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中國史略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九月

      吾人業已目睹近三十年來之中國為國家獨立、政治民主、以及民生改善之壯烈鬥爭;實可謂為此三十年來
之歷史,即吾人為實現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而繼續努力之記載。
      一九二六年為吾人最不幸之危急存亡關頭之一,孫中山先生已於前一年三月十二日逝世。大批軍閥—若干
極其專橫,且皆呈半割據狀態—各自擁兵稱雄,盤踞一方;當時各省省長之權力極小。督軍之問戰爭頻仍。各
地人民終年為水災、飢餓、旱災所困,或為軍閥指揮下毫無訓練之士卒所蹂躪。
      以國際言,中國正為列強玩弄政治之鬥雞場。彼輩每每不顧其主權與領土之完整,常川停泊於中國內河之
外國砲艦,實類似外人力量籠罩全國之可怖陰影。當時地圖之上最光明地點為廣東—國民黨之所在地。
      一九二六年亦係轉捩之關鍵。蔣中正將軍出任國民革命總司令,著手進行著名之北伐,以謀統一全國。是
舉不僅欲肅清半割據之軍閥;且欲奪回列強所攫取之主權--後者於競事掠奪權利期中,固有意於瓜分中國也。
數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嘗向西方列強呼籲,求其扶助羽毛未豐之中華民國。蘇俄獨表好意,偽裝為同情被壓迫
人民之友人,向中國濫開無數花言巧語之空頭支票,並派遣若干職業革命家,如鮑羅廷及加倫之輩,來華服務
於當時設立在廣州之國民政府。
      北伐極得人民之熱心支持,因之革命部隊能自廣州向長江流減迅速推進。
      正當北伐節節順利成功,列強開始敬重此一青年共和國之際,已於一九二七年攻克南京之革命軍中共黨份
子,將在華外人(俄人除外)均稱之為帝國主義者;並將若干教士劫掠殺害,以使國軍遭遇糾紛,而損及領袖
在西方世界人士心目中之盛譽;又運用挑撥手段、顛覆陰謀,促使國民黨分裂。結果另一分化政府,建立於武
漢,由中共及國民黨左翼份子支配。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擁護蔣總司令之元老均出席;決定於南京設立反共政府,肅清所有
共黨份子,並與蘇俄斷絕外交關係。旋因蘇俄企圖赤化中國之證據。日漸昭彰,甚至武漢政府亦明瞭蔣總司令
懷疑蘇俄表面友誼
---------------------------------------------------P.104---------------------------------------------------
之卓見,將蘇俄顧問全行辭退。俄人既去,武漢政府不久即告瓦解,終與南京之國民政府合併。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能深刻了解當時此數事之重要意義者極少。一般人士竟將此等大事誤認為內部紛爭之
一幕。實則此種事件在中國現代史之中,真偽固判然也。蔣總司令及其若干僚屬深知蘇俄政治陰謀之真正性質
,故其反對赤色帝國主義之堅定立場,始終不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許多國家陸續為共方滲透
、顛覆、或公然為其軍事侵略所征服,至是,西方國家始了解早在一九二七年即為中國諸政要所洞悉之陰謀。
      中共於武漢所作嘗試失敗後,乃訴之於公開叛亂。當蔣總司令正亟亟於進行北伐時,中共於一九二七年七
月在南昌,十二月在廣州,先後發動叛亂。翌年全年之中,政府不僅受後方之中共襲擊;且因日軍強侵山東,
乘革命軍抵達濟南之際,加以攻擊,北伐頗受阻礙。為避免政府當時無餘力應付之更多糾紛,蔣總司令採取繞
道北上之更艱難途徑,於一閱月之後,攻入北京。翌年十二月,東北各省宣告動忠於國民政府,全國遂告統一

