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

leaderwifi

‧電子書名稱: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


‧版權所有:
中正文教基金會


look

序: 

        中華民國全國軍民同胞長達八年的對日抗戰(一九三七 ─ 一九四五),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奮鬥歷史上具有關鍵性意義的大事。中國人付出了令人無法想像,甚至不忍心再作追述的慘重代價,終於贏得了最後勝利;儘管伴隨勝利而來的是更多的困難和災禍,但誰也不能否認曾經列為世界超強之一的日本向中華民國政府獻表投降的事實。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紀念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
        這次中國有史以來歷時最久,規模最大,戰區最廣,犧牲最慘,但成果也最輝煌的戰爭,是對中華民族的意志與潛力的大考驗,也是對經歷過那段烽火歲月的一代中國人的大煉爐。我慶幸曾經經歷過這一偉大的時代,是在「砲聲書聲相和,崎嶇奔波」的戰地裏壯大了自己,當年一代的中國人有資格高聲說:我們經得起考驗,受得住痛苦,熱情似火,壯志如鋼,以自己的血肉擋住了日軍的兇鋒,換來了光榮的勝利。這不是抽象的大言壯語,而是抗戰場面的真實傾訴!

        抗戰勝利,已經是五十整年了。中國人無論是在臺灣,在大陸,以及海外各地,先後出版了若干記述抗戰史事的專著和論文。日本人發表了他們所謂「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史料,也出版了一些討論戰爭的著述。美國人和英國人雖對中日戰爭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的研究和出版品中,卻甚少對戰時同盟國的「中國戰區」給予完整而公允的評價。日本有不少人,一意要推卸挑起侵略戰爭的責任,也不願面對歷史承認日軍當時的暴行劣跡。中國人也不爭氣,由於中共奪權成功而使國家陷於長期分裂,因而大陸上的出版品幾乎千篇一律的把戰功據為己有,對真正領導抗戰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則又誹謗辱罵,無所不用其極。最近情形改善了不少,但距抗戰的真實面還有不短的距離。在臺灣,雖也有若干戰史、圖錄和口述歷史一類憶述文字出版,卻未曾有人對抗日歷史的整體內涵及其價值,作深入而公正的研究。這使我想起國史館在臺灣復館後,首任館長羅家倫曾有編纂「抗戰實錄」的計劃,不知為了什麼,這計畫後來沒有下文,真是莫大的遺憾。

 

        中共實際統治中國大陸已逾四十六年,當年內戰時代若干政略性的激情或攻訐文字,實已失去時代的意義,應當敞起胸懷,讓歷史真象浮一大白。坦誠言之,抗戰時的中國政府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被認為是抗戰時期最高統帥的人是蔣中正委員長,國軍(中共貶稱之為「國民黨軍」)擔當了正面主戰場的全部作戰任務,蒙受重大的犧牲,...... 這都是無法更易的事實,怎可長期視而不見?不僅戰時中國是以國民政府為發號施令的大本營,即抗戰前的建國工作也屬於國民政府的政績,此乃天經地義,又如何可以長期隱諱欺世!國民政府戰前與戰時的政績,對中共的建國工作實有助益,許倬雲近撰「歷史的見證」一文,就曾說出很公道的話:
                大陸上整合國家的工作,毋寧延續了國民政府未竟之功,國民政府時代,號令不能及於全國,
          經過抗戰的內遷以及各地武裝力量的融合,中共已不必面對各地強大的地方力量;而在經濟建設方
          面,中共的建設,除去一些荒謬的成分(例如三面紅旗),幾乎都在國民政府立下的基礎上,繼長
          增長,擴及全國。今日內地的許多工業,都還是建立在當年內遷工業的基礎上。中共建設與管理的
          人才,除了軍事與黨務兩系之外,幾乎都是國民政府時代教育培養的人才。

 

