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養時期(四) 民國十二年 公三十七歲
- 詳細內容
民國十二年與 國父在廣州車站合影
民國十二年,(西曆一九二三) 公三十七歲。
一月一日, 公自鼓山返城。昨歲除避囂來此,借宿湧泉寺,其地四面皆泉,聲泠泠若調琴,境
殊淸迥。倚迥龍閣,觀池魚戲躍,兩探喝水洞奇蹟,復謁朱子祠,祠據山之正脈,中窈而外豁,
中堂懸自繪像,歎為講學勝區。日西沈始歸。
二日,陳烱明攻退肇慶滇、桂軍。
五日,援閩軍常德盛部,爲粵軍擊敗,退出杉關。
七日,又自總部往鼓山,見石壁新鐫「天地正氣」四字。乃足成聯語曰:「養天地正氣,法古今
完人。」少憇水雲亭,指謂同遊者曰:「吾能於亭後小築三椽,隱居自適,斯願足矣。」其餘如
考亭、喝水巖諸勝,降龍、逹摩、呂仙諸洞,再至三至,極瞻眺盤桓之樂。在湧泉寺,興至濡毫
---------------------------------------------------P.245---------------------------------------------------
,揮「其介如石」四字,付僧勒石,置更衣亭西,以留紀念,凡一星期纔囘。
滇桂軍反攻肇慶,陳烱明棄城退至廣州,又以三水、河口連失,乃于十五日通電下野。翌日
,率部奔惠州。各討賊軍夤夜入省城,電迎 總理囘粵,復任大元帥。
十一日, 總理遣廖仲愷赴滬,與各省支部幹部,接洽改組事宜。
十五日,洪兆麟在潮汕宣吿離陳獨立,歡迎 總理曁許崇智囘粵。*見勢去,假意如此。*
十六日, 公自閩返滬。
二十日, 公以自撰聯句,*其一、卽鼓山所撰五字聯,其二、從容乎疆場之上,沈潛於仁義之中,其三、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乞 總理書之。
總理又爲書禮運語*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與陳其美集贈 公句;*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公懸之座右,奉爲箴銘。
總理任許崇智爲粵軍總司令,胡漢民爲廣東省省長。
是時,陳烱明散布客軍入境,廣東亡省之流言,離間擁護 總理各軍,沈鴻英借此煽動滇、
桂諸將領。
北政府取消福建討逆軍總司令,停止援閩進行,任孫傳芳爲福建督理,辦理主客各軍善後事
---------------------------------------------------P.246---------------------------------------------------
宜。
沈鴻英爲政學會首領岑春煊利用,並受北廷廣東督理之餌,自假驅陳爲名入粵後,盤踞官署
,佔取稅收,積極圖謀不軌,乃於二十四日下午,在海珠江防司令部,藉開治安及軍事會議
發難,冀盡殺在粤各巨頭。變作,僅擒魏邦平*海陸軍聯合維持治安辦事處主任。*一人,*凡十五日釋放。*胡漢民、劉
震寰等幸免。
二十五日,復古應芬、李濟深、陳可钰、鄧演達電。稿佚。
附來電:
轉蔣介石先生鑒:江防會議,陡生變故,第一師出駐江門,雖轉危爲安,而整理進行,諸待承敎,現
粵局仍未穩固, 公不卽來,則 總理策劃軍事,有誰顧問,而芬等素所望之黨軍,亦無由實現,望
卽命駕,無任企感。並盼示復,應芬、濟深、可钰、演達叩,敬。(一月二十四日香港來)
二十六日,復廖仲愷書,汛論粵局與政治及主意之關係。 書曰:「來示敬悉。 孫先生明日赴
粵,不知近日粤情如何,故不便武斷,以弟推測粤局之將來,可得數解如下:一曰,粤局早已確
---------------------------------------------------P.247---------------------------------------------------
定,不能轉移。二曰,此次行動,不過徒達驅逐陳逆之目的,而不能殲滅陳逆之實力,將來難保
其不死灰復燃。三曰,今日決非根本解決之時期,不過多此一擧而巳。四曰,粵局以後變化,三
月一小變,半年一中變,一年一大變,其或不能延長至半年或一年之久也,惟此變化,不可徒作
悲觀,一方面着想如何運用得當,應付有方,未始不可化亂爲治也。 孫先生此行,欲求一治本
方法,實無善策,不得已只有先求治標之法,亟圖維持現狀,不使內部紛擾,然後再求進步之道
,因時措施,則較易爲力也。到粵後第一要着,卽對於各軍當一視同仁,萬不能有一毫軒輊之分
。弟於去年粵變之初,已屢與諸同志解釋此旨,倘再如昔日顯然以第二軍為政府基本軍隊,則其
餘部隊,皆不能不以化外自沮;此洪兆麟等中立部隊之所以不能不接近陳逆,以至叛變,而魏邦
平等之仇視陳逆部隊,亦不能附從 孫先生樂爲我用也。 孫先生如對於各軍,以大公無私之態
度,一體相待,不惟各部皆樂為我用,而且互相牽制,易於駕御也。其次,則為用人一端。弟意
欲求達政治目的,不能不略講政治方法,且不能不用新式政治家,以求達政治目的也。對於此層
,弟與兄等見解或略有出入,但弟以爲今日就西南而言西南之政治,則不能輕棄唐、李,如謂此
---------------------------------------------------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