      然中國問題並未結束。倒戈將軍馮玉祥於一九二九年十月在河南舉兵叛亂;政府大軍加以討伐,終告擊敗
。此後尚有其他若干野心勃勃之地方將領先後叛亂,亦均一一敉平。
      軍事上既有成功,新政又面臨三大工作;廢除列強加諸中國之不平等條約,籌畫行憲政府,以及復興廣大
之中國農村區域。
      溯自國民政成立以來,由外交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之工作,始終進行不懈。漢口、九江、重慶、威海衛之
英租界,與天津之比租界均由中國收回。而一九三一年之關稅自主尤為重要,因往昔之關稅自主尤為重要,因
住昔之關稅協定實使中國經濟無從發展也。
      國民黨肩荷孫中山先生所定訓政期中,引導人民之工作,以作未來行憲政府之準備,曾宣佈此種過渡時期
應於一九三五年結束。
      關於民生問題,尚未工業化國家之經濟復興,實最令人棘手者。中國經濟問題由來已久,積重難返,,絕
非政府或領袖能於一朝一夕之中可加以解決者。事實正與近年來中共宣傳所歪曲者相反;國民政府自一九二八
年至一九三七年,不
---------------------------------------------------P.105---------------------------------------------------
論日本侵於外,中共亂於內,仍使國家有空前之穩定與進展。國民政府著手防水與治河,建築公路與鐵路,改
革教育、司法、幣制等,並在禁煙、公共衛生諸方面力求進步。又改進農業、農村信用合作社、工業與公共工
程。逐步盡力推進一切,以備人民有行憲之政府。現代化陸海空軍亦逐漸實現。此種進步大使日本驚惶,而促
起關東軍於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向瀋陽大舉進攻;旋即佔領東北全部。
      在廣州之若干政客與持異議之軍人,於國家艱危中假公濟私,乘機抨擊政府,認為尚未建立抗日之堅強力
量。方是時也,中共則煽惑勞工、學生及其他團體採取抗日行動,以免政府用全力撲滅中共之成功。蔣主席為
謀國家之統一,遂辭職下野。
      蔣主席引退後,大局日趨險惡;故不及一月,政府又敦請彼返京,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之職。
      一九三二年初,日本海軍進攻上海。國軍英勇抵抗日本陸海空三方面之猛烈攻擊。上海三閱月之堅強抵抗
,並非徒然犧牲;因日本旋受世界輿論之迫逼,同意停戰。令人駭然者,即中共乘此局面,於華中數省大事蠢
動。因此政府必須繼續同時對付日本之軍事進攻與中共之武裝擾亂。
      蔣委員長深信日本軍閥之侵略毫無止境,中國應盡力以備萬一。彼乃擬定國防方面之廣泛方案,決定集中
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各方面之力量,以便全面抗戰。故於此後六年(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七年)內,全國各
部門均突飛猛進。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西安發生之政變,幾危及蔣委員長生命,但事後全國對其恢宏度量之反應極佳,顯示
彼時之前,國人固未盡知其偉大也。當其生命安全受威脅時,人民始知倚仗之深,不僅視為全國團結之象徵,
且為大眾之真正領袖。故其安然脫險之消息,於一九三六年聖誕節迅速偏傳四面八方後,全國莫不為之歡欣鼓
舞不已。
      上述諸事,大使日本軍閥駭異,均覺進攻之舉急不容緩。遂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午夜派遣日軍,按照以
攫取中國古都北平為目標之預定計畫,突向盧溝橋我方軍隊進攻。河北全省不久即告變色。不特此也,日本海
軍又於八月十三日向上海進犯。中國自是別無抉擇之餘地,唯有抱定決心,為國家生存抗戰至最後一人為止。
整個民族在蔣委員長大纛之下精誠團結。
---------------------------------------------------P.106---------------------------------------------------
      中日戰爭啟幕後,甚至中共亦表團結之意,此何以故?實非彼輩和克里姆林宮中人物真有絲毫同情於國民
政府或人民,祇因困守延安一隅之中共,認清「聯合戰線」係其唯一生路。此後四年,中國為國家之生存,孤
軍苦鬥不懈。千千萬萬之人民紛紛遷入華西大後方,毫無怨言。彼輩只攜日常生活必需品;又以超人之力量,
折運機器至華西之城市、鄉村、甚或洞穴中。「深遠之防禦」戰術,即蔣委員長所謂「以空間換取時問」。國
軍之堅定立場,以及人民之不屈不撓,終使中國未為日本所輕易征服—彼固未預期如此也。
      日本突襲珍珠港之後,中國戰爭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然於全球戰爭之第一階段中,中國獨與
優越之日本陸海空軍,周旋四年之久。吾人喪失所有海口商埠;國際接濟路線亦全告截斷。至於日機之空中轟
炸,火力集中,不分皂白;其濫行破壞之加害於我者,無日無地不然。吾人每每不得不滯留地下室中,或於山
洞之中工作;然堅忍不拔,鬥志昂揚。是時飛虎隊,由少數但具有高度效率之美國志願隊伍,擔任與中國空軍
合作之卓越服務。
      抗戰期中吾人所遭受之艱辛困苦,實畢生難忘者。美國參戰之後,飛逾險峻希馬拉雅山駝舉之空運接濟,
稍為緩和中國當時局勢,開闢此條接濟線之主旨,原為運入最急需之軍事配備物資也。長期如此忍受痛苦之國
人,可謂已向全球人士證實吾人確為兼具決心、忠誠與堅忍之勇敢民族矣。民族之新自覺亦於是時陶鑄成功。
      吾人復於黑暗時期中,派遣精銳兩軍開入緬甸,防禦日軍之進侵。彼輩之英勇作戰,曾為鹽軍建下殊勳。
後因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入印度;立即獲得由國內空運增援新部隊補充。三年之後,彼輩又自印度反攻入緬甸
,與盟軍並肩作戰,肅清緬甸境內所有之日本侵略者。
      由於中國抗戰不懈與犧牲慘重,使一百五十萬在華日軍陷入泥沼之中,而無法調用之於其他戰場,厥功之
偉,為舉世公認。一九四二年正月,蔣先生榮任中國戰場盟軍之最高統帥。翌年正月中美、中英新約,基於平
等互惠之原則,由雙方簽署。同年十一月,開羅會議中商定所有被日本奪取之中國領土—包括臺灣及澎湖—應
全部歸還中國。一九四五年國父生前期望多年之事—中國應於世界各國中,保持其自由與平等--終告實現。因
之中國首次列入世界四強之林,旋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位永久會員國之一。
---------------------------------------------------P.107---------------------------------------------------

最近更新於 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