        中華民國對日本的抗戰,是反侵略的自衛戰,是以弱敵強的犧牲戰,也是以政略指導戰略,以戰略指導戰術的智慧戰。戰場上,日軍打的都是勝仗,佔領了大半壁的中國名城大邑和鐵路線。戰略上,日軍卻非居於主動地位,而是隨中國方面的誘導而變易其方向。政略上,國民政府的抗戰建國並行政策以及蔣中正委員長的「以空間換取時間」及堅持「抗戰到底」的謀略,終使日本人被拖進進退不得的困境。這一點,不僅中國籍歷史學者吳相湘、蔣永敬,美籍華裔歷史學者唐德剛、黃仁宇等,多有分析,即日本當年的主政人物如近衛文麿、吉田茂等人,也都坦誠日本只有勇於衝鋒的軍人,卻缺乏有卓識遠見且可約制軍人的政治家。
        戰爭是整體的,也是全面的。戰場上的戰鬥是戰爭的突顯面,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卻非唯一因素。研究及評論抗戰的成敗功過,只憑戰場上的現象是不夠的,必須擴及於政治、經濟、教育、工業以及士氣民心等精神層面,始可見其綜合的國力。臺灣地區的抗戰著述論及軍事者多,外交次之,其他層面尚無顯著的成績。這是值得檢討,並應倡導多從事軍事外交以外各層面研究,期國人皆能獲見對日抗戰的全豹。
        抗戰是中國人受盡苦難的時代,卻也爭得了自信自尊,湔雪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年不平等條約的恥辱,「帝國主義的侵略」從此成為歷史名詞。勝利的標誌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也最令人心爽的一項,是臺灣的光復─使血肉相連的臺灣同胞,解除了日本人五十一年的殖民統治,回到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裏,成為國家的主人。戰後經過中華民國政府近五十年的銳意經營,臺灣在現在及未來的中國歷史上,勢必扮演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八年抗戰,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是歷史學者樂於也應當悉心研究的課題;史政和研究機構以及走過抗日戰場的見證人,都有提供史料史證的義務。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簡稱黨史會)先後公布了大宗的抗日文獻― 主要的是「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那套叢編;也出版過多種以圖片、實物為主、文字說明為輔的畫史─主要的是「鐵證如山」和「苦心孤詣堅苦卓絕」兩書;黨史會同仁於推動抗戰史研究之外,也從事抗戰史專題研究─如日本侵華政策、國難期間國民政府應變過程、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汪偽政權、戰時中共活動真相以及戰後中蘇東北交涉等,都已有專著問世。
       本年為抗戰勝利五十週年之期,國內外史學界及出版界掀起了慶祝的熱潮,臺北、東京、紐約、香港等地都將舉行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圖集、影片、系列電視影集、訪問錄音等視聽資料,也相繼推出。以圖集而言,臺北有兩種最好的作品:一種是漢聲雜誌社出版的「目擊抗戰五十年」;一種是黨史會編印,內容更為充實的「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以下簡稱為「圖錄」。
       這冊「圖錄」,有兩項特徵。其一,是內容的完整:自日本挑釁至臺灣光復,共含八個單元:國難的來臨、盧溝橋的烽火、為民族存亡而奮戰、建國與抗戰並行、中華民國位列四強之一、湘鄂大捷與緬印遠征、贏得最後勝利、臺灣重歸祖國懷抱。其二,編排的革新:揚棄文主圖輔的往例,完全讓圖片內容來顯彰史實,除必要之標題文字外,不作背景的文字說明,以避免主觀的論斷。主持本圖錄之選編工作者,為本會第一室總幹事劉維開博士,參與工作者則包括第一、二、三室同仁。各同仁雖具史學修養與編纂經驗,惟魯魚亥豕之誤,恐亦難免,至請閱者諸君子不吝指教,俾於再版時修正。圖證歷歷,願國人毋忘為民族生存而慷慨捐軀的千百萬軍民同胞,願日人記取發動侵略戰爭的慘痛教訓,願世人對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和平與國際正義的貢獻,永存於心。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一日
                                                                                                                              李雲漢識於臺北陽明書屋

最近更新於 201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