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上篇

民、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所以說「則近道矣」。普通一般人做事,往往有始無終,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本末先後次序的道理。須知凡是一件事,其中都是本末所在,如果舍本逐末,先後倒置,勢必徒勞無功,甚至弄得倒行逆施,那就非失敗不可!譬如我們軍事教育和訓練士兵,如不先從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和固有的德性與日常生活著手,使他能發揚天性,認識真理(天理),實踐四維,遵守八德,而只教以一些學科、術科和行軍作戰這一類的技術,而其軍隊中的官長士兵,都不知道明德、親民為成功立業的基礎,如此,他們既不知道其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亦不知道有尊卑上下的秩序,自然更不知道其做軍官做士兵的義務;那麼,這種軍隊隨時可以作惡為非,害國害民,甚至要供少數野心家和反動派的利用,為他人所賣而不自知,你看可憐不可憐?再就朱子所謂明德為本、新民為末來說,因為明德是修己,新民是治人,你自己不能先修其身,當然不能感化社會,使眾人信服,既不能善處人與人之間而得到尊重,就無法改造社會,管理眾人。再從「知止」至「能得」的一段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終,我們如果不先知所止,不預定目標,既不知本末,又不知先後,這樣做事怎樣能夠分別是非、判別得失、肆應鹹得其宜呢?所以任何一件事,要看清本末,分別先後,更要能貫徹始終,然後才能有成,這樣亦就合乎科學的精神和方法了。即如我們訓練軍隊,自然也有很多困難之處,不可遇有困難,就灰心起來,不去努力;同樣,我們要救亡復興,當然所遭遇的困難更多,更不可因為現在國家內憂外患,相逼而來,便灰心懈志,以為永遠沒有復興的希望,玩愒因循,不知振作,以為軍隊有主義沒有主義,能明德不能明德,能新民不能新民,都沒有什麼關係,這種消極的心理,不是做人,更不是做革命

--------------------------------------------------P.13--------------------------------------------------

軍人所應有的精神,譬如我們今日既然認定了三民主義為救國救民之大道,那我們就止於這個主義,本著大無畏的精神,冒一切險阻艱難,以「之死靡他」的決心,來實現革命的主義。如果我們心無定向,不知所止,凡遇有一些危險困難,便畏難卻顧或灰心懈志、不能奮鬥到底,這就是有始無終,亦就是不知所止,那麼你過去一切歷史和成績,都要毀於一旦,任何事業,便永無成功的希望! 總理知道這是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缺點,所以對我們黨員和革命軍人,特別訓誡,要我們「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只要知此道理,我們自己的身體雖為主義犧牲,而我們的精神還是萬古常新!我們革命的事業,雖然一時不能完成,我們所有的部下與學生,以及後進的黨員同志,一定要繼我們而起,會來努力完成的!由此可見大學之道,是教我們做人做事成功立業的要訣,而我們中國有了這種寶貴的要訣,一般學校和軍隊,都不去講究,而且棄之如遺,這樣如何能希望其教出真能救國救民的學生和部下呢?外國人一到中國來,往往譏笑我們中國人做事既不知講求方法,更缺乏科學智能,那曉得這些科學的方法和智能,中國自古就很完備了,在大學裏面,所說的道理,群己內外,本末先後,逐層推展,層次何等分明,這些科學的組織體系又是如何的自然而精密。只怪現在一般學者和我們軍官不知寶重,不能發揮,以致做人不得正道,做事沒有效能,結果不僅個人——就是國家民族,亦要被人家來譏笑輕侮與壓迫!所以今後我們要覺悟,無論教育訓練與做人做事,必須要以此中國固有的大學之道為基本法則。
  現在要講到大學裏面修己治人一切工夫的程序,亦即成己成物以達止於至善的步驟。大學中說:「

--------------------------------------------------P.14--------------------------------------------------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再轉過來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八個節目,就是從修己以至於治人所應有的先後程序。在講「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的意義之前,我要先說明當時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春秋夷夏紛紜的時代,故當時所謂天下者,並不是指今日世界,而實際就是對現在整個的中國而言,當時所謂國者,最大的不過是今日的一省,而其小國,則甚至有小到今日一縣範圍的(但是後來到了戰國末期,諸侯互相征戰,其大國的國境,始有兼及今日幾省之大者),大家對此不要誤解,故當時所謂平天下,實在就是統一中國之意,如要求其天下平定,便要使天下(全國)的人民都能明明德,都能實踐禮義廉恥。但是,天下的範圍太大,天下的人太多,如何能在一時裏,使人人都能明明德,都能做好人?這樣不是治平工夫就無從著手了!所以必須由小而大、由近及遠,那就是要先從一國(一省或一縣)起,先使一國治理得很好,一國的人大都皆能了解四維八德,實踐禮義廉恥,再推而至於天下,這就是「平天下在治其國者」的意思,亦就是國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因此亦可知道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法則,乃是要在明明德,若在今日言,這「明德」就是主義(三民主義)。而其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就是實現。所以要「明明德於天下者」,就是要實現三民主義於天下(全國),而不是全憑武力,更不是使用暴行所能為力的,由此可知,我們三民主義,就是以「明德」為本,我們今日要實現三民主義,就是先要從「明明德」做起,而實現主義的方法,則在於新

--------------------------------------------------P.15--------------------------------------------------

民。所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的意義,是因為一個國的範圍(一個省或一個縣)很大,要想治理得很好,便要先從組織國家的單位即社會和家庭做起,先使一家的人,能夠明明德,再推而廣之,才可使社會上家家戶戶都能齊一平均,則社會進步,國家亦未有不達於治理的。所以傳文第九章說:「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這是對於男子在家庭的本分而言;而他對於女子之在家庭,亦指明其應有的本分說:「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朱註「之子」就是言「是子」。婦人謂嫁曰歸,此「之子」即指女子嫁者而言)因之這「齊家」的道理,乃是先要使家庭中男女長幼,齊正和睦,而不犯分越禮,然後使國人皆能效法的意思。這就是「治國必先齊其家者」,亦就是「齊家而後國治」的道理。所以我對於齊家,這個「家」字,可用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指狹義的家庭之家,另一種解釋是指「家家戶戶」之家,就是「社會」的意義。必使社會上家家戶戶都能齊一平均,而無貧富懸殊、苦樂不等的缺憾,然後才能由小康而致大同,亦就是 總理重視大同篇——如要世界大同,必先要我國自己推行三民主義做起的道理。至於就狹義的方面以各個人家庭來說,那麼所謂齊家的「齊」字,應當作為「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齊」字來解說,這「齊之以禮」的「禮」字,當然是四維中禮義廉恥之禮,就是要在家中人人能明禮重紀,各安其分,各守其序,而並無違忤越犯、顛倒紛亂或參差不齊的現象,這樣就是在倫常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在事物要有條理,有秩序,方可謂之誠正修齊、親親和愛的家庭,我以為這就是齊家的意義,因為只要其家庭能親親敦睦,明禮安分,有綱有紀,有條不紊,那麼這個家庭,就可為社會的模範。所以大學傳文第九章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

--------------------------------------------------P.1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