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回憶錄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一月

更可痛者,數年來辛苦經營之統一,幸告完成,正足增進中國之信譽,造成萬世之福利,今竟為彼等毀其垂成
於一旦。余復令追憶彼歐遊初返時余向彼告誡之言。余當時之言曰:「活動能力之強盛,若不能納之軌範,危
險實大。」曾囑彼處事要隨時謹慎。至彼稱無傷害委員長之意,余又告之曰:「十二日事變發生之晨,槍聲四
起,委員長未衣棉衣,備受嚴寒之侵襲,且流彈飛舞於四週,若未獲上天之默佑,彼不飲彈而亡,亦將罹肺炎
而死矣。然而已過者今勿再提,目前應討論者,如何可使此事件迅速結束;蓋委員長留此間愈久,國家之損失
亦愈大。汝意以為如何收拾此危局?」余復述前言,促其速自悔悟,力圖善後。張屢頷其首,並言彼個人亟願
立即恢復委員長之自由,唯此事關係者甚眾,不得不徵求彼等之同意,余因促之日:「然則速將余意轉告彼等
。倘彼等欲與余面晤者,可遣之來見;凡委員長所不願見者余皆願代見之。余留此候汝覆音。」我等談話至此
告一段落,時夜已深矣。
      余坐候至十一時,張尚未至,以電話詢其行蹤,據答稱,彼尚在開會。因留語,散會後囑其來我所。及清
晨二時,仍不至;復以電話詢,數分鐘,始至,目光疲倦,為狀憊甚。彼言散會過遲,料我已入睡,不願擾我
,故未來。余急問:「彼等何言?」張曰:「楊及其部將不願釋委員長回京,彼等言,子文與夫人與我交誼甚
厚,我固可自保生命,彼等將奈何?彼等責我使其牽入漩渦,並稱所提之條件無一承諾,遽釋委員長,豈非益
陷絕境?明日將再開會。」余見其疲憊不支,知多談無益,因日:「已將三時矣,明日可繼續再談,汝當去休
息。」
      此後數日,令人焦悚之問題益多,蓋疑懼之軍官,因急欲保證其本身之安全,隨時有囚禁我等之可能。因
此人抱不安,空氣益呈沉默之緊張,劇變之發生,固意中事。即屋外監視之衛兵,似亦受此種心理之影響,蓋
當子文與余往來各室,與諸人會晤時,彼等咸現探詢究竟之目光。余與子文唯一可以暫弛神經之法,為散步於
積雪之前院中。院中各處皆有荷輕機關槍之守兵,日夜巡邏,以防外人之擅入;而院牆之外,更有大隊之守兵
,以防委員長之出走。仰首上矚,天宇清朗,白日行空,此昭昭之青天白日,殆為此問唯一具有光明之物象。
余二人繞院行,週而復始,守兵皆作怪異狀,不辨我等有無用意;及聞我等發笑聲,駭怪益甚,殊不知我等故
意縱笑,以減去緊張空氣之壓迫也。
      是日,子文正往來各將領問作多方面之接洽。各方說辭紛至疊來,所謂「最後要求」「最後論據」竟層出
不窮,說
---------------------------------------------------P.41---------------------------------------------------
服其一,第二第三乃至十餘種之「最後」與「不可能」者接踵而來。然就西安軍人之心理觀察之,蓋皆懼遭國
法譴責之閃避行為耳。我等此來實已造成彼等內部之分裂,端納入陝,張學良即招羣疑;自子文及余與彼談話
後,張堅主立釋委員長,西安將領竟目彼為「我方之一分子」矣,於是欲將彼與我等一網打盡之危機益迫。此
所以各將領每次開會議決之辦法,散會之後,突起疑團,於下次開會之時又全盤推翻,坐致一無成就。懷疑顧
慮,籠罩一切,似已無境可尋。余告委員長日:「此中央軍日迫西安之故也。」然此時之委員長,對於事件之
開展,已不感關切,彼厭見周旋,厭聞辯難,尤厭倦於週遭疑慮之空氣,出陝與否已不在彼顧慮之中。曾語余
曰:「事態既繼續如此,余決不作脫險之妄想,望吾妻亦不枉作匪夷所思矣。」然余深知在此重要關頭,惟忍
耐自制為成功之要素;我等當使叛變諸將領深信我言之誠摯,彼等若能悔禍,我可勸委員長呈請中央不究其既
