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P.19---------------------------------------------------

期」,至1926年3月20日在廣州發生的「中山艦事件」(「三二○事件」)以後,雙方關係漸趨惡化決裂。逮1927年初北伐軍事行動大有進展,攻佔武漢與南昌之後,國民政府與國民黨中央究竟應該遷往南昌或武漢,蔣鮑雙方激烈爭辯不已。 1927年1月12日,蔣中正親赴武漢,當晚宴席之間,更與鮑羅廷發生正面衝突,蔣中正是日日記,如是言之:
      席間受辱被譏,生平之恥,無踰於此。為被壓迫而欲革命,不自由何不死,伸中華民族之正氣以救黨國,俾外人知華人非儘是賤辱而不可侮蔑也。
《五記》的紀錄則為:
      十二日抵武昌,晚宴會商談,散會,歎曰:「席間受辱被譏;生平之恥,無踰於此!」又曰:「為被壓迫而革命,不自由何不死?余決伸中華民族之正氣,以救黨國,俾外人知華人非盡是賤者,而不可侮辱也。」因是憂思終夜不寐。(《困勉記》,卷5)
兩者的紀錄內容,出入不大。此後數日,蔣中正屢屢回思當日場景,也思考究竟如何處置鮑羅廷。對勘蔣中正日記

---------------------------------------------------P.20---------------------------------------------------

原稿與《五記》之紀錄,斧削之跡,明白可見。特別是蔣中正因之心境鬱鬱,在1927年1月20日竟有「惟有一死,以殉國難」的念頭:
      余既不能為國雪恥,何忍為余辱國。今日情況,余惟有一死,以殉國難,為中華民族爭人格,為三民主義留精神,使全國同胞起而自救其危亡,蘇俄解放被壓迫民族之主義,深信其不誤,然而來華如鮑爾廷等最近之行動,徒使國人喪失人格,倍增壓迫,與其主義完全相反,國人有知,應驅而逐之。蘇俄同志如誠為解放弱小民族,不使第三國際信用破產,應急改正其方法,不使恢復至帝國資本主義之道路,則世界革命必有成功之一日,否則余雖一死,不足救國,且無以見已死同志于地下,吾甚願全國同胞速起以圖獨立自主,不負總理四十年革命之苦心。余精力已盡,策略已竭,惟有一死以謝同胞。自知誤信鮑爾廷之非,何敢再誤國民以為萬世罪人也。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萬歲!(1927年1月20日日記)
蔣中正這段長篇的自我反省與譴責,在《五記》裡則被分類書寫,首先見於《困勉記》:
      晨起,歎曰:「余既不能為國雪恥,何忍為余辱國?今日情況,余惟有一死,以殉國難,為中華民族爭人格,為三民主義留精神,使全國同胞起而自救其危亡!夫蘇俄解放被壓迫民族之主義,余深信其必不誤

---------------------------------------------------P.21---------------------------------------------------

也;然而來華如鮑羅廷等最近之行動,則徒使我國人喪失人格,倍增壓迫,此與其主義完全相反矣。國人有知,應驅而逐之!蘇俄同志乎?爾如誠為解放弱小民族,不使第三國際之信用破產,應急自悟,改正方法,不使恢復至帝國資本主義之道路,則世界革命必有成功之一日。否則,余雖一死,不足救國,且無以見已死同志於地下!故余惟願我全國同胞速起,以圖獨立自主,不負總理四十年革命之苦心!余今精力已盡,策略已竭,惟有一死,以謝同胞!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萬歲!」(《困勉記》,卷5)
      蔣對「誤信鮑爾廷之非,何敢再誤國民以為萬世罪人也」的自我批判,則被歸類於《省克記》,且該處紀錄兼將前此與英國交涉關於收回武漢與九江英租界事件的苦痛,率皆列為鮑羅廷的「罪狀」:
      在廬山,思俄顧問鮑羅廷唆使共產分子排外,引使英國交涉,因憤欲自殺,曰:「余自知初之誤信鮑羅廷之非,何敢再誤國民,以為萬世罪人也!」(《省克記》,卷1)
兩相對比,蔣中正日記原稿與《五記》之文字,基本相同;不過,《五記》編者既將蔣中正日記原稿進行分類書

