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養時期(二) 民國九年至民國十年 公三十四歲至三十五歲
- 詳細內容
或可藉此洞察大勢,以爲將來進行地步,未知尊意以爲可否?蕭就鄂督,固爲意中事,而吳任兩
湖巡使,殊出意料之外,如吳果就職,無論其第三政府能否出現,而時局嚴重,必較前更甚,中
央政府決不可以等閒視之也,第三政府之陰謀複雜,不能縷述,且其果能成立否,亦未可必,以
吳爲第三政府之中心,如其無推倒南北兩政府或倒其一之把握,而卽行組織政府,則於吳之本身
,諸多不利,且直軍亦非常危險,惟直與奉已處於極端地位,爲吳之計。第一步當先聯南倒奉以
倒北,蓋其已無聯奉之餘地,亦無同時推倒南、北兩政府實力也。中正以爲今日時局,仍當視吳
爲重心,而其第三政府尙在其次,蓋無吳卽無第三政府,吳倒則第三政府雖暫時成立,亦未有不
倒者。故於今日擧足輕重之吳佩孚,不能不首先研究也。此時吾黨對吳,不出聯絡與反對二途,
反對則爲敵,當與之戰;聯絡則爲友,當與之合;然而無論爲友爲敵,最後則必出於一戰,以主
義不同新舊之二軍,未有能久合而不分者也,此層須注意及之。中正以爲吳果有三分誠意,與我
聯合,以對付北方,則吾黨亦不宜拒人於千里之外,且與之暫時携手,或可爲我主義所感化,以
期其終能結合,未始非國家之福。蓋粵軍出動長江,須在三月以後,如此時與吳先樹敵幟,於我
---------------------------------------------------P.179---------------------------------------------------
甚爲不利;卽使其無誠意,則吾黨亦須忍痛一時,以待其奉直決裂之機,然後承其敝疲而倒之,
則用力較易。故吾黨於此數月內,對吳問題,急須確定,如果與之決戰,則吳亦無多大力量,不
必視之過重。默察吳部三師之主力軍隊,王*承斌*師在保定對奉軍,而不能移動,閻*相
文*師在陝西對陳
部及民軍,尤不能移動,其長江以南之勢力,厥惟蕭*耀南*師,而其兵力實爲有限,且在鄂之靳*雲鶚*旅
與趙傑旅,*此二旅直可當作奉軍看待。*皆有監視直軍性質,以一地而集性質不同之軍隊,未有能久戰而不敗者
也。倘於此三月之內,本軍能出二師兵力,以進長江,則吳未始不可倒,而時局之轉移,未始不
可由我也。故吾人不能與普通人同一心理,以過重視吳也。且自湘鄂事起,一般輿論,甚不直吳
,如其再就兩湖巡使,則其從前之信用,掃地盡矣。至論本軍對吳作戰之期有二,一主急進,從
速準備,定此三月內進取長江,利用其奉、直暗鬥,各軍妒吳之時以倒吳;一主緩進,暫俟奉直
決裂,待其首尾不相應時,吾軍乘機出動武漢以倒吳。惟奉軍內部,暗鬥甚烈,孫烈臣與張作相
之間,似有決裂在卽之勢,故張作霖在奉不能移動一步,如欲待其首先攻直,誠非易易。至於直
軍方面言之,其勢力旣到長江以南,亦無卽時倒奉力量,可以斷言,卽其第三政府,欲推倒南、
---------------------------------------------------P.180---------------------------------------------------
北兩政府,由其自身統一中國,解決時局之計劃,以事實上言之,決難辦到。惟第三政府發生後
,徐世昌必倒無疑,出而代徐者,仍是張作霖之派張勳統兵入關,重行復辟,而日本人爲之暗助
,或且明加干涉,使奉、直不能決戰,延長中國之內亂,以達其太平洋會議預定之計劃。於是奉
、直二軍各地所有之兵力,安置不動,暫成停頓之象。中國三政府亦毫無增減,形成相持不下。
如果時局至此,第三政府地位稍穩,彼旣不能向北前進,則必向南發展,是時日本或他國,利用
第三政府以攻兩廣,則我政府地位,至此更加爲難。竊意本軍第一目的敵,先在於吳,以吳不倒
,時局之轉移,終在於吳也。卽外人之視中國之軍人,亦專重於吳,而外交或且爲第三政府佔優
勝,更可懼也。今日本軍之對吳,如其有誠意可合則合之,以倒北政府而打破其第三政府之野心
;否則不如急起直追以為倒吳之準備。今日吳軍之弱點,不在奉軍之牽制;而其兵力分散,不能
集中,是爲其第一弱點。至於吳、馮意見水火,不能團結,王承斌怨望於吳,不受調遣,尤以其
北洋派如魯田、豫趙,甚至直曹,亦無不妒吳而妨礙其發展。於此三月內,吳軍在鄂地盤未固之
前,如果粤軍攻鄂,吾可斷其無一人以援吳,而且多有妨礙者。至於粤軍先攻鄂直,吾不能必其
---------------------------------------------------P.181---------------------------------------------------
外援之有無與多寡,而其先聲奪人之機,則操之在我而不在吳。總之,吳之勢力,至今已達極點
,此後必日見減少;蓋所謂力者,必以各方之潛勢力及其四面之外力與後援,方可成一大勢力,
如以本身之勢力爲勢力,則其所謂勢力者必有限,且必孤立而不能久長者,況吳之本身勢力,充
其量亦不過六師兵力而已,粵軍與之相較,有過之無不及,本軍決心備戰,未始無幾分勝算可操
也。公意以爲何如?」
二十一日,滇、黔、湘、贛各軍,攻下桂林。
二十九日,改建廳屋。*成王太夫人志也。*
九月三日,起程赴南寧。
十三日,至廣州謁 大總統,並偕廖次長訪許軍長,解決出師北伐日期。
十七日,抵南寧,往見陳總司令,聽其言,殊不可耐,含怒出,卽搭船離邕。船次,因念本黨之
無人, 中師之徒苦,惋歎不置;乃致書烱明,答復其何以甘心與現選爲大總統 孫先生共事一
語。再謁 大總統於廣州,復與汪兆銘、胡漢民、鄧鏗等,在許邸開會密議,決定第二軍取道湘
---------------------------------------------------P.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