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濟學的定義與範圍

一部分。人與物的關係須從大我與全體的法則(理)裏面來觀察來處理,故中國的經濟學不以一個人或一個物為本位,乃是以人類和社會的全體為本位,與西洋各派經濟學說截然不同。
                寅、經濟學的目的及其哲學文化思想之關系
      就生產要素而論,西洋經濟學舉出資本、勞力、土地之三者,並認此三者為三種之物質而觀察而處理。我們中國的經濟學說,對生產要素則從人的方面來講求。大學說:「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句話,有兩層意思:淺一點說:生產的要素是人力與土地,以人力開發土地,才有物資,才有財用。所謂物資,包含直接從土地生長出來的農物和礦產物,間接從農礦產物加工而成的工業品兩類。中國的經濟原理,不列貨幣為生產要素。中國的經濟學說,認為物資不過是人力與地力的產物,而貨幣只是物資交換的一種媒介。故貨幣的本身並不能夠成為生產要素的一種。

    深一點說:人之所以為人者,在其有求生之欲,更在其有能思之心。人與一般的動物不同,能以思慮與理性指導其求生的活動。故人力有體力與智力兩種。人能以智力運用其體力,所以人的生產技術有不斷的進步,而其他動物的生產技術只限於他們的爪牙。在人類社會之中,從狩獵畜牧的弓矢,漁夫釣撈的網罟,農夫耕耘的耒耜犁耙,以至於現代工業用的蒸汽電氣機械,都是人力智力所發明。此種發明及其根據以為發明的自然科學,是人類能夠增進生產效能的一個重要條件。

    其次,人之所以為人者,在其能合群。人沒有一般動物所有的爪牙,而人可以戰勝一般動物,獨有優美的生活,是由於人有合群之性。人所以能合群而不爭不亂,又由於人有思慮與理性作用,以發展人

--------------------------------------------------P.5--------------------------------------------------

群的組織。人群最高與最大的組織是社會和國家,社會和國家之力,更大於構成社會國家的個人力量之總和。個人的力量亦惟有在社會國家的群力之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離開了這個最高與最大的人群,個人便沒有生存的可能性,更沒有發揮其智力與體力以增進生產的可能性。此種組織以及其依此發展的法則,是人類能夠增進其生產效能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我們可以說,離開了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即物理與倫理),不獨人的生活為不可能,亦且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人性)。此依照自然與社會的法則的生活方法,稱為文化。一般動物不能體認此種法則,換言之,不能體認宇宙間本然之理,以改進其生活。只有人能夠體認宇宙間本然之理,故求生的活動便構成了文化的活動,而有不斷的進步。一切發明與創造都是宇宙間本然之理的實現。中國人崇拜的古代帝王和聖賢,沒有一個不是能夠體認宇宙間之理而有發明與創造,以改進人民的生活的人。五千年來,創造網罟耒耜的伏羲、神農,發明文字與弧矢的倉頡、黃帝,中國人都是一樣的崇拜他們。要知道這些制作,都是為了改進人民生活,使其一步一步達到理想的境界,所以他們受後世的崇拜。如果離開了人民的食衣住行,來談文化,以為生活之外還有文化,或竟以一知半解的寫作為文化,未免輕蔑了文化。在中國的經濟的學說上,文化與民生是一體不可分的,民生之外無文化,文化之外亦無民生。

    剛才說過,社會國家是最大最高的人群。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面,從古以來,論生產不過是手工業農業,論交通不過用人力獸力,仍然生長一個偉大的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們的前賢和先民「經世濟物」與「國計民生」的學問之高深。我們看一看古來大政治家大經濟家,對於理

--------------------------------------------------P.6--------------------------------------------------

性與欲望之間的思辨,對於國家與人民之間的調理,對於文事與武備之間的配合,何等精密,何等周詳?其中最基本的學問和規劃,是求國計與民生的合一。在中國的經濟的學說上,國家的任務,一方面是養民,一方面是保民。就養民而論,國計就是民生;就保民而論,民生就是國計,簡單的說,就是國防,而其最精之一義即在於民生與國防之一體而不可分。由中國的經濟學的意義來看西洋的經濟學,只不過是一種私企業學,或是市場交易之學。我們中國的經濟學的對象不止於私企業或市場上的交易過程,而是民生與國防的統一體。由這個統一體來說,民生之外無國防,國防之外無民生。

    綜括上面講述的話,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的道理,是從宇宙的大我與民族國家的全體,來觀察並處理人與物的關係,是以理性來指導人類求生的活動。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再來尋繹「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的意義,就可以明瞭經濟學的目的。

    就生產的要素而論,中國的經濟學指出人力與土地,由人力開發土地以有物資。經濟學的目的,在以最小的時間與精力,發揮此三者的效能,至於最高度。 國父說「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就是說我們要發揮人力、土地與物資的效能至於最高度。而發揮人力、土地與物資的效能,有法則,有層次,有目的。在法則的方面,我們知道宇宙間萬事萬物有其構成與存在之理。此理之在於特定事物者,稱為此一事物之性。我們要發揮人力地力與物力的效能至於最高度,必須依照人與土地物資的本然的法則(即本性)。我們要依照其本性,以發揮其效能,必須認識其本性。所以中國的經濟學說,以為我們要盡人力與物力,必先「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在層次的方面,我們知道中國經濟的

--------------------------------------------------P.7--------------------------------------------------

原理,是推人以及物。孟子說「仁民而愛物」。中庸說「能盡人之性,故能盡物之性」。我們盡地力,必先認識人性,並發揮人性,至於最高度。人性的認識與發揮,最重要的方法有兩種:第一、是承繼民族固有的倫理,恢復民族本然的智能。第二、是趕上西洋進步的科學,運用西洋最新的技術。這樣才可以盡物之性,因而盡物之力。在目的的方面,我們用最小的時間與精力,本於文化的遺傳,依於進步的科學,發揮人力與物力至於最高度,為的是民生的改進與國防的充實。換言之,我們的經濟學,以養民與保民為目的。申言之,西洋的經濟學說,以欲望尤其是個人小己的欲望——私欲為出發點,充其所至,生產技術與國防技術,不獨不能為民生服務,反而役使民生,甚至於毀滅人性。中國的經濟學說與此不同,我們的經濟學說以人性為出發點,以民生為目的,一切經濟制度與政策,都要順應人性,服務民生。孟子說「仁民而愛物」,最為切至。我們要為了人民,而愛惜物力;為了人民,而發揮物力。人民需要國家來保養,所以國家以最小的時間與精力,本於文化的遺傳,依於科學的方法,發揮人力地力與物力,至於極高的限度,用之於民生與國防,這就是經經學的目的。

--------------------------------------------------P.8--------------------------------------------------


下一篇】【回上層目錄

 

 

最近更新於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