往,決不興師討伐,以造成內戰之危機。
      我等此次到陝,尚未聞赤禍之威脅,有如外間所傳之甚。曾有人向我等申述,共黨無劫持委員長之意,且
主張立即恢復其自由。然我輩不能健忘彼等過去殘酷之行為,今雖一時沉默,乃未減其威脅之危險性;更有人
告我等,彼等早已放棄其昔日之政策與行動。然我亦不願信此無稽之談也。我等不唯自警,且警戒西安人士,
告其勿中彼等之詭計也。
      余全日出入室中,每有新轉變,輒報告委員長。某次,余正與委員長談話時,余之侍媼忽牽余入鄰室,耳
語余曰:「夫人出言務請謹慎,窗外守兵正在門隙竊聽,幸余及時阻止之。」余問如何阻止之,彼曰;「余瞪
視之,並告之曰:『 爾必聽有趣新聞,余願伴汝同聽之。』 因是堅留不肯遠離,彼始悻悻去。」
      時張學良正竭力解勸疑懼中之各將領,並介紹一參加西安組織中之有力分子來見,謂此人在西安組織中甚
明大體,而為委員長所不願見者。余與此人長談二小時,且任其縱談一切。彼詳述整個中國革命問題,追溯彼
等懷抱之煩悶,以及彼等並未參加西安事變,與如何釀成劫持委員長之經過。余注意靜聽,察其言辭中,反覆
申述一語並不厭贅,其言曰:「國事如今日,舍委員長外,實無第二人可為全國領袖者。」述其對於國防上所
抱之杞憂,亦喟然日:「我等並非不信委員長救國之真誠,惟恨其不能迅速耳。」余俟其言竟,然後溫語慰之
曰:「青年人血氣方剛,每病躁急。中國為一古國,面積之大,人口之眾,領袖者欲求成功,理當作合理之進
步,安可求快意於一時。更有進者,領袖之實行其理想
---------------------------------------------------P.42---------------------------------------------------
,決不能超越羣眾之前而置羣眾於不顧,尤當置意於經濟之重要。」彼言經濟實為國防最重要之部分。余復言
:「汝等若真信委員長為全國之領袖,即當遵從其主張之政策;不然,則混亂擾攘,國家與民族更受鉅大之損
害。若欲達同一目的,固可遵由不同之路線;然既擇定一途,即當堅持不捨。不負責任與不重程序漫無計畫之
行動,必無達到目的之一日。我人對領袖既信任其有達此目的之誠意與能力,則唯一之道,即矢我等忠誠,步
其後塵而邁進。」彼又言,此次兵變實出意外。余又告之日:「如此小規模之政變,彼等尚無力阻止其流血與
暴行,又安能自信其有主持國家大政之能力耶?」彼又言,彼等崇敬委員長十年如一日,未改初衷,奈委員長
始終不願聽彼等陳述之意見何!談話結果,彼允勸告楊虎城早日恢復委員長之自由,並約次日再見。
      次日,余又見彼,囑其轉告各方,反對政府實為不智,並歷數最近十年來稱兵作亂者皆無倖免之史實。倘
彼等果有為國為民服務之誠意,必在政府領導下共同努力,方是正道。今日此等舉動,徒增加人民之痛苦與彼
等個人之罪戾,應及早悔悟。我等皆為黃帝裔胄,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皆應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
擅用武力,此為委員長一貫之主張。即對共產黨亦抱此寬大之懷,故常派飛機向共產黨散發傳單,勸告彼等,
如能侮過自新,作安分之良民,絕不究其既往,一念從善,即可為中國造福,共產黨所到之處,我人民不唯不
能得到任何益處,而且只受其害。即共產黨本身實亦無絲毫利益可言,蓋彼等自身既奔波而成為流寇,乃復浪
費國家實力,阻礙國防與建設之發展,究竟所為何事。國難如此,今日民族運動者如為真正之愛國者,應即放
棄其不能實行之政策,各盡其在中央領導之下誠意協作之任務。
      聖誕夜轉瞬至矣,是日一日問之前後形勢,希望固迭生,而失望亦踵至。余告張學良,聖誕日為停戰限期
