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方面之錯誤與失計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附錄

  

  中國方面對於造成此巨大事變,雖然不能與日本負同樣的責任,但回溯九一八前後以至今日,造成如此難解的僵局,中國實不能說一無認識上或舉措上的錯誤,這種錯誤,有屬於政府的,有屬於民眾的,有政府與民間所應共認錯誤的,現在概舉如下:

  (一)失卻時機的錯誤——當民國十九年以前,我們也曾聽得國民政府有解決商租權問題的傾向,彼時日本還沒有簽認關約,一切懸案尚在待決的時期,後來聽說因為國民政府內部意見的不一致,把商租權問題擱起。本來日本對國民革命,疑阻百端,中國國民黨引不起對日的好感,是無怪其然的,但國際之間,友敵何嘗有一定刻板的標準,苟利於國,應屏絕嫌怨而為之,可惜當局無此勇氣,坐失良機,否則彼時日本軍人派尚未抬頭,政黨威望,也未減低,兩國關係或可藉此好轉,九一八事件的誘因,亦或可不致發生。及至九一八事變既起,彼時中國輿情昂奮異常,但也有一部份人燭及危機,主張相機及早解決。例如胡適之先生等即有不惜依據日本所提五項原則,毅然直接交涉的主張,當局終於遲回卻顧,堅持不撤兵不交涉之原則,致使日本緩和派不能抬頭,軍人氣勢日張,問題愈陷僵化。就是瀋陽陷落

---------------------------------------------------P.145---------------------------------------------------

尚未侵入關內的時候,也還有使日本止於錦州以徐圖轉換局勢的可能,可惜步步錯過,以造成此後不可收拾的局面,這不能不說當局沒有決心及不負責任之所致。

  (二)不徹底實行革命方略的錯誤——上面這一段話,或者有人以為事後論人,失之太苛,中國對日仇恨,造因既遠,深刻普遍,再加以如此突然的重大刺激,當局綜欲委曲謀國,何能抑制人民的反感,而免內部之不安,殊不知我們所言,乃以責望於革命救國自任的中國國民黨。所謂革命外交之不同於通常外交者,即在不被動而能自動,不固執而能因應,應剛則剛,應柔則柔,能伸則伸,當屈則屈,完全以變動不居的方略,來實現不可變易的目的。史例具在,豈不聞列寧力排眾意,與德國言和的往事。乃左支右絀,陷於既不能強,又不能弱的地位。我們反顧九一八以來的經過,縱不言當局無挽回危急之意思,要不能不認為缺少當機立斷的勇氣。於此吾人愈益追思國家當艱危之際,尤需要有偉大之政治家,今中國國民黨當局既缺真誠,復乏智勇,結果自陷於進退不能的僵局,雖不謂為負國負民,亦何可得!

  (三)判斷對方的錯誤——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中國國民對於日本情形之判斷,謬誤不止一端。當時一般見解,以為中國兵力雖不如人,而抵貨運動,即可為代用之武器,所以對日萬不能妥協,祇要抵貨運動支持一年半載,日本國內必大起經濟及政治上之騷擾,雖欲不放棄東北而不可得。殊不知中國欲自固抵貨運動的陣線,已將費甚大之力量,受很深的痛苦,而同時又沒有看清楚日本支持能力的久暫,以及其軍國主義支配下的國民心理,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再則中國在九一八以後,還以為日本雖肇

---------------------------------------------------P.146---------------------------------------------------

此巨禍,畢竟不能不顧慮國際的反感,也不能完全拋卻對國際條約的責任,而豈知日本這一個國家,為獨霸太平洋,混一東亞的野心所驅使,處心積慮,早已視國際條約為具文,而且認各種條約為束縛其野心發展的鎖煉,本不能以守約守信義的通常國家相看待。中國當時並且有一部份人以為侵佔東北祇是日本軍閥的主張,民間開明的輿論,必能抑制軍人猖狂,所以當時中國輿論,還紛紛揣度民政,政友兩黨勢力的消長,以為因應之標準。豈知日本並非通常政黨國家或立憲國家而為一種由特殊階級軍閥,把持一切的特殊國家,這種錯誤到後來日本脫退國際聯盟及五一五犬養白晝被刺以後,亦已完全證明,但在當時,確甚流行。

