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養時期(二) 民國九年至民國十年 公三十四歲至三十五歲
- 詳細內容
,弟均交競存、仲元同看,二人亦以兄意爲然。汝爲患痔,割後尙須調養一兩星期。攻桂內定三路出
兵,惟汝爲一路,尙未十分妥貼,故望兄來如望歲,請兄卽束裝就道,弟以前事相例,兄來破桂必矣
。弟漢民謹啓。一月二十一日。
函繕後,復得十一日手書一紙,兄意決來,可爲公私交慰,惟欲兄從速。兄云:「早來無益」。此實
不然,蓋計劃種種,必待參定,而各事之籌備,亦須有人周察,始免缺憾,仲元亦言:「我自信不如
介石遠甚,無論介石從 先生助競公,總之是平桂必要的一個人。」故兄更勿遲遲,以顧大局,專此
再白。
二十一日,復陳烱明電,並上書縱論全局戰略。 電曰:「删電奉悉,川中亂兆已見,戰端必啓
;吳軍窺伺湘鄂,恐爲吾軍第一目的敵,然其患較遲。本軍戰略,似宜先桂後川,再規長江,故
援桂援川,動員時須相提並論;先授密令,不致戰局停頓,且吳軍較強,不宜輕視,師出長江,
須先平蜀,得此對鄂勢成犄角,戰局較穩。對人問題,當置緩談,實因川禍急於吳患,對川易於
對鄂,不得不爾。如爲根本解決計,則西北重於長江,而蜀爲重心,尤不可不急圖之。所慮者,
援桂未成之前,吳軍窺湘爲難,故本軍動員,以分四部爲當,以二部援桂,一部防湘,餘爲總預
---------------------------------------------------P.159---------------------------------------------------
備隊。中正決於十日內,以個人名義來效馳驅,至所事委任子蔭爲宜,中正決不敢奉命,公知我
者,請勿以此爲推辭應有之虛文也。中正叩,馬。」 書曰:「删電謹悉,中正決於二月二日搭
中國號來粵,攻桂之計旣定,以後關於全局戰略,亦須確定。茲謹陳意見如左:蜀中消息,紛傳
不一,惟其內訌必起,戰機之發,近在眉睫,無論其勝負誰屬,終是西南之好音,吳軍窺伺湘鄂
,其心未死,彼與吾軍聯絡,無論其有否誠意,然終爲吾軍發展之障礙,故本軍將來之目的敵,
當假定爲吳軍也。惟蜀亂迫不及待,而吳患猶在醞釀之中,以時間論,則對蜀當先於對吳,以地
勢論,則當先圖蜀而後可以統一長江,蓋得此則對鄂豫*平漢路*作戰,勢成犄角,較易爲力。若爲根
本解決中國計,尤當以西北爲根據,四川爲西北與西南之重心,更不可不急圖之。如謂對人問題
,則祇求其於事實有濟,以誠意與吾人之主張相接近,無論其爲劉爲熊,似無不可容納也。至於
以勢而論,則吳軍強於川軍,對吳難而對川易,以兵力論,亦不可不有先後、強弱及難易之別。
由此言之,本軍戰略應以平桂爲第一期,平蜀爲第二期,而以進取長江爲第三期也。故此次動員
令,對桂、對蜀宜相提並論,不致於平桂之後,戰機再演停頓也。如先出長江之計,則當於平桂
---------------------------------------------------P.160---------------------------------------------------
後臨時酌定,作爲第二之考案也。惟中國情勢,變幻莫測,橫於目前者,卽有奉直衝突,及宣統
復辟二問題,又有直皖相聯、及直派內訌二問題,前二問題,與後二問題,皆二而一者也,如前
二問題發生,則吳軍無意於湘鄂,吾軍或可進而圖之;後二問題之發生,則對吾無甚利益也。總
之,對吳與出長江,是同一問題,如吾軍之力不足以制吳,則對鄂當置爲緩圖,蓋出長江以引起
全國戰鬥,惹人疑忌,不如借先決西南內部問題爲名,暫避其鋒,養足精力,以待時機也。未知
公意以爲何如?對桂作戰,與向來戰略,須稍變其方式,故本軍兵力當分爲四部,以二部援桂,
一部防湘,恐吾軍平桂未定之前,而吳軍已入湘窺粤也;然以現在北方近況及財政觀之,此時當
不易辦到,惟不可不防耳。其餘一部,乃作爲總預備隊,甚恐平桂之軍,濫兵多而精兵少,失一
著而壞全局也。總帥名義,中正以爲非吾公自任不可,否則號令不行,進退不一,將何以持其後
耶?中路軍指揮之職,中正自量材輇,謹謝不敏,務請另選賢能爲宜。吾公知我甚深,想不以此
爲虛文也。」
---------------------------------------------------P.161---------------------------------------------------
附來電:
請祕密轉蔣介石兄鑒:(一)援桂準備將就緒。(二)擬以汝爲任總指揮?其所部爲左軍,取南寧;
黃子蔭、陳烱光、鍾景棠、胡漢卿、陳覺民等,共三十餘營爲中軍,取鬱林;葉擧在肇羅三十餘營爲
右軍,取梧州;另黃明堂九營,出上思,擾龍州;贛軍賴、李二部約八營,取桂林。(三)中軍指揮
官無人勝任,非借重吾兄不可,破桂之後,可圖長江。革命前途,實有希望,務請來粤,並盼先覆。
烱明。刪。(一月十五日)
二十七日,由城舍赴粤, 過滬留七日,始行。
二月六日,抵廣州,迭謁 總理,晤陳總司令、許軍長、鄧師長,決定援桂作戰計劃,與第二軍
前進及攻取地點,覘知各方意見,未趨一致。省署會議,鏗避怨,烱明爭地,又使 公窘甚。
十四日,逕歸,至香港,寫寄鄧鏗書。 書曰:「昨議作戰計劃,以兄不在座,諸多未決,援桂
之遲速,計劃之當否?是兄一人之事,始終不能辭其責也。弟以爲今日之局面,正兄任勞任怨之
時,而非避嫌避難之日,兄以爲避怨可以全交,殊不知適足以害事;兄以爲避嫌可以遠怨,殊不
知適足以招怨;當言不言,應斷不斷,此習一長,小之足以障礙粵軍之進行,大之足以敗壞全局
---------------------------------------------------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