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原則

為其基本思想。

  克勞塞維茨認為攻擊的唯一優點,就是奇襲;不必要的時間消耗,不必要的迂迴行動,都是戰鬥力的浪費。(注二)這正攻與奇襲的統一,亦是克氏戰爭思想上的一個基本原則,而亦為馬克斯和列寧所襲取。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與反革命」中,論群眾暴動,說道:

  「暴動與戰爭一樣,是一種藝術,其進行要依一定的規律。這規律如被忽視,即有損害於忽視的一方。一經進入暴動的過程,即須以最大的決心來行動,且採取攻勢。每一暴動,守熱即是滅亡。要在敵人的力量分散之時,襲擊你的敵人;準備新的勝利,保持第一個行動所激起的奮發士氣;爭取動搖份子到你這一邊,在你的敵人未能結集其力量來對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卻。」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變的前夕,列寧引用這一段話,主張立即對其敵人襲擊,發起武裝暴動。(注二)一