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蔣夫人於民國二十年十月十日撰「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和女校建校的經過」

            一、籌設遺族學校的目的
      自從國民政府在南京建設首都以後,蔣總司令就覺得要有一種設施來紀念國民革命軍歷年為主義奮鬥和為
黨國犧牲的將士先烈,安慰他們在天之靈。及至民國十七年,統一告成,政府決定對於陣亡諸將士,為之建築
公墓,開闢公園,以誌紀念,給發恤金,撫慰寡孤,以慰英魂。但是遺族子女,大都缺乏教養,亟應設立學校
,造就他們成為健全的公民,才算是盡了撫慰遺族的責任。民國十七年十月蔣總司令向中央執行委員會提議設
立「遺族學校籌備委員會」,當時就推定委員十一人,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先生,亦參加在內,他非常熱心,
並對我說:「完全請你負責,來籌備本校」。在籌備創設的時候,當然經過許多困難,就是現在亦常有困難的
問題發生,這是舉辦一種事業所不能免的,只要我們能努力做去,不斷的改正,必可完成我們的計劃。
            二、學校經費的確定
      創設學校,先決問題就是經費,當時只有隴海鐵路東段的附加稅撥作本校的經費,乃於十七年八月一日起
具領。竟於七個月之內,我們替學校籌足了五十萬元基金。現在此項基金,毫未動用,校舍建築,卻也值五十
萬元以上。對於籌款一層,很得到政府和一般同志的贊助。財政部并批准學校經常費每月六千元。二十年二月
因學生增加,財政部就將學校經常費增加為每月一萬二千元。可見他們對於革命先烈子女,都願竭力協助,給
以相當的教育。
            三、校舍的環境
      學校的環境,在教育上的關係很重要,尤其是遺族的兒童,學校負有撫養的責任,應有良善環境的陶冶,
所以決定
---------------------------------------------------P.290---------------------------------------------------
在總理陵墓附近,覓地建築校舍,因為建築須時,先在城內租屋開辦,一面則建築新校舍。到了十八年的八月
,在中山陵園的朝暾叢林中,現出了檐牙屋脊、水塔旗桿,這就是今日遺族學校的新校舍。它的地位恰在中山
陵園的中心,紫金山對峙其前,環城河遠繞其後,右瞻總理陵墓,左接明代孝陵,前帶梅園,後通桃塢,松柏
成蔭,蒔花列圃,校基一頃,農場千畝,四季花開不絕,春夏果熟盈園,兒童受自然的美感,英靈的覆育,教
師的指導,天真爛漫,煞是可愛。
            四、學生的由來
      革命先烈的子女,遍布全國,西至川滇,南至湘粵,北至察綏,甚至東三省新疆亦都有遺族來校求學。當
初我們將遺族入學請求書,分送到各省軍隊,再由他們轉到陣亡先烈的家族,但是報名入學的,竟沒有多少人
,其原因緣於我們規定兒童入學以後,直到畢業為止,完全要由學校管理,寒暑假期也要補習功課,或作其他
的運動,除親喪外,無論遠近,都是不能回家的。但是這樣嚴格的規定,於兒童的學業修養,大有裨益,遺族
家庭也漸明白,所以現在請求入學,非常踴躍,已有五百餘人,乃竟至無法容納。除了革命先烈的家族,其他
人士,也情願繳納學費,要求將子女送來求學,這當然不能允許他們,還有許多批准入校的遺族,因路途遙遠
,尚未到校的,約有二三百人。
            五、女校的分設
      遺族學校當初是男女同學的,分小學部和農業中學部。後來學生一天一天的增加,我們感覺著男女兒童應
有不同的訓練,讓他們各展所長,所以決定把女生分到城內羊皮巷總司令部舊址,設立國民革命軍遺族女校。
男女兩校教育宗旨相同,但是兩校的行政部份乃是完全獨立的。各小學部,都重普通的基本學業;至於女校的
中學部,乃注重家庭工藝,並另立有遺族女子職業班,乃為年長失學者而設的。現有女生一百五十名,尚有批
