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以國防的需要而論,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如有一個區域受異族的佔據,則全民族全國家,即失其自衛上天然的屏障。河淮江漢之間,無一處可以作鞏固的邊防,所以臺灣、澎湖、東北四省、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的要塞。這些地方的割裂,即為中國國防的撤除。更由立國的資源來說,東北的煤鐵與農產,西北的馬匹與羊毛,東南的鋼鐵,西南的鎢錫,無一種不是保衛民族生存的要素。這些資源的喪失,亦即為國基的毀損。

    至於各宗族歷史上共同的命運之造成,則由於我們中國固有的德性,足以維繫各宗族內向的感情,足以感化各宗族固有的特性。四鄰的「朝貢」,中國常答以優厚的賜與,從沒有經濟侵略的企圖。四鄰的戰爭,中國常保持「繼絕世,舉廢國」的大義,從沒有乘人之危以並吞其領土的政策。所以四鄰各宗族,其入據中原部分,則感受同化。其和平相處的部分,則由朝貢而藩屬,由藩屬而自治,各以其生活的需要與文化的程度為準衡。並且每一藩屬內附與同化的過程,常各有長期的歷史。即如蒙古,由周代的玁狁,秦漢的匈奴,已開內附與同化之端。自此以後,突厥之在初唐,契丹之在晚唐與兩宋,蒙古之在明清,皆迭有內附與同化的歷史。新疆則春秋時代,秦國稱霸西戎,繼之以漢代之通西域,唐代之定天山,而成之以元清兩代的開拓。這兩個區域,歸化中國的期間,皆綿互至二千餘年之久。西藏則自吐藩改宗佛教,內向隋唐以來,元代則隸於宣政院,清代則隸於理藩院,其向化亦超過一千三百年以上。至於東北,則比其他邊區之內向更早,肅慎的內附,始於周代。漢族的開發,盛於兩漢。中經隋唐宋元明,都是漢族與東胡共存的區域。迄於清代,則農工商業的經營,更全賴漢族的努力,即滿族亦同化於

---------------------------------------------------P.5---------------------------------------------------

中華民族之中。臺灣、澎湖列島本是漢人開發的區域,屹峙東南,久為我們中國的屏藩,迄至明末,乃為荷蘭人所侵據,而終為我鄭成功所收復,其事蹟真可歌可泣。中國對於中南半島各宗族關係更深。存亡繼絕的義師,濟弱扶傾的戰役,真可謂「史不絕書」。總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
    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我們知道:中國國民道德的教條,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中國立國的綱維,為禮義廉恥。在這八德和四維薰陶之下,中華民族,立己則盡分而不渝,愛人則推己而不爭。義之所在,則當仁不讓,利之所在,則纖介無私。不畏強梁,不欺弱小。積五千年的治亂興亡,以成就我民族明廉知恥,忍辱負重的德性。惟其明廉,故能循分,惟其知恥,故能自強。循分故不陵侮異族。自強故不受異族的陵侮。惟其忍辱,故民族的力量是內蘊的而不是外著的。惟其負重,故民族的志氣是持久的而不是偶發的。由此種德性的推演,故中華民族的各守派及其國民皆能為大群犧牲小體,為他人犧牲自我,而養成其自衛則堅忍,處世則和平,更進而以「存亡繼絕,濟弱扶傾」的仁愛之心,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忠恕之道。所以五千年來,東南亞各民族或內附而同化,或相依而共保,或獨立而自存,各順其民志民心,各隨其國情民俗,各發展其文化之所長,以貢獻於人類共同的進步。
    近百年來,中國國勢陵夷,民氣消沉,開五千年從來未有的變局。中華民族生存所要求的領域既忍

---------------------------------------------------P.6---------------------------------------------------

受割裂的痛苦,而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與壓迫,更斲喪我國家民族的生機。縱觀我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記錄
,國家的興衰與民族的存亡,雖相乘而迭見,然而這一百年間,國家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倫理、與心理各方面,無不頹風外暴,危機內伏,幾將毀滅我再生的基礎,杜絕我復興的根源,實為歷史先例之所無。若非由我 國父倡導三民主義,領導國民革命,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命脈,必已在日寇蠶食鯨吞之下,為朝鮮之續。幸賴我先知先覺的 國父鷹揚其大仁大智凝結而成的武勇,以中國的自由平等為目的,喚起民眾,奮鬥至四十年之久,乃納全國國民一致的要求於正軌;並在彌留之際,確定廢除不平等條約為中國國民革命的第一個目標,復將這個未竟的大業,留給我們後死的同志,和全國的國民,繼續奮鬥,迄於今日,終獲初步的成功。於是民族復興之機,國家再生之望,擺在我們全國國民的面前。中正身當我中華民國獨立自由重新發軔之初,撫今思昔,策往勵來,特陳述我國家民族百年的經歷,指出我國家民族今後的方向。尤望我全國國民深切認識我中國的命運,擔在我全國國民的雙肩,而決於戰局發展的今日,絕沒有瞻顧徘徊的餘地,更不容有盲從倚賴的心理。願我全國同胞共同體察而力行之。

---------------------------------------------------P.7---------------------------------------------------

最近更新於 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