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俄共世界革命戰略中「和平共存」的最後構想及其進行的方略

水電站。並以這兩個水電站與庫茲巴斯、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等地的火力發電,結成一個統一的動力系統。

  蘇俄的原子能工業,亦將以西伯利亞與中國西北部為其主要基地。他現有的原子能工廠是在貝加爾湖西端的史流狄安卡。今後新的原子能工廠,也就是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省連接他西伯利亞統一的動力系統所在的地區。

  第三個特點是加緊發展戰略交通線,建築鐵路和公路。莫斯科為了連結西伯利亞及中國西北與華北兩大地區的戰爭經濟基地,加緊驅策中共趕修阿克斗卡、迪化、蘭州鐵路,和烏蘭烏得、庫倫、集寧鐵路,後者現在已經通車,前者亦將於一九五八年完成。同時中共已經建築了西康打箭爐直通拉薩的康藏公路,以及甘肅河口經青海西寧黑河到拉薩的青藏公路,又建築了聯絡青藏兩條干路的西寧到玉樹公路。

  蘇俄企圖從此嚴密控制亞洲心臟部,並使其勢力從阿克斗卡,經過中國西北部的新疆,橫貫我中國大陸,而直達大平洋西岸的青島、海州與上海各港口;並從貝加爾湖,經過庫倫,縱貫我中國大陸,而直達南海岸的廈門、廣州、欽州各港口。莫斯科侵略主義者自以為到了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年,亞洲大陸心臟部的戰爭準備計劃完成以後,他就有充分實力支持全面的世界大戰,亦就可實現其世界革命的最後構想了。

  (乙)俄帝和中共戰爭經濟計劃的成敗關鍵,計有四個因素

  俄共和中共這一戰爭經濟計劃,今後能否順利的推進,或中途遭遇阻礙而不能不加修正和變更,甚

---------------------------------------------------P.285---------------------------------------------------

至根本失敗呢?我以為他們這「五年計劃」的成敗,完全要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第一是對農民的剝削。從斯大林的五個五年計劃,到赫魯曉夫的第六個五年計劃,都是以重工業與集體農場為其中心。換句話說,他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在農村人口的血汗之上,建設其以重工業為基礎的作戰機構。在這種計劃之下,農民終年耕作,不得一飽,而其所生產的糧食和原料,配給其軍政人員,配給其工業機關,並配給其都市人口;而農民從都市所得的輕工業品,不能維持其最低生活,且不足以供應其農場的再生產。農民不堪其過重的剝削,工作興趣只有低落,工作效率更是減退,而其結果就是農業減產,饑荒頻仍,造成其整個經濟體系的根本危機。這是他第一個失敗的因素,如其不能徹底改善或轉移,那他這經濟戰爭計劃最後必然失敗,即使其中途有所修正或變更,亦是無法挽救的。

  第二是對其附庸的搾壓。在俄共的五年計劃之下,蘇俄的經濟組織,對於他本國一般人民是一具吸血器,同時對於其附庸更是一具搾油機。他搾壓其附庸,不能滿足其需要,只有加重剝削其人民。他對於本國人民的剝削,如長此以往,必然激起其抗暴運動。他對於附庸的搾壓,若繼續不已,更將激起其附庸的民族運動。這一事態演進的結果,就是附庸國家的獨立運動及其本國農民的抗暴運動,結成其內外呼應的革命運動的潮流。這個革命潮流,如他不能挽回,那就是他戰爭經濟計劃必然失敗的第二個因素。

  第三是對新殖民地的奪取和劫掠。俄共的戰爭經濟計劃,必須剝削其農民,更必須搾壓其附庸。到了他的附庸的財富和資源已至搾無可搾的程度,又必須繼續對外侵略,擴張新殖民地以供其劫掠。但他

---------------------------------------------------P.286---------------------------------------------------

對外繼續擴張侵略,最後必激起世界戰爭。如其不敢冒大戰的危險而停止其侵略,那就要招致其內部恐慌和絕望的革命危機。這是他戰爭經濟計劃必然失敗的第三個因素。

  第四是對自由世界的貿易。俄帝及其中共,為了實現其戰爭經濟計劃,雖力求建立其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但在其自然資源及其工業水平不足之處,對於特殊物資的需要,仍不能不依賴鐵幕外的貿易來維持和發展。所以俄共雖絕對壟斷其附庸的經濟,卻不能斷絕其對自由世界的貿易。但在俄共的戰爭思想中,貿易不是和平的通商,而是戰爭的繼續,不過是戰爭的另一方式而已。尤其是在他對外軍事侵略為反侵略勢力所阻截,一時無法取得新殖民地來供其搾取,而不能不以對外貿易來獲致其戰爭經濟計劃所必要的物資,他們的對外貿易更顯出其戰爭的色彩。

  在中共侵韓戰爭的期間,聯合國通過了戰略物資禁運案,這對於中共當時的戰爭經濟及此後五年計劃的進行,當然是嚴重的打擊。所以最近三年來,他不斷的以貿易為釣餌,同時以國際中立主義者為說客,誘致那些夢想與中共通商的國家,破壞這禁運的限制。這一禁運的聯合國決議如果為其所破壞,那亦就是他經濟計劃起死回生的一個轉機。

  中共這對自由世界的貿易戰,不僅是為了解除他戰爭經濟計劃所遭遇的難關,並且是為了執行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作戰計劃,協同俄共及其它附庸,把西方國家的經濟利益和影響,排斥於東南亞至北非這一廣大的「和平區域」之外。只要自由世界各國對於其戰爭經濟計劃成敗所繫的第四個因素,能夠徹底瞭解,並對於共產集團的貿易攻勢所包含的戰爭本質及其政治毒素,能夠提高警覺,而予以防制

---------------------------------------------------P.287--------------------------------------------------

;同時對於戰略物資禁運案所加於中共侵略者之打擊,能夠繼續執行,而不使其破壞,那就可以加速共產集團的戰爭經濟計劃的失敗,而增進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了。

  第三節 蘇俄「和平共存」構想中的軍事作戰計劃及其一般形勢的分析

  (甲)俄帝世界革命戰爭的最後根據地

  今日若只就東半球的形勢而言,即可在上節所述中,斷定蘇俄第六個五年計劃,是以建設亞洲心臟部為其重點。具體一些說,蘇俄的企圖,是要建設烏拉山以東,貝加爾湖以西,帕米爾高原以北這中俄邊境上三角地區的根據地,這三角地區亦就是他控制歐亞大陸,而對西方作戰的最後根據地。同時又由如上節所述的鐵道線,以新西伯利亞站至伊爾庫斯克的鐵路為骨幹,經阿、迪、蘭鐵路與烏、庫、集鐵路,而控制整個的中國大陸,即從新疆至西藏,從蒙古至華北,從西北至西南,再從中國的西南控制東南亞洲,使這個東亞地區成為他戰略物資和人力補給的策源地。如果蘇俄真能穩定他這樣一個廣大而深厚的策源地,完成他這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工作,他就可如列寧往日所說「西方國家在亞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資源」,今日乃即為其蘇俄取而代之了。而他亦即能由此達成其「世界革命」和「統制全球」的目的。

  (乙)俄帝在東半球的三個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雖已進入了空權時代,但是蘇俄為了對抗民主集團的海空優勢,乃力求

---------------------------------------------------P.28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