准未到的五十餘人。校舍在都城中心,交通便利,操場寬廣。後來因為校舍不敷,決定遷到中山門外男校的附
近,覓定一百餘畝田地,作為女校新校舍的地基;現在新校舍已落成,於本年雙十節後遷入,刻正進行佈置園
庭,增添一切適合於訓練女生的設備。
---------------------------------------------------P.291---------------------------------------------------
            六、學生的生活
      我們的學校,既然負著教養責任,所以對於入學的遺族兒女,不但免繳學費,並且供給一切生活用品和課
業用品。對於兒童健康,更是注意,入學時先要檢查身體,有病的兒童,留在學校醫院調養,或送到中央醫院
診治;平日外界如有流行疾病,隨時注射預防藥劑。我們採取宿舍制,每一宿舍,有二三位訓導員,帶領三四
十個學生,同住一室,訓育他們。飯廳上每桌也都有教師領導。指示吃飯的體態,養成兒童良好的習慣。對於
學校和個人的整潔也非常注意,每天朝會十五分鐘,指導一切,並檢查各處整潔兩次,這是男女兩校相同的。
所以兒童對學校,完全像家庭一樣,我們也使教師感覺著他們是代表遺族兒女父母的職務,都應領會這種精神
,才能盡教育遺族的責任。
            七、教師的任用
      我對於任用教師,向來以人才為標準,不贊成將政治和教育參合一起。曾有許多謀事的人,仗著黨政要人
的引薦,希望能被聘用,我卻絲毫不敢敷衍,不論何人推薦,全要考察其才能和資格。不論主任或教師,在聘
請以前,必須親自會談,合格者先試用一學期,如果服務成績優良的,得以逐年加俸,所以教師也安心服務,
終年在校,無寒暑假,每日教課以外,都負著訓育的責任。
            八、訓育的方針
      我向來主張教育不但是只重精神的訓練,而手足的活動,與一般的生活,也要同樣的注意,尤其是對於革
命先烈的子女,更要養成他們刻苦耐勞的精神和能力,使他們徹底了解生活的價值。因為他們大半來自田間,
不可使他們受過學校的教育就忘掉了他們家鄉的生活。他們正應該將來回到鄉問,負起改良社會的責任,不可
使他們只知道有學校的生活。我希望他們能夠具有中國舊道德和現代新知識,發展蓬勃的精神、高尚的志趣,
為建造新中國的柱石。我常和他們反
---------------------------------------------------P.292---------------------------------------------------
覆的說:「你們不要以為你們父兄,為革命犧牲,為國家盡忠,是政府應該教養你們的。要知道為革命犧牲、
為國家盡忠的,還有幾千百倍遺族的子女,都沒有機會來進這個學校,你們僅是少數的幸運者,得到政府的優
待,你們應該對社會國家,有些貢獻,來報答政府培植的厚意。不要變成祇會享受不能服務的寄生蟲,才不辜
負受過遺族教育的光榮呢!」
            九、農業的中心
      兩校教育中心,除小學中的低年級注重普通常識外,四五年級以上,都以生產教育為基礎,我們學校的男
生,都要受農業訓練,使學得耕種新法,將來回到田問,可以指導農民,改進農村生活。他們都得根據學校的
生產計劃,半工半讀,分園藝、乳牛場、農場實習三種工作,就個性所近,分配給各種工作。現在中山門內有
三四十畝園圃,茅舍數椽,草亭一座,蒔花成畦,供人瀏覽,除出售花木、蔬菜、水菜外,並為附近居民作庭
園設計,由教師指導,年長男生擔任工作。乳牛場的設備非常清潔,合乎衛生,在南京附近人家,都來爭購他
們的牛乳,還是供不應求。前年我們在美國購到乳牛十頭,還是不夠供應一般用戶,又在徐州上海等處添購十
頭,並設法使之繁殖。因為大家公認我們遺族學校的牛乳為最好,所以無須刊登廣告招徠,還要聲明不能充分
供給用戶的苦衷,向人道歉。農場分兩個,一是「模範農場」,佔地八百畝,具有最新式的機器,由學生實習
