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黨革命的經過與成敗的因果關係

背景,真是本黨所從來未遭遇過的頑強敵人。但是大家要知道:當我們失敗的時候,對任何的敵人總是覺得可怕的。民國二年本黨失敗以後,在一般同志的眼光中,袁世凱的力量還了得。本黨失敗得寸土不留,什麼憑藉都沒有了。大家以為如果本黨要推翻袁世凱,恐怕十年二十年都沒有希望。惟我 總理憑其大無畏的精神,領導少數同志不屈不撓的奮鬥,不到三年,就把袁世凱打倒。其他吳佩孚、曹錕、孫傳芳、張作霖諸人,雖然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力量,但當他們全盛時期,也未嘗不是本黨可怕的敵人。至於日本帝國主義者則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強國,處心積慮謀我五十餘年,其國內政治的進步,軍備的強盛,工業的發達,人民教育程度的普及,我們和他比較起來,真是望塵莫及。而且他在我們國內各地有特務的組織,有軍事的據點,在在可以便利他的侵略,我們以積弱的國家,究竟憑什麼來和他作戰呢?到後來就是我們憑了革命的精神和民族的意志,終於贏得這次神聖的戰爭,使我們中華民族不致淪為異族的奴隸牛馬。今天的共匪就算他和當時日本一樣的強盛,我們一般同志只要能以抗日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撓再接再厲,以同仇敵愾的意志,雪恥復仇的氣節,那剿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何況今日共匪決不能如日本可比;而且我們今日的力量,並不亞於當年抗戰的初期;若再比民國二年失敗一無憑藉之時,更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本黨過去五十餘年革命歷史可以證明的。我們絕對相信:本黨救國救民的三民主義,一定可以戰勝共匪一切虛偽欺騙的理論!我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自由的奮鬥,終久是要戰勝共匪出賣國家的奸計陰謀!自由必然戰勝奴役!光明必然戰勝黑暗!這是一定的道理。古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像共匪這樣喪心病狂倒行逆施暴行,其失敗是決無疑問,問題只在如何改正我們本身的缺

---------------------------------------------------P.9---------------------------------------------------

點,充實我們本身的力量?如何徹底改革我們過去自私自利的惡習,奮發我們同仇敵愾的精神,來實現真正解除人民的痛苦,增進人民的福利?如果我們一般幹部同志真正能篤信主義,實踐革命,真能協同一致,堅持到底,那我可以斷言:不出三年,共匪一定不打自倒。
    在目前這一個階段,問題的中心尤其在於軍事。軍事不能支持,則其他政治經濟的改進,都無法實現;反之,如果軍事能夠穩定發展,則其他一切政治經濟的措施,都可以按日計程的推動。因此我們一般高級將領今後所負的責任,特別的重大。今後因為敵後空虛,我們特別要注重游擊戰術。但匪首毛澤東在其所謂革命戰略一書中,曾經舉出兩點理由,肯定我們國軍不能打游擊。第一、他說本黨在農村沒有基礎,農民都同情共產黨而不同情本黨,所以他們都將成為共軍的耳目,國軍的敵人。這一點是不值一駁的。因為事實上,共匪對於農民只有壓迫和剝削,農民早已痛恨他們,只要我們國軍能保持嚴肅的紀律,處處注意到農民的利益,則今後只要我們國軍反攻所到的地方,他們沒有不竭誠歡迎的。第二、毛匪認為我們的士兵都是農民出身,決不願為本黨效力,而中下級軍官又都是小資產階級,在思想行動上和貪污腐敗的高級將領,也決不能一致。這一點應該值得大家深切的反省!我們今後要怎樣改變我們過去帶兵的作風和態度?上級將領要怎樣能和下級官兵打成一片?在這次會議中間,我們必須切實的討論。我以為我們一般高級將領如果能夠消極的不貪污、不走私、不吃空、不擾民;積極的又能精誠團結、事事公開、實事求是、精益求精;尤其是對部下能夠同甘共苦,信賞必罰,那我們部隊戰鬥的精神和力量,在最短的期間,就一定可以恢復,不出三年,我們就一定可以消滅共匪!

 ---------------------------------------------------P.10---------------------------------------------------

    為堅定大家的意志,並指示大家努力的目標和進度,我今天特別提出幾句簡單的口號,希望大家刻骨銘心,一致努力,貫徹始終。這幾句口號是:
    一、湔雪恥辱,報復國仇!
        誓滅共匪,完成革命!
    二、精兵簡政,縮小單位!
        自動降級,充實戰力!
    三、半年整訓,革新精神!
        一年反攻,三年成功!
    總之,目前是我們革命事業最艱苦的階段,但也是我們革命黨員成功立業,千載一時的機會。希望大家記取歷史的教訓,堅定必勝的信心,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充實我們反攻準備,完成國民革命,實現三民主義的使命!

---------------------------------------------------P.11---------------------------------------------------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