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上篇

 我們做一個人、尤其是做一個軍人,萬不可以不明白這個做人做事、立德修身的大學之道,所以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講到這裏我回想以前幼年時候,先生教我讀大學中庸,不知道背誦過多少遍,我到十八歲的時候,在箭金學堂,顧葆性先生從新要我再讀這一本大學,當我讀到這兩句話,看到「天子」兩個字,乃認為大學一書,不過是講論帝王,和如何統治天下那一套腐朽的空論,覺得很討厭,便從此丟棄,不願再讀了,一直擱了十年,到了二十八歲的時候, 總理為我們講明大學一書的價值,我重新又來看,才知道大學裏所講的天子,不一定是指帝王而言,而大學的道理,更不是忠君保王的濫調。大家都知道,無論專制國家、民主國家都必須有一個元首或領袖,古代在帝制國家稱為帝王或天子,現在民主國家便稱為總統或元首,其名義與體制雖然不同,而其代表國家的首領則一,所以大學所稱的天子,我們可從廣義解作國家元首,任何政治制度的國家都有統率群倫的元首或領袖,來負其保國護民的責任,我們不能因為帝制推翻了,便否定古代涉及君主帝王字樣的一切文字,就以為都不足取,況且大學裏面所說修、齊、治、平這一個體系,並不一定指政府人民的統屬關係,乃是由個人以推至家庭、社會、國家與世界,平面的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的逐層發展的關係。總之,本書所謂天子,決不是專指帝王而言,我們還是把他解作國家元首或首領為妥。因之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凡是人類無分上下、老少、男女,不論其地位高低、職務大小,個個都要以修身為本,知此乃即所謂「知本」矣。這樣就可知道學問無分上下,更無貴賤之別,而大學教人,無論元首與人民,皆要從修身學起,這亦就可知道,我們中國教育,自來是極平等的一個很好的

--------------------------------------------------P.21--------------------------------------------------

證明,「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修身)而錯之耳。」修身實為內外關連、本末貫通的樞紐,所以陽明說:「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也。」各位無論是從第一步獨善其身講,或從第二步兼善天下講,都必須痛下修身的工夫。從今以後,自本團長起,各位將領都要本此意旨,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省察克治,努力修身,然後才可以統率部下,指揮軍隊,達成治平之業,完成我們國民革命的使命。
 最後,「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是朱子大學章句總結經文全章的幾句話,上面兩句中所謂厚薄,實指人倫親疏遠近而言,亦含事物之本末、始終、輕重、先後諸義。事物之本,自然為重、為先、為厚;事物之末,自然為輕、為後、為薄;此種關係與次序,必須以格物致知的工夫,來分別清楚,處理得當,然後作事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忽近圖遠,舍本逐末,先後混亂,輕重倒置,那就是厚其所薄,薄其所厚,這樣決沒有成功的道理。比方說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末,如果你不能先修其身,而就要想齊家治國,那就像無本之木,決不能得到治平之效,甚至治絲益棼,未有不敗之理,如此亦即可謂不知本了。所以本書釋文第九章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因為本身既不能自修,則孝友之道,自有所不能盡,如此而再要其對於關係較疏薄的社會國家天下,反能親厚而使之治平,那絕對沒有這一回事。此種道理,也是極普通的常識,而卻是天命之性,亦即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陽明所謂「

--------------------------------------------------P.22--------------------------------------------------

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稍有擬議增損於其間也。稍有擬議增損於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自非慎獨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如能知至此,乃可以謂「知之至也」。又如我們做一個軍官,如果自己不能秉持天命之性,明德修身,養成高尚的品德,建立完全的人格,當然不能教育部下,感化民眾,亦就不能擔當革命事業,為國家民族來奮鬥犧牲了。再如對我們作戰配備兵力而言,重要地點,應當厚的地方,反配備得很薄;不重要的地點,應當可以薄的地方,卻配備得極厚,如此厚其所當薄、薄其所當厚,那種不能節約兵力,而且反要浪費兵力的配備,此種違反格物致知的科學道理,亦即可謂「不知之至」,那就非失敗不可了。這種道理,不但軍事方面,可推而廣之,無論政治方面、社會方面,以及對個人方面,一切的事物,都無不如此。要在大家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隨地隨事類推萬物,則大學雖寥寥數語,便可一生受用不盡了。
 以上所講這一章,乃是大學正經的本文,即孔氏之遺書,以後九章,據朱子說乃是曾子就這一章內容意義加以闡發,再由其門人傳記下來,可說都是這一章正經本文的註腳,但是其中第四章「釋本末」的釋義,我認為是沒有意思的衍文。第五章「所謂知本,所謂知之至也」的釋義,朱子則取程子之意加以補正,更是文不對題。其他章句釋文,不甚合理之處,亦頗不少,是否此為曾子之意而真由其門人當時所傳記,乃是一個疑問,此陽明所以主張仍要復大學古本原文為大學之正本,而對朱子之分章及其所傳皆應刪除之故也。而且此經文全章的末段,即最後數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

--------------------------------------------------P.23--------------------------------------------------

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段文意,不像是經文全章的結語,但大學古本,則在緊接此段之後即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一段,而朱子以此列為第五章,再加上其自己所補為格物致知的釋義,這顯然是牽強附會,強詞奪理的解釋,不可以為法的,乃不如依照古本,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作為經文全章的結語,更可補正此缺點了。最後再要說明「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的法則,這個法則在釋義第十章,就說得很清楚。當然有幾點亦如朱子序文一樣,其中已有不合時代的東西,自不能採取,但是其大部分理論,還都是今後治國的基本法則,特別是裏面所說的有關理財行政的理論,與親親仁民、以仁義為本的道理,無論其到任何時代,還是用得著的。尤其是我們中國的政治道理,對此不僅要切實研究,而且還要採取實用的。你們自己回去細細研究,就可以明白。總之,大學之道,乃是我們中國最基本的政治哲學,是孔子繼承堯舜禹湯文武的道統的真諦,亦就是我們 總理思想學術的本源,故陽明說:「此格致誠正之說,所以闡堯舜之正傳而為孔氏之心印也。」大家更要知道, 總理研究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各種學問,對於古今中外的學術,當然是博大精深,我們亦無法窺測,不過他對於中國經書,其平時所最稱道而篤信的,第一是大學篇,第二是大同篇,這至少是我個人對 總理所能了解而又深信不疑的。並且深信 總理是根據這個系統發揚光大,發明了今日博大精深救國救世的三民主義。我們做了革命黨員和革命軍人,如要決心完成國民革命的任務,就先要有革命政治知識,我們更要特別注意, 總理所說對於大學道理「要把他放在知識範圍內來講,而不只是把他屬於道德範圍之事」這句話,就是教我們凡要有政治知識的黨員和軍人,都不能不研

--------------------------------------------------P.24--------------------------------------------------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