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1---------------------------------------------------



      日記本屬個人生活方式的記錄,是「我之歷史」,但不能沒有社會性──涉及他人、他事的記載,日記歷史文獻價值因此存在,故就歷史研究言之,史家早就視日記為史料之一種重要形式。清季以降,士紳大夫、知識份子寫日記者多,日記創作風氣鼎盛。日記固屬私人,但頗多日記出諸官紳,所記內容,自不僅止於私密之內心世界,實多有涉軍國大事要聞者,於是日記又成為認識公眾歷史的重要史料。日記既有公私之記載,也因此能打破正史之文獻表述與壟斷。「日記學」在近代史學研究中,不能不為史學界所看重。
近人陳左高、鄒振環關注日記本身的歷史發展,論述日記性質及史料價值者,多有可採。日記之類別,自外在形式言即可歸納至十數種之多,例如《張元濟日記》屬記事備忘日記,雲山樵《鎖闈日記》屬工作日記,李慈銘《越縵堂

---------------------------------------------------P.02---------------------------------------------------

日記》、《黃侃日記》、《竺可楨日記》屬學術考據日記,金滿慈《參禪日記》、孫奇逢《孫徵君日譜錄存》列宗教人生日記,《徐霞客游記》、王韜《扶桑游記》、郭嵩燾、劉錫鴻、張德彝、薛福成、曾紀澤、戴鴻慈等之「星軺日記」,均可列入游歷使行日記,胡適早年留學日記、《宋教仁日記》屬求學日記,《陳公博獄中日記》、《周佛海日記》則為囚亡日記,《吳宓日記》或可看作感情生活日記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多半日記具有綜合性質,難作硬性分類。
      文化史家柳詒徵謂:「國史有日歷,私家有日記,一也。日歷詳一國之事,舉其大而略其細;日記則洪纖畢包,無定格,而一身一家一地一國之真史具焉,讀之視日歷有味,且有補於史學。」正因日記內容「洪纖畢包」,材料廣泛,如記載時間拉長,固為日後歷史留下大量線索,提供歷史研究絕佳素材,同時是執筆者記錄當下作為自行修身、事後檢討反思的依據,此即宋明理學家「自勘」、「回勘」的工夫,曾國藩的日記,蔣中正寫日記,均寓此意。



      長期記錄的日記,其內容還可依性質、型式進行分

---------------------------------------------------P.03---------------------------------------------------

類。日記屬私密性文書,但有些日記在體制上需公開,如晚清使臣的「星軺日記」不只需上呈,且得正式刊行;有些記日記初衷是為公開,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胡適的日記屬之。理學家講究反身內省,日記用作修練工夫,但也不無道德示範作用,如曾國藩日記。蔣中正十分景仰曾國藩,由內省修身到行為政事,都有曾的影子,記日記更是其中一例。曾國藩日記由門人加以分類抄出、傳觀閱看,用以仿效督促。蔣記日記在生前即囑秘書作分類工夫,「九記」、「五記」及「事略稿本」均有自省及建立形象作用。
      蔣中正日記有手稿本、仿抄本、分類抄本和引錄本等類型。手稿本自民國六年(1917)至民國六十一年(1972),共六十六冊,現存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已全部公開,釋文本正計畫出版中。仿抄本就日記原稿依原有格式和內容重抄,作為副本,以防遺失,部分(1933、1934)藏於南京二檔館,多數隨手稿本存於胡佛研究所;引錄本見諸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孫詒、王宇高、袁惠常,人稱奉化三先生者,主編之《事略稿本》、秦孝儀《先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及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等書,是蔣日記還未公開之前,史家掏沙撿金的對象。至於「五記」,可說是「分類抄本」的主體。

---------------------------------------------------P.04---------------------------------------------------


      1920及30年代,蔣中正的私塾教師,後為秘書的毛思誠(勉廬)曾最早為蔣編修年譜,在年譜初稿編纂的同時,完成《自反錄》六卷(1931)、「日記類抄」(1919-1931)九類,凡二十六萬字。《自反錄》集文牘書翰而成,顧名思義,近於理學家的修身參考。現庋藏於南京二檔館,文革後倖存的「日記類抄」,對日記作九種分類摘抄,可名之曰「九記」。以「政治類」、「軍務類」為主體,屬公務活動記錄,部分已發表於《民國檔案》(1998-1999);「學行類」、「家庭類」對個人思想活動與家事感情,多有直言不諱者,但亦不無刪節,內容很富可讀性;「文事類」、「身體類」,記讀書、寫作與身體健康狀況;「旅游類」、「氣候類」,則為休閒與日常生活客觀、感性記載;「雜俎類」屬不入專類之其他記錄。蔣個人對此一抄本,常加審閱,民國二十二年(1933)四月十日「日記」謂:讀日記類抄學行類,「自覺有益也」。就毛思誠編纂年譜的過程言,日記類抄實際上是年譜的粗料、素材,故有一事兩抄情形。當其引入年譜時,在文字上有增刪與潤飾,而在選編時也不無主觀的取捨,故收錄機械性的天候,卻忽略後世學者看重的社會記事與自警修身詞語,便不足奇。不過,分類抄本內容,則均忠實於日記原本。