之最後一日,如今日不能釋委員長回京,則中央軍必開始進攻。我等固死,汝亦不能獨免。此外,正如孔部長
在南京所言,若於此日恢復委員長自由,不啻「贈國家以無價之聖誕禮物」也。張聞言,狀甚躊躇,唯允當勉
力達我期望;但彼既無多數部隊駐於城中,城門又皆為楊部所把守,此為難耳。彼又日:「如楊部反抗,我等
固可與之抗戰;然夫人為一女子,則處境極危。或者夫人與端納先飛洛陽,余再設法潛偕委員長出城,此計如
得售,則大佳。余可向彼等託詞,請夫人再赴南京交涉罷戰言和;一方面暗中將委員長化裝載以汽車,混出城
門,逕赴東北軍所駐營內,再派車送赴洛陽與夫人會合
---------------------------------------------------P.43---------------------------------------------------
。」彼並以此計告子文,謂最後辦法,只可如此。子文亦以為一切計畫失敗後,不妨留此作最後之嘗試。然余
堅決反對,不獨委員長背不能受汽車長途之顛簸,且如此鬼祟行藏,亦決非委員長所願為。余日:「委員長決
不肯化裝,倘彼不能公開乘飛機離陝,余必同留此殉難,決不願此一步也,倘彼因中央軍開始攻擊而殉國,余
決不願獨生也。」余知張及子文咸憾余不屈不撓固執之態度,不能稍為彼等移易委員長之決心;然余已具決心
,不能妥協。張將出,余又語之日:「汝當勸告彼等,應立即釋放委員長,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皆向汝等作此要
求。全球各處之中國人皆紛紛通電要求恢復委員長之自由,斥汝等為賣國賊,汝等知之否?」張曰:「余知之
,彼等亦有電致余,然彼等實未知余無加害委員長之意也。」
      子文與張之努力,益增沉默中緊張之程度,正不知聖誕日將發生如何之景象;然就現狀觀之,樂觀成分實
甚少。余頻頻警告彼等,停戰之限期已屆,余深知南京掌軍權者之感情與心理,過此限期後,大規模之進攻即
行開始,無人能挽此浩劫,爾等亦不能倖免此巨禍之臨身。西安將領所惴惴者,實祇其本人之安全。余因告之
日:「爾等如真能悔過,個人安全無問題;若不知悛改,任何人決不能保證爾等之將來。委員長平素之大度容
人,為爾等所深知,今日即當信任其度量。」時張已躁急不能自持,向彼等聲稱,倘彼等不即「改變舊態」,
彼將自取適當斷然之行動。所可喜者,雙方辯論雖甚激昂,始終絕未提及金錢與權位問題。歷來叛變軍人所斤
斤不能去懷之主題,此次竟未有一人置懷,由此足見彼等此舉有異於歷來之叛變。民意與公論已促成自私心理
之消滅,實為中國政治進步最大之徵象,足令人認此實為最後一次叛變之史實。就事實言之,中國將領所主張
之種種要求,委員長亦早有加以詳討者;彼等讀其日記及私人文件,已稔知之。委員長之性情,每有計劃,非
俟其成熟,不願告人;遇他人向其陳述意見時,或有不容異議之見,而以對其部下為尤甚。蓋彼以為服從命令
為軍人唯一之天職。委員長為主張厲行紀律之人,見其部下將領有違反軍人基本信條之舉動,自將深嫉痛恨。
彼所期望於部下者,為軍人唯有嚴守命令,戰死沙場,不能擅加探討。然深蘊於委員長心底之唯一信心,則永
遠為求人民之幸福,以完成真正足以代表民意之三民主義,為其努力之標的,不惜竭全力以赴之。當其推進剿
共軍事之時,仍注重於招撫投誠,開其自新之路。共黨被感動而來歸,或被俘而勸服,即分送各處反省院,衣
之、食之
---------------------------------------------------P.44---------------------------------------------------

最近更新於 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