---------------------------------------------------P.22---------------------------------------------------

寫,復增添「思俄顧問鮑羅廷唆使共產分子排外,引使英國交涉,因憤欲自殺」的脈絡。可以想見,《五記》編者基本上雖未改變蔣中正日記原稿的本來意旨,卻又進行修飾增補,自非蔣中正日記原稿的本來樣態。
      又如,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扶植滿洲國的成立,得隴望蜀,更欲進圖華北。面對日方威脅,蔣中正艱苦支撐,竭力周旋,他在這段時期的思考與作為,自是關鍵所在。例如,1933年熱河戰役前夕,蔣中正有意解決畏戰不前甚至亦署名於〈滿洲國建國宣言〉的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擬以張學良所部精銳易之。張學良身為東北軍領袖,即使已失去東北地盤,猶是總綰華北軍政的負責人, 他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卻未必與南京中央政府一致,同調共唱。至少,張無意親理熱河事務,更不欲深究湯擁兵觀望的行止。局勢演變,不可逆料,至1933年3月初,關東軍僅以二萬人之數竟可制壓號稱三十一萬人的中國軍隊,佔領熱河,中國輿論一片譁然,引發一連串

---------------------------------------------------P.23---------------------------------------------------

的迴響。初始,蔣中正對張學良的回應即不以為然,如其1932年7月20日日記所述:
      接岳軍、精衛、漢卿各電,皆稱倭攻熱河,湯玉麟要求補充,而不言求援,其不願漢卿加兵熱河甚明。漢卿之愚魯怯懦,誠匪夷所思。先告湯氏,何異先告倭寇,其罪誠等於賣國矣,痛恨之至。無論其湯與倭有否勾通,張是否藉此不進兵熱河,余仍照前議,寧可放棄平津,而不能不進兵熱河也。
《五記》之紀錄則為:
      得張群、汪兆銘、張學良電,曰:「各電皆稱,倭攻熱河,湯玉麟要求補充而不求援兵,是其不願漢卿加兵熱河明甚;乃漢卿之愚魯怯懦,誠非夷所思,竟先告湯氏,此何異先告倭寇,其罪誠等於賣國矣,痛恨之至。」又曰:「無論湯玉麟與倭有否勾通,張學良是否藉此不肯進兵熱河,余決仍照前議,寧可放棄平津,而不能不進兵熱河也。」(《困勉記》,卷22)
及至1932年底,張學良仍不肯依蔣中正意旨派軍進駐熱河,讓蔣益加不滿,12月19日的日記寫道:
      熱河派兵問題,漢卿畏縮不前,恐因此引起倭寇攻熱。其實,如我佔先著,則倭欲用兵佔領熱河,彼必顧慮,不敢輕進矣。
《困勉記》的紀錄則是:
      晚,得張學良電,曰:「漢卿以為派兵入熱,恐反引

---------------------------------------------------P.24---------------------------------------------------

起倭寇攻熱,此畏怯者之見也!其實如我佔先著,則倭必顧慮,不敢輕進矣。」(《困勉記》,卷24)
兩相對比,蔣中正日記原稿與《五記》之文字,基本相同,僅略經些微修飾;可以想見,編輯者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使原文的記述,越現清晰。
      再如,蔣中正時以手令表達其意念,向來重視宣傳的他,也甚關注《中央日報》的言論,如有不滿,即親自過問; 胡健中(1903-1993) 出掌《中央日報》社,就是蔣中正自己的規劃(1943年9月30日日記)。令他意外的是,自身「欽定」人選的論述,竟然還是不孚其意。當蔣讀到《中央日報》當年10月24日的社論, 竟大發脾氣:
      ……見中央日報社論,對美廢止禁移民律之批評,甚無常識,驚異之至,憤怒莫名,後追問此文,為其新社長胡健中所著,更為悲傷,本黨文人之無常識如此,何以建國,新社長更不如舊社長矣。(1943年10月24日日記)

最近更新於 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