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P.25---------------------------------------------------


《五記》的紀錄內容則是:
      審閱中央日報社論,曰:「此論美國取消廢止移民律事,甚無常識,且此文為新社長胡健中所著,其無常識,更不如舊社長陶百川矣。本黨之無人才如此,悲傷極矣!」(《困勉記》,卷80)
兩相對照,《五記》刪汰了「驚異之至,憤怒莫名」等情緒字眼,自與日記原稿頗有出入,意旨基本相同,還清楚地點出「新社長更不如舊社長矣」這句話裡的「舊社長」乃是陶百川(1903-2002)。 可以想見,編輯者對原文之記述的「加工」,正具有使之愈趨清楚的作用。
      《五記》之編輯完成,當非一日之功,其間多少或有誤失,自是不能否認。例如,蔣中正的《中國之命運》於1943年出版之後,引發多重負面迴響。當時棄學從政,擔任重慶美國新聞處處長的費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在回報美國國務院的報告裡就說,「C. C.系」為了政治組織的目的,竟利用教育體系宣導這部書,實在是一種「極權主義式的做法」, 即為一例。曾經協助《中國之命運》之撰作的陶希聖(1899-1988),日後回想當

---------------------------------------------------P.26---------------------------------------------------

時場景:
      《中國之命運》出版之後,中共及其同路人的批評與攻擊,紛至沓來。黨中與政府領導同志向委員長陳述一種意見,以為本書引起激烈的批評,殊非始料所及。又有一種意見,以為本書從始即不應出版。委員長答道:「我寫了一本書,若是沒有強烈的反響,那纔是失敗。」這就是著者對待本書批評的態度。
蔣中正亦深知其情,彼自身紀錄之回應,正足以證實陶希聖的回憶,並非憑空說法。蔣在1943年10月7日的日記有言曰:
      中國之命運出版以後,最受反響者,一為英國;二為共匪,此乃預想所及,然未料其反感有如此之大也。凡事利害,不能完全避免,自信此書對於國家與民族之影響將愈久而愈大,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至於匪黨因此反動,則此書作用已生效果,以余意本在此也。惟斷其決不敢作主動之變亂,以政府對此已有控制之實力與準備。今經此反動,更使我有充分剿匪之決心,此並非為害,而實乃有利。余自少年以來自省,每一大事決行之際,必有一極大橫禍隨之而來,

---------------------------------------------------P.27---------------------------------------------------

然最後仍因努力奮鬥,而卒能衝破危險,克制橫禍,是乃冒險與無畏之精神所致,然而困苦亦極矣,疏忽致禍,能不自戒乎。

《五記》則將這段紀錄繫年於1943年10月6日:
      十月六日,續校正中國之命運改正版完,記曰:「中國之命運出版以來,最受反響者,一為英國,二為共匪,此固為預想所及,然未料其反感有如此之大也。凡是利害,不能完全避免,自信此書對於國家與民族之影響,將愈久而愈大,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至此匪因此反動,則此書作用已生效果,以余意本在此也。惟斷其決不敢作主動之變亂,蓋政府對此,已有控制之實力與準備也。今經此反動,更使我有充分剿匪之決心。此於我並非為害,而實乃有利也。」(《學記》,卷32)
《五記》編者還將日記原稿的後半段,移至《省克記》,文字稍有潤飾,繫年卻毫無誤失,仍為1943年10月7日:
      曰:「自省少年以來,每一大事決行之際,必有一極大橫禍隨之而來,而其最後仍因努力奮鬥,卒能衝破危險,克制橫禍,是乃冒險與無畏精神之所致乎?然而疏忽為致禍之門,雖能克制橫禍,困苦已極,能不自戒乎?」(《省克記》,卷23)
對於此事,蔣在同年10月10日進行自我反省的日記更謂:
      上星期反省錄……一、看完共匪批評中國之命運反動

