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它」— 但是我們要說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六日


竟是有意義還是浪費,都變成為神聖不可侵犯。因此,福利基金管理不善和侵吞,大家都只好三緘其口。被偵
破的玲達•泰勒事件便是一種福利「剝奪」的典型事例,所以把它公諸於世。
      第二種剝奪事例是發生在療養院(Nursing Home)裏,最近官方報告已明白顯示美國全國老人療養院的
設備都在水準之下,其中有若干家比其他的稍為好些。美國聯邦政府每年津貼療養院的款額達三十億美元之多
。因此,一種被認為慈善機構的療養院,變相為偷竊金錢而款額達三十億美元之多。因此,一種被認為慈善機
構的療養院,變相為偷竊金錢而驟致暴富的生意。最近引起社會注意的是紐約一位名叫伯納•巴格曼(Bernard
Bergman)所辦的許多療養院。讓我引述前任紐約州衛生局視察荷帕夫人(Anastasia Hopper )的證言。在
她視察巴格曼的陶華斯療養院時,她發現:「病床擠塞在三條深長的走廊上……沒有暖氣……像一個屠宰場,老
嫗的手腳摸起來如冰凍,五個太平門被病床塞住,廚房亂七八糟,鍋爐不能使用,浴室骯髒不堪」。州視察署
查出虛報一百萬以上美元的事不說,另有一百一十八萬美元的醫療費支出帳目,亦沒有發票和憑證。最令人注
意的是荷帕夫人的視察訪問早在一九七一年二月三日,而新聞的報導卻在四年後的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關於貪污、犯罪和謀殺的暴力剝奪,事例很多,我只能舉幾個例子。
      紐約市調查局長史柯培泰(Nicholas Scopetta)於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宣稱:該局已完成市房屋管理局視
察組的調查,並發現該組有一百七十人貪污和受賄。
      又據報導,一九七四年紐約市因香煙走私而失去八千七百萬美元的稅收。載運香煙的卡車進入市區,預先
由放風者獲悉檢查組在何處的消息,因此,走私的車輛即繞道入市。一位紐約警官菲力莆(William Phillips)
最近在一宗「敲詐」案中被查出犯謀殺罪,他出版一本取名「往前受賄瑣記」(On the pad) 的書。他對紐
約市許多警察貪污問題有深入瞭解。一九七二年警察貪污調查委員會報告,最近大規模革除警官的職務,被革
職的警官人數是紐約市警察局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這足以顯示作為法律維護者的警察,貪污風氣是何等的流
行。
      搶劫和惡棍橫行的事件,每天都可以在報紙上看到。此種事例太多,不勝枚舉,由於連教堂傳教士都成為
暴力受害
---------------------------------------------------P.127---------------------------------------------------
者一事來看就足夠了。許多天主教神父及猶太教牧師因「賓果」(Bingo)所獲款項而被殺死,甚至教堂壁上
懸掛的貧窮救濟捐款箱也被拆走。
      「紐約時報」刊載署名西吉爾(Max Siegel)的報導說,義大利航空公司的航行工程師連尼(Mario
Lenne )和他的太太於去年耶誕節下午八時,在范德貝爾特大道(Vanderbilt Avenue )散步被刺死,凡是對
紐約市稍為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幾乎整天整夜行人熙熙攘攘最熱鬧的地方,地下鐵道和火車的大中央車站,
以及泛美航空公司,克里斯勒(Chrysler )及其他摩天大廈,均位於這個地區的四週。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八日
(星期日)的「紐約時報」,刊載美聯社華盛頓電訊說,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嬰兒急劇增加,謀殺率亦
已隨之增高。全國衛生中心統計顯示,一九七三年被殺害的有二○ 、五一八人,每十萬人被殺害的比率為百分
之九•八,一九七二年百分之四十謀殺案的受害者及百分之六十囚犯殺人罪而被逮捕的都是十五至廿九歲之間
的人。
      美國聯邦調查局十二月二十七日報告,一九七四年九月三十日前九個月,犯罪率高達百分之十六。
      在未提出美國所遭遇外部問題之前,讓我簡述前紐約市警察局長墨菲(Patrick V.Murphy)憑所著「我們
對抗犯罪的可恥制度」(Our Disgraceful System of Combatting Crime)一文中所透露的兩個數字,作為解
決問題的兩個重要啟示。引述這兩個廣泛的數字,足以使我們瞭解當前紐約市司法制度的執行情形。墨菲局長
寫道,一九七○ 年紐約市警察局逮捕了九四、○ 四二名重罪犯(重罪犯是嚴重的罪犯而不是可原諒的罪犯)
,在這些案件中,僅有五百五十二案受到審判。這是司法制度的鬆弛所致。另一種毒害是起於兒童生活開始的
最早階段的過份寵愛放縱,這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很不幸的,罷工事件在這能源缺乏的嚴重時期,似乎接二連三的發生,這種情形對美國有莫大的傷害。我
們在報上看到當煤在能源中最需要的時候,發生罷工。跟之紐約市牛奶工人罷工,他們表示不管醫院病人,療
養院老弱婦孺的福利,因為他們極需牛奶中所含的營養。我們也知道其他工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想趁火
打劫造成「野貓」式的罷工。在這個時代的今天,難道愛國主義是骯髒的情緒嗎?