;一是「經濟農場」,佔地二百畝,劃成小區田地,全用人工耕種,分給各級學生擔任。我們的用意,是使學
生不但知道最新式的耕種法,還要知道小規模的耕種和簡單的農具,也能產出多少水莫和蔬菜等農產物,將來
回到鄉間服務,可以適應環境,養成他們有切實工作的能力。
            十、職業的訓練
      女校學生,從五六年級起,就給以家事訓練,教以縫紉、織襪、刺繡、編織、造花、玩具製造、籐工等,
女生自製衣襪外,還可將作品出售。前年聖誕節,售出工藝品不少,外界知道了以後,今年耶穌復活節都來定
購,我還買了五百雙襪子,贈與上海一個孤兒院。男生有木工、竹工、石膏工,並想添設織巾工、地毯工和製
造罐頭食物。我們的計劃,
---------------------------------------------------P.293---------------------------------------------------


打算先從兩校互相供給著手,例如男校產菜蔬花木,就供給女校園藝食料;女生替男生織襪子做衣服,但是照
樣算錢,使經濟不相混亂。最近在女校操場沿馬路建築商店數間,預備出售男女兩校所生產的農產品和工藝品
,同時也可使學生練習服務。
            十一、學生的服務
      兩校八歲以下的兒童,由學校替他料理一切生活,凡是八歲以上的,都須自己洗濯衣服、整理宿舍教室,
和幫助學校做其他的事務;年長女生,必須負責照顧年幼同學,男生在校,練習司電話、作書記,循序漸進,
再受較繁重的工作訓練。中學年長的學生,組織一個「鄉村服務團」,分農村社會服務組、衛生診療所、惠農
學校,三種工作。就興趣所近,依他們志願,分別派定服務工作。農村社會服務組,常到中山陵園附近各村,
調查農民生活狀況,他們和農夫接近,交為朋友,給以優良種子。每月映放電影,或表演話劇一次,供給農民
的娛樂,常有近千的鄉人參與這類同樂會。去年春季,曾作十五個村莊的調查,藉著這種方法,對於農民的家
庭生活,得到深切的了解。鄉村人民,多是迷信而目不識丁的,小孩子且無名字的,只稱「小貓」「小狗」,
他們就一一替小孩子取了名字,所以農民對我們男生的感情非常之好。在衛生診療所裏,每星期醫生來診治兩
次,一般有疾病的農民,竟擁濟不下,男生們幫助醫生替病人敷藥綁布。最初我捐錢給他們購買藥品,後來我
就要他們自己設法籌備藥費,他們竟也想出一種籌款的妙法來購買藥品。就是他們看見附近鄉村,叢林棘草蔓
生,就自己動手砍伐,紮成小捆,當作木柴出售,換錢來買藥施診。惠農學校是附設在我們學校前面的學生自
治會辦公室內,專教育農民子女,每天下午四時至五時半,他們自己功課完畢,就到惠農學校去教授這般農家
兒童以常識、國語、算術和衛生等功課。我對於這個鄉村服務團的組織,很感覺興趣,所以在南京的時候,每
星期總和他們談話一次。即使我離開的時候,工作也照常進行,他們亦有定期的報告書寄來我批閱的。
---------------------------------------------------P.294---------------------------------------------------
            十二、天才生的培養
      男女學生,有天才的,都有機會入其他學校,作深造的研究。有幾個男生,已經資送他們到大學去了,其
中幾個學生,表現特殊的音樂和美術的天才,所以特別資送他們到藝術和音樂學校裏去學習,現在成績都很好
,而且最近有一個,已考入航空學校,去學空軍了。女生中間,亦已資送到中學,受較深的學術訓練。還有幾
個派在南京中央醫院學習看護士。該院護士學校的教職員,很贊成她們的學業優良,品性敦和,而且其中一個
,已被他們同學推舉她為學生自治會的主席。該校還希望我們再派幾個像這樣的學生去,願意免費收容,以示
優待。
            十三、學生的管理
      我們學校,因為教養兼施,關於學校管理問題,也就比其他學校困難得多。學生衣食,既由學校供給,學
校中就須替這五六百兒童經理衣食。我們試驗各種布料,考察出最經久耐穿的,和價值公道的。有的太便宜不
