那裡實施。我們在這一點上,認為中共匪徒對民眾殘忍控制及其暴虐的手段,比之於俄共不只是毫無遜色,而且可說其是青出於藍,變本加厲的了。

  第四節 九一八以後之剿匪安內

  國民政府於十九年十二月和二十年五月,兩次集中兵力,圍剿湘贛山區的匪軍,都沒有得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七月至十月,第三次圍剿正在順利進行的時候,無端的九一八事變發生於瀋陽。於是國民政府一方面,不得不抽調剿匪的部隊北上佈防;另一方面,共黨及其同路人利用日本侵略我東北的機會,在北平、上海、南京各地煽動學生,集合首都,假借「請願」的名義,對國民政府譭謗侮蔑,無所不至。同時更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挑撥離間,造成「非蔣下野,無法對日」的局勢,使我不能不於當年十二月下野。於是共黨匪軍重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此後中共匪軍的活動,就是對準這日本軍閥的侵華行為,著著進展,無異是其雙方對國民政府,內

---------------------------------------------------P.60---------------------------------------------------

外夾擊,互相策應。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之戰,共匪乘機擴大了湘贛粵閩的「蘇區」,就在瑞金成立他所謂「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並且開闢了豫鄂皖區、鄂中區、鄂西區與鄂南區,相互聯繫,包圍武漢。其擾亂範圍遍及於湘贛浙閩鄂皖豫七省,總計面積至二十萬方里以上,社會騷動,人民驚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勢。這時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國家面臨此兩個戰爭,為了挽救這嚴重的危機,又一致要求我復職,繼續承擔國難。我乃於淞滬停戰之後,宣佈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隨即於六月十八日,在牯嶺召開豫鄂皖湘贛五省清剿會議,確定第四次圍剿計劃,決定先從肅清豫鄂皖三省匪軍著手。十一月,國民革命軍擊潰了豫鄂皖邊區,徐向前匪部西竄川北。同時鄂西洪湖賀龍匪部亦敗竄鶴峰。但是正在國民革命軍決勝的關頭,而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一月,日軍又侵入了榆關;三月,長城之戰繼起。國民政府又不能不抽調大軍北上增援。於是第四次圍剿計劃又中途停止而遂告挫折。

  到了長城之役停戰以後,我即於當年十月,復在南昌召集剿匪會議,訂定第五次圍剿計劃,對江西匪區,采「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一面禁運物資,封鎖其經濟,建築碉堡,截斷其交通;一面開拓公路,步步為營,節節進剿。正當剿匪??勝利的時候,共匪乃策動十九路軍陳銘樞和李濟琛等的叛變,在福州組織所謂「人民政府」。但是事變不到一月,迅歸平定,剿匪工作沒有受到多大影響。至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夏季,而湘贛鄂豫皖五省匪區乃束小至贛南山嶽地帶,其面積不過四千方里,與二十一年相較,幾乎是五十與一之比。

---------------------------------------------------P.61---------------------------------------------------

  及至二十三年十月,其贛南的所謂蘇區,外受國民革命軍的壓迫和封鎖,步步緊縮其包圍圈,而其內部農業的集體化又造成農業生產的衰落,和農業人口的減退。到了最後,就只有流竄與崩潰的一條路了。

  第五節 匪軍的西竄

  當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期,共匪奉行其共產國際命令,作成決議,認定革命高潮已經到來,企圖進攻長江中部的大城市。但是這種軍事冒險主義究竟能否成功,俄共與中共內部屢起爭執。莫斯科派羅明納茲再度來到中國,視察匪區。羅明納茲回俄後的報告,認為中共的蘇維埃路線必歸失敗,主張中共放棄瑞金,西走四川,作長期鬥爭的打算。斯大林對他的建議沒有採納。到了二十三年,在我國民革命軍圍剿之下,八個游擊區完全瓦解,殘餘匪軍不能不化整為零,突圍流竄。於是莫斯科共產國際過去在其六次大會指使中共的武裝暴動、蘇維埃組織、「土地革命」、對中國整個的赤化計劃,至此乃告一結束。

  徐向前部竄入川北,企圖入陝,我國民革命軍迎頭截擊,並由軍事委員會參謀團聯絡川中各軍,督率會剿,匪部乃逃向川西。毛澤東部亦由贛南竄到貴州,企圖偷襲貴陽不成之後,潛渡大渡河,與徐向前部會合於懋功松潘一帶,兩路殘匪在毛兒蓋會議中又告分裂。徐向前部南下川西。朱德轉入雲南。毛澤東彭德懷率部北上,展轉流竄,轉入陝北,投靠當地土共劉子丹與高崗的老巢。其所殘餘部隊共計不

---------------------------------------------------P.62---------------------------------------------------

過五千之數,在軍事上實已不成問題了。

  第六節 共匪投降及其政治攻勢

  民國十八年蘇俄侵略者的滿洲裡事變,與二十年日本軍閥的九一八事變,明白指出了一個事實,就是我中華民國的獨立自由,要從日俄兩個鄰國夾攻之中,打開一條血路前進。中東路事件雖以「地方事件」而暫告解決,但是共匪在莫斯科指使之下,以武裝暴動策應日閥的侵略行為,仍然是這兩面夾擊的變形。因此國民政府決定「安內攘外」的政策,先剿共匪,再謀抗日。這一決策的堅持不變,就是第五次圍剿成功的根本因素。

  朱毛匪軍對於國民革命軍的圍剿政策,到了最後只有分股流竄。他到了軍事已走到絕境的時候,乃假借「國共合作,抗日救國」的口號,求作政治的解圍。

  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七月至八月之間,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在莫斯科開會。季米特洛夫(GeorgiDimitrov)在大會上提出「統一戰線」的報告,對於中國主張建立「廣泛的抗日反帝統一戰線」。這當然是斯大林的決策,也當然成為大會的決議。中共此後的工作,就是依據這一決議,在斯大林指使之下,執行其「統一戰線」與中立主義的新戰術了。

  這時候,朱毛匪軍轉徙川黔,渺無出路。八月一日,他們從毛兒蓋發出宣言,提出「抗日人民統一戰線」,要求組織其所謂「全國人民聯合國防政府」。

---------------------------------------------------P.6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