---------------------------------------------------P.28---------------------------------------------------

小冊,更覺此書對國民教育之重要,惟此作以消除共匪禍國之思想,所以共匪非竭其全力以謀詆【抵?】消,則不能生存也。
《五記》的紀錄,有所增補,更形完善:
      十日,記曰:「看完共匪批評中國之命運小冊,更覺余中國之命運一書,對國民教育之為重要也!若共匪亦知余此書為消除共匪禍國之思想而作者,故彼非竭其全力以謀抵銷,則不能生存,其無理批評亦何足怪哉?」(《學記》,卷32)
      大致總結,《五記》做為分類摘抄蔣中正日記的文獻,既經編輯加工程序,修飾增補,錯謬誤失亦在所難免,非復蔣中正日記原稿的本來樣態,故非一字不易的實錄。然就史事經脈言之,《五記》的紀錄,仍有一定的可信度,其史料價值,基本上應無庸置疑。

(三)《五記》與蔣中正形象的塑造
      《五記》固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史料,惟其既經纂輯整理,自非實錄。對照比勘《五記》與蔣中正日記原稿,探究其間增刪改易的情況,即可想見,《五記》做為紀錄蔣中正生命歷程的一種文獻形式,也還具有形塑打造蔣中正形象的意義。
      例如,蔣中正對於蘇聯及共產主義的認識,與其反共觀念的形成,和他在1923年訪問蘇聯的見聞及思考,密

---------------------------------------------------P.29---------------------------------------------------

切相關,自是「蔣中正研究」不可忽視的課題。早期之研究,史料難徵,自有可再深化之空間; 後繼研究者,所見史料愈眾,探討愈形深入,清楚論證訪蘇時期的蔣中正,其實既不是一個反共的先知先覺者,也不是表裡不一的反共陰謀家,而是一個認同蘇聯革命的某些理念,卻對其實際作為又有保留的國民黨員。 若以蔣中正日記原稿與《五記》為據,對蔣中正此行的言思舉止,自可有更形細膩豐富的認識。畢竟,訪問蘇聯時期的蔣中正,尚非眾所仰望的領袖,言行思慮自然未必眾皆曰可。《五記》纂輯之際,蔣中正的領袖地位,已告底定;往昔之認識言行,如有與其向來倡言反共之形象地位不符者,自須出以文字功夫加以修整。像是蔣中正於1923年10月10日,在俄京莫斯科與留俄中國學生慶祝雙十節進行講演,他本人甚費心力,自以為當,其當日日記言曰:
      下午……預備講演中國國民黨歷史次序。晚在莫斯科之中國學生全體來寓,祝雙十節,講演革命黨歷史約一小時半,頗有條理。……

---------------------------------------------------P.30---------------------------------------------------


不意,他自以為「頗有條理」的講話,翌日即知曉遭受批判的命運,令彼大發感慨:
      聞有人以余昨日演說為有崇拜個人之弊,甚矣。中國人自大之心及其願為外人支配,而不願尊重國內英雄,此青年之所以能言難行而一無結果也。黨人好尚意氣,重妒忌;而俄黨下級人員較吾中國更甚,此實為俄黨慮也。
《五記》之內容,則將這兩天的紀錄併為一條:
      留俄中國學生慶祝雙十節,公講中國革命歷史;講畢,或訾議公所講有崇拜個人之弊,公聞而歎曰:「此中國青年自大之心,及其願受外人支配,而不知尊重祖國領袖也,吾甚為吾黨懼焉!」(《困勉記》,卷1)
兩相比對,《五記》繫事之日期,既非復日記本來面貌;蔣中正本來自視「國內英雄」之記述,則被更易為「祖國領袖」;其批判自身黨人同志之語,對蘇聯黨人有同樣作風之憂慮,則皆刪汰。凡此可見,蔣中正對蘇聯共產黨多少有所同情關懷之意向,在後世製作之文字紀錄裡,不可留下任何痕跡。
      蔣中正躍居政治舞臺中心之後,權力日盛,卻始終處於挑戰之中。1928年10月,歷經激烈的鬥爭,蔣中正終於再掌權柄,出任國府主席並擬議兼任行政院長。9月初,他偕新婚燕爾的宋美齡隱住於家鄉,悠遊自在數日,至14

最近更新於 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