耐用,結果更不經濟;有的廉價時就去買;有的兒童長得很快,衣服太小了,就改給較小的兒童穿,這都須隨
時隨地去留意。對於食物,也是用試驗的方法,研究滋養充足、合乎衛生的食品,每天支配烹調。每個兒童,
每月膳食需費約六元之數,如果連衣服雜用和教育費都計算在內,每人至少需支二十四元。我們竭力提倡儉樸
,但對於學生衣食,不願太貪便宜、求省錢,所以寧可食品供給得好,衣料也買得較好。或許有人要批評我們
待學生,應該以平民生活,不應該使他們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但是我們求食品的衛生,不是講究滋味的豐美
;求布料的堅實,不是專尚衣服的華麗。這樣平均分配的食品,可以使疾病減少,體格增強,促進精神的健全
;衣服耐穿,可以多經洗濯,節省做工。這都是從精密試驗中得來的經驗,是一種切實的打算,並非提高學生
的生活程度。
            十四、兩校校務的進行
---------------------------------------------------P.295---------------------------------------------------
      我對於遺族男女兩校,既然負著責任,總要希望把它們辦成中國的模範學校。無論那種事業,如果不是親
自去參加,只把一個計劃交付別人辦理,不去聞問,是不中用的。所以我對於兩校的校務,完全由我負責進行
。雖然我不能常在南京,當我離開的時候,曾組織兩校校務討論委員會,隨時討論兩校校務進行事宜,和其他
各項問題,並來管理監督。該會由我和校董傅煥光先生—他對農業很有研究—及校董會祕書、監事與兩校的校
務主任組織而成,每月由祕書召集開常會一次,必要時得開臨時會;有關係的各位教職員,可以隨時通知列席
參加。會中議決案和兩校校務報告,或請示事項,必須呈請的,乃經祕書審核,再由我來改正或核定施行。
            十五、我對兩校的希望
      遺族學校在前年十一月十四日舉行五週年紀念,女校也在前年十二月二日舉行三週年紀念,這幾年中我對
兩校曾竭盡全副的精力,來經營設計,當然經過許多困難,差幸已漸漸達到了成功。我覺得學校事業不是表面
虛張,偶爾幹幾下形式的事,就可算了的;要持久有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穩健做去,才有成就的。為什
麼有許多學識豐富的人,反倒失敗呢?因為他只是為自己的名譽來做工作,結果祇重表面鋪張,不能從基本上
切實做起。所以事業的成功,不能專靠學識和一時的熱心,還是要興趣濃厚,毅力堅強,見解透徹,判斷正確
,大公無私,這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現在遺族教育種子,已經下了不少,正在萌芽抽葉開花的時期,將來
究竟能收多少良果,尚難預料。但是我覺得教育是精神事業,只要有一分精神用下去,總會得到一分效果的。
然而我們教育家,最要緊的,還是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才不致生半途而廢、有始無終之弊。
我們遺族男女兩校,巍巍的校舍,對峙在中山陵園之前,,紫金山的雲氣,天保城的霞輝,日日呈現在學生的
眼簾。他們受了這種自然的美感,和英靈的覆育,潛移默化的力量,將來希望誠是無窮!如果我們學校裡的
學生之中,倘果出了一個像孫總理一樣的崇高偉大的人格,來完成我們的三民主義,那就不負我們辦學的苦心
,亦不愧為國民革命軍的遺族了。
---------------------------------------------------P.296--------------------------------------------------- 

最近更新於 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