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原則

略是遲延戰鬥,最健全的戰術是遲延攻擊,直至對方的士氣衰落,人心動亂,使其決定性的最後一戰,可以施展之時為止。」(注三)他這樣以政治與軍事,和平與戰鬥交互使用的戰法,亦使其戰爭的進展,不是直線,而是曲折的路線。

  三、列寧的迂迴戰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蘇俄征服世界的路線是從亞洲向歐洲。列寧以為「從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經過加爾各答的。」這一迂迴戰略,亦使俄共的戰爭,形成其曲折的路線。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寧專政以後,莫斯科的戰爭方式,雖有其多次的改變,但實際上都不過是在這一曲折路線上迂迴戰略中,著著進行而已。

  (注一)萊迪斯「政治局的作戰典範」三三頁引。

  (注二))斯大林「列寧主義」第一冊,二二○頁至二二二頁。

  (注三)李德爾哈德所著「迂迴戰略」,對列寧的戰爭思想,撮要說明如此。

  第八節 一切為了決戰

  克勞塞維茨以為無限戰爭的最後結局,是殲滅敵人的兵力,佔領敵人的國土,並且強制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必須事實上使敵人喪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這種危險的威脅。所以軍事行動常須以解除敵人武裝為目標。(注一)為了達成決戰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頗多

---------------------------------------------------P.270---------------------------------------------------

,而最主要者則為戰鬥。所以一切軍事戰鬥動作,皆須從屬於決戰的最高原則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解決戰局的方法,決不能視為保存其戰鬥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強為了保存戰鬥力而避免流血決戰,反將使其軍隊陷於危險的境地,而致完全毀滅。(注二)可以說,無論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決戰而來解決戰局,那是絕不可能的。

  馬克斯是反人道主義和反和平主義的。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必須由流血戰爭產生。列寧亦以為共產主義的正確綱領,是「武裝無產階級,來征服和消滅資產階級」。並且相信「沒有一資本主義國家能在蘇俄的手上,逃脫其敗亡的命運。」(注三)一九二八年,斯大林導演的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在其所通過的「共產國際綱領」中,更明白規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不是意味著依議會的多數,以和平方法獲取現存的資產階級機構,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乃是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權力,摧毀資本主義國家機構,而以無產階級權力代替他。」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國際共產組織。從來沒有承認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替其「暴力」和「決戰」的原則。

  但是俄共對自由世界進行「無限戰爭」,不是戰爭一經開始,即進入流血決戰的階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戰及心理戰來代替決戰,以期獲致最後的勝利。因為在無限戰爭中,休戰的狀態常較接戰的時間為多,而其在休戰狀態中,並不停止其對敵人戰爭的行動。他的一切政治的心理的戰術,主要的作用,全是為了他改變雙方的均勢,即改變其敵人物質的和精神的優勢為劣勢,同時亦即改變他自己物質的和精神的劣勢為優勢,而後進行其流血的決戰。這亦就是俄共必須運用其「和平共存」戰術的主要關鍵之所

---------------------------------------------------P.271---------------------------------------------------

在。

  因此,共黨將要對敵決戰,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種方法,尤其是政治和心理戰。即令其進入決戰階段,他仍然進行其政治心理作戰,來改變雙方的均勢,並隱蔽其決戰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頁。

  (注二)戰爭論第一篇,第二章,第六一至六九頁。

  (注三)列寧對俄共第八次黨大會報告,選集第八冊,第八七頁。

  第九節 俄共戰爭思想體系中的基本原則

  蘇俄建軍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下列四點,作為其戰爭原則,就是(一)國家在其國內政策的基本(階級性的)方向;(二)勞動者國家的國際動向;(三)紅軍在其組織上與國家的關係;(四)紅軍的戰略和戰術的知識。我認為這四個原則,過於抽像,而且與蘇俄現在的軍事本質,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戰爭思想。

  我以為俄共今日的戰爭思想,應就其列寧所謂「打破戰爭的舊規律和舊習慣,創造新的革命軍來代替舊的軍隊,並採用新的戰法」為其目標,而尋繹他所指為新的軍隊和新的戰法,並與其在目前實際上軍事的本質和趨向相適應,乃可綜合為下列四項原則:

  (甲)絕對性即毀滅性的無限戰爭之最後決戰;

---------------------------------------------------P.272---------------------------------------------------

  (乙)總體性的政治與軍事綜合作戰之迂迴戰略;

  (丙)階級性的「革命民軍」之全民武裝戰爭;

  (丁)國際性的「世界革命」之終極目標。

---------------------------------------------------P.27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