---------------------------------------------------P.128---------------------------------------------------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美國工人的真正大憲章,它具體表現於格里芬法案(The Landrum Griffin Act)中,這
是為了保護勞工不受雇主壓迫而制定的。它的目的受到曲解之後,這個法案轉變為摧毀個人工作權利的武器而
不是保護工人。我希望工會要放遠眼光,會漸漸瞭解他們中的極端主義只能獲得短期的報酬而已,而不再蹈當
年他們與強盜資本家鬥爭之覆轍。
      為要進一步說明今天已進入荒唐境地的反貧窮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情況,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出版
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 & World Report),曾列舉聯邦政府的工作計劃,諸如撥發三十七
萬五千美元作為國防部研究玩具飛碟(Frisbee):另撥十五萬九千美元教育為母親者如何與她們的嬰兒玩耍
:十二萬一千美元調查為什麼有些人用略語說「不是」;二萬零三百四十二美元研究中非洲蟾蛛求偶的叫聲,
八萬美元發展飛機無重量廁桶。這類工作自可在今後若干年不斷繼續進行。除非發現更具價值的計劃而停止上
述工作,或發現其他更重要的工作而要擴展上述的計劃,若要瞭解或解決前述各項問題,就需要連年不斷的進
行調查與研究。無論什麼時候,這些工作計劃都是以最傑出巧妙的方法來增加聯邦政府的支出,這許多浪費公
帑的辦怯乃是基於私心自用的伎倆。
      我眼看這些事實,不禁要再度提出同樣的問題:美國的偉大理想究竟變成怎麼樣了?--我少年時在美求學
所崇尚的自強、堅毅、機敏、智謀、尚禮等美德蛻變到了何種程度?一九四一年與一九四二年我再度訪美,目
觀蓬勃的奮鬥精神,到處充滿希望,洋溢熱情與愛國精神,現在又變成了甚麼樣子?自從希臘孕育出偉大民主
思想以來,祇有美國擴大推行民主政治最為偉大與成功。在她接近建國兩百年之餘,其所獲得的成功理應發揚
光大。甚麼時候美國精神會趨於消失?她的偉大制度難道會像其他過去的民主政體隨時代消逝而變成流光飛閃
下的陰影嗎?
      我以慎重的態度和研討的目的,來檢討困擾美國的內部問題。我從紐約市的報紙選擇了許多資料加以分析
,因為它們所刊載的均較詳實。紐約市確是瞭解美國最好的橫斷面,也是較為完善的縮影。那裡約有居民八百
萬,除東京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擁有各種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還各有其不同的宗教、
意義、觀念及利害關係的多種生活方式,有極不合常規的或極保守的,換言之,它有極光怪陸離的,亦有極保
守的人們。不管怎樣,紐約市仍然是
---------------------------------------------------P.129---------------------------------------------------
美國全貌的特大縮影。也可以說,紐約市許多內在的和內部問題,是可代表美國各種問題的。
      現在讓我們再來談談美國最近對外所遭遇的若干問題。
      據電訊報導,駐柏林的美軍砲兵團,有一千六百名士兵實行怠工抗議,對那些奉命剪去長髮和修短髭鬚的
人表示同情。據稱最初其中二十七人不服從命令,後來有十人不再堅持,而其他十七人則執迷不悟;最近報導
,六人已經或即將受軍法審判。大家可以想像得到,這一點軍紀上小插曲給蘇俄與華沙公約會員國軍人的印象
為何?甚至給歐洲北約官兵及歐洲和蘇俄一般老百姓的印象又為何?給人印象的不僅是美國軍隊,而且是美國
。不論如何,少數人的事件與行為,可據以判斷他們的國家,當他們身在外國時,更會引人特別注意。塞內加
爾(Senegal) 總統桑高(Leopold Senghor)忽官式訪問荷蘭時,看到林堡亨德一支衛隊,被認為是荷蘭軍
隊中精銳的禁衛旅,調來擔任儀隊,而他們長髮披肩,皮鞋未擦,綁腿骯髒,他看到大為吃驚。桑高總統向裘
麗安娜女王低聲說:「陛下,這真是荷蘭陸軍嗎?」我們不知女王如何回答,但是我們當可以想像得到有學者
之風的桑高的內心感受,以及荷蘭女王所受的尷尬局面。這種印象無疑的會遠播至非洲和中東,而荷蘭軍中的
這種情況,極可能將會擴及到西德除外的所有北約部隊。
      此刻讓我們繼續談更重要的問題,去年十二月七日「紐約時報」頭版有一個標題:「美國警告聯合國傾向
多數專橫,並謂要對聯合國減少支持」。實際上約翰•史嘉利大使(Ambassador John Scali)在演說中稱,
(甲)美國人民不能支持這樣的聯合國;(乙)美國將退出被恐嚇性專橫的多數所把持的聯合國。「紐約時報
」在同一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顯示史嘉利大使以美國發言人的身份在講壇上發表演說,而議場的最大多數席
位都是空的,一共大約祇寥寥十三、四人聽他演講。我敢斷定,幾年前國務院未能認識史嘉利大使與它現在完
全察覺的聯合國現勢,否則他就不會使用「多數專橫」及「撒回支持」之類的激烈言詞。在外交界唯有在無可
奈何的時候才會使用這種言詞,特別是在像聯合國那樣的公開集會場所表示者。
      但是多數專橫仍在默默的繼續進行,而不被人察覺。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的「紐約時報」,刊載保羅•霍夫曼(Paul Hoffman)的報導說,聯合國大會法
律委員會
---------------------------------------------------P.130--------------------------------------------------- 

最近更新於 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