---------------------------------------------------P.05---------------------------------------------------


      由日記衍生的另一種類抄本,為國史館所庋藏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五記」。抗戰時期,陳布雷主持「事略稿本」編纂工作,蔣同時命奉化同鄉王宇高(墉伯)、王宇正(垣叔)繼續依照「九記」模式輯錄日記內容,概分為五類,可名為「五記」。各記中摘錄內容重點與起迄時間不一,民國七年(1918)之前參照相關文獻及日後之追述輯入,之後依日記摘抄為多。行文大體依年、月、日劃分,以事相從,就日記之記載以第三人稱敘述,用「曰」、「公曰」、「自記」、「記曰」等引述日記文字,但取其精簡,故文字不必與日記全然雷同,雖有潤飾,仍不失日記之真。「困勉記」(1902-1943)記述蔣處理黨政事務之心跡,82卷分上下冊,數量最多;「游記」(1892-1943)14卷,為日記中之游記;「學記」(1892-1943)32卷,為日記中之讀書心得;「省克記」(1915-1943)24卷,來自日記中「雪恥」欄自省、自勵、克己修身之語;「愛記」(1897-1943)30卷,為日記中對家人、師友、同志關愛之情與人際關係。如將「五記」與《事略稿本》比較,除起迄年份不同外,《事略稿本》以政治、軍事為主,於旅游、讀書、反省、感情之記述較為簡略,「五記」則包融更多更廣,尤可作為個人私領域與心態史研究之憑藉。相對的,「五記」文

---------------------------------------------------P.06---------------------------------------------------

字較為精簡,錄存日記外之文獻稍少,如能與《事略稿本》互參,確於研究蔣行事風格、德行事業,有互補有無,認識更為周全的作用。以日記為主體,衍生出不同類型的版本,內容不免有取捨不同,品人論事可能輕重不一,而這正是「日記學」有趣的課題。



      「五記」既係就日記內容分類摘錄編輯而成,不過摘錄的內容,並非原文照抄,而是有所潤飾或增刪,有些則不見於日記原本,而是引錄自其他史料。以民國十五年(1926)三月的中山艦事件為例。日記原本的記載為:
〔十九日〕上午,往訪季新兄。回寓會客。準備回汕休養,而乃對方設法陷害,必欲使我無地自容,不勝憤恨。下午五時,行至半途,自思為何必欲私行,予人口實,志氣何存!故決回寓,犧牲個人一切以救黨國也,否則國粹盡矣。晚終夜議事。四時往經理處,下令鎮壓中山艦陰謀,以其欲陷我也。權利可以放棄,責任豈可放棄乎?名位可以不顧,氣節豈可喪失乎?故決心不走。
      「困勉記」卷三的記載則為:


---------------------------------------------------P.07---------------------------------------------------


      十九日上午,訪汪兆銘晤談。午,得〔李〕之龍電話:「中山艦可否開回廣州?」公始知其擅泊黃埔一夜矣,因問:「奉誰人命令?」答曰:「教育長鄧演達命令。」又曰:「校長命令。」公曰:「拿命令來看!」答:「是電話。」公因思之龍嘗自稱為共產黨員,乃大駭異。晚,聞之龍又擅開中山艦至省城,戒備甚嚴;又聞之龍受俄顧問季山嘉之命,欲劫公至海參崴,公乃與幹部密議,曰:「共產黨挑撥離間,與其買空賣空之卑劣行動,其欲陷害本黨,篡奪革命之心,早已路人皆知;若不於此當機立斷,何以救黨?何以自救?余決心犧牲個人,不顧一切,誓報黨國!」又曰:「權利可以糞土,責任豈可放棄乎?生命可以犧牲,主義豈可敝屣乎?此時再不決心,尚待何時?若不殉黨,何顏立世?直前奮鬥而已!」乃決定下定變各令。
兩者互參,日記簡略,「困勉記」較為詳實。而「困勉記」所引錄之史實,則出自《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三月十九日之記載,及三月二十二日晚蔣回軍校召集官佐學生訓講之節錄。
      再者,「五記」內容雖是摘錄自日記,但在分類摘抄時,字句難免有所不同。以抗戰時期陳誠與李宗仁之摩擦為