  (四)審察自力的錯誤——中國當時不但不知彼,實亦不知己,對於自身力量,不是誇張太過,就是信賴過甚,祇判斷敵人的缺點,無暇反省,亦無意承認自己的弱點,一般人民激於義憤,甚至自信短刀可以制飛機,單靠無近代配備的陸軍,可以參加現代的戰爭,高呼宣戰,力促出兵,使當時政府解釋無從,因應不易。這種虛驕的呼喊,暴露自身外強中乾的弱點,適以張日本軍人的氣勢,固可歎惜,其實也不僅民間觀察錯誤,就是政府判斷彼我情形,也有矛盾錯誤的所在。當時軍事方,在日本發動侵入熱河之時,過信東北軍隊為有利用險要,相當抵禦的力量,以為日本如不從他國內再運六師以上的兵力,決不敢侵入熱河,初不知東北駐守熱河之軍隊,精神實力,頹敗至此,這是審察自力的錯誤。

  (五)觀察第三者的錯誤——中國當時不但對彼我兩方缺乏真切的認織,即觀察第三者的實情,亦不能盡得其真相,當時中國自政府以至人民,總以為國聯盟約具在,日本為聯盟之一,如其悍然不顧,

---------------------------------------------------P.147---------------------------------------------------

聯盟必能依照約章,實施經濟的制裁,同時又以為英美或其它國家,如友誼的斡旋無效,亦必能為保障盟約尊嚴,或保障世界和平,起而作有力之干涉。不知英美諸國方各有本身之困難,蘇俄亦正埋頭作外

  交內政之準備,顯然不能有積極的行動,世界經濟凋敝之秋,各國愈惴惴於和平之破裂,日本愈無顧忌。其後英美諸國之干涉固然不見事實,而國聯除幾次決議以外無表示,除所謂道義同情以外,亦更無力量,當時這種判斷的錯誤,三年後的今日,也已證明。

  (六)內部凌亂的錯誤——中國方面彼時一方面既以虛驕不能自掩其弱點,同時復不能固守外交之秘密,往往政府尚未決策,民間已自喧騰,一舉一動,世界鹹得窺見其隱微。實力上頃刻之間不能強,而體面上又種種牽制不能弱,中國愈表示其虛驕,日本軍閥氣勢愈盛,中國對於日本之??逼進,既恥辱又憤恨,自祇有訴於世界的公道,而日本的當局,遂以中國信賴聯盟及期望英美的事實,向日本國民高呼「中國襲用以夷制夷的政策」以激刺日本國民的感情,使開明派的主張愈見沒落,而事變擴大更無止境,其時中國內部,當局與人民不相一致,人民各派間不能一致,中國國民黨與黨外不能一致,甚而至於中國國民黨內部,更於此時因外交主張而顯現分裂,因之內亂與外患益見嚴重,吾人回溯往事,真覺不忍畢言。

  (七)感情用事的錯誤——以上所舉認識上及判斷上措施上種種錯誤,有許多已成過去,也還有一部份沿襲未改。關於造成過去局勢的諸種錯誤,已無須追求,所重祇在自今以後能否不再沿襲從前觀事不審,決謀不勇的錯誤,吾人默察國內,此事亦祇能作為一種期望,而目前尚難為肯定。作者上文已明

---------------------------------------------------P.148---------------------------------------------------

言中日僵局必須打開,吾人明知中日問題主動完全在日本,打開僵局的第一步,必先日本有覺悟之誠意與放棄侵佔的表示,但日本如果表示欲開始交涉時,中國方面恐尚有不能贊成直接談判者,中國受此空前的屈辱與侵侮,感情之激張,自是意中之事,但我人認為「同歸於盡」的辦法,決不是辦法,日本如橫行到底,中國自然應該出死力以謀掙扎,凡在國民,誰不同感,但「死中求生」畢竟是最後無其它辦法時的辦法,如果能從「死裡求生」,總應該抑感情以重理智,為國家民族計及於久遠。此一觀念如不解放,恐中日僵局,亦尚留多少障礙,不能徹底打開,長此以往,一味的因循僵持,終非國家民族之福。

---------------------------------------------------P.149---------------------------------------------------

最近更新於 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