---------------------------------------------------P.08---------------------------------------------------

例,「困勉記」卷七十四之記載為:
      〔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八日,與李宗仁談已,曰:「陳辭修只知愛譽,而不知受人包圍,以致與德鄰感情不良,關於鄂省府應撥之軍糧與鄂東人事問題,更起摩擦,應設法調整之。」
      「愛記」卷二十五之記載則作:
      〔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八日,曰:「陳辭修與李德鄰感情不良,關於鄂省府應撥之軍糧與鄂東人事問題,更起摩擦,此乃辭修受人包圍之故,應設法調整之。」
兩相比較,內容幾乎相同,所異者史實之因果關係對調而已。
      復次,「五記」係以編年體方式記載,因此如能將前後史實相互排比,並參照相關文獻,當可見史事之原委。茲試以抗戰時期蔣對陳誠之期許與規勸為例。抗戰初起,七月底平津失陷,蔣曾感嘆,大小事情無人能代為分憂解勞。八月三日,陳誠電蔣建議四事:(一)對敵作戰應有一貫方針,明確步驟,整個計畫;(二)當前急務:1.健全統率機構,可用大本營名義;2.慎選將領,應為事擇人,不能因人設事;3.任人課責,應以專一為主;4.兼職人員之本職,應明令派代。(三)推進整個國防經濟建設,集中人力財

---------------------------------------------------P.09---------------------------------------------------

力;(四)北平為八百年故都,應不顧重大犧牲以克復之。因此,蔣於四日日記說:「軍事能代研究者,辭修也。」(「愛記」卷十三)三十一年一月十八日,蔣以便餐方式召見陳誠,並徵詢他出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意願,陳誠當即答以個人出處取決於革命需要與蔣的命令。蔣於當日日記記載道:「甚喜其進步之頗速而實也。」(「愛記」卷二十三)十月十二日,即前述陳誠與李宗仁摩擦之後,蔣召見陳誠談糧食與預算問題,蔣於日記中說:「今日與陳辭修詳談,訓勉其言語不可學官僚政客之圓滑方式,而辭修能領悟,可喜也!」(「愛記」卷二十六)十八日,蔣再度召見陳誠,稱許其所呈〈法令何以不能推行〉及〈穩定物價建議書〉,日記則記載道:「今日辭修來談,見其平心靜氣,甚有進步,可喜之至!」(「愛記」卷二十六)前後對照,不僅頗見其趣,亦能對史事有進一步瞭解。
      以上簡單舉出三例,適足以說明「五記」之史料價值。



      《蔣中正總統五記》的出版,應是民國史研究的一大盛事。眾所周知,蔣中正個人的歷史是近代國家歷史的重要

---------------------------------------------------P.10---------------------------------------------------

部分,《五記》摘取蔣中正日記精華,披露其個人性格、家庭生活、讀書游歷、感情故事、交友應酬、社會觀感、國之大事等種種公私紀錄。提供的訊息,足作蔣一生個人行止、近百年國家走向的重要參考資料。
民國八十四年(1995)國史館奉命接管《蔣中正總統檔案》(大溪檔案),這批近三十萬件重要史料,兩年後全部正式開放;九十二年起(2003)陸續出版大部頭的《事略稿本》八十二冊;一百年(2011)更推出《五記》。十數年來,國史館推動「蔣(中正)學」的研究,可謂不遺餘力。近年中國大陸學者「蔣公」朗朗上口,「民國熱」紅遍神州大地,這是時代趨勢使然。如稱國史館為民國史重鎮之一及「蔣學」的學術研究一大推手,實不遑多讓,也當之無愧。
      日記為近代史學研究的豐富寶藏,從形成、保管、自勘、回勘、分類、編纂、出版到研究,蔣中正日記可稱「日記學」研究的絕好範例。通過日記文獻而發掘歷史底蘊是日記學的任務,《五記》的出版,實涉及文獻版本學、分類學、校勘學諸課題。從日記的形成到出版、解讀,蔣日記穿梭半個世紀,足跨公私領域,迴盪於傳統與現代之間,讀來尤其教人興味盎然。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無禁區」、「人民有

---------------------------------------------------P.11---------------------------------------------------

知的權利」,這是臺灣學界傲人的宣示。歷史縝密的研究植基於寬廣的架構上,才具意義,相對的說,歷史意義來自寬廣的視野和架構上的縝密研究,其基礎全在豐厚的史料。蔣中正日記的公開、《事略稿本》、《五記》的出版,讓學者從資料的積澱、勘磨、耙梳中作出研究成果,讓人們還原歷史、認識民國,讓歷史人物活在歷史現場,讓「人」的歷史因而重現。學界期待在此,國史館的用心亦在於此。

 

 ---------------------------------------------------P.12---------------------------------------------------

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謹識
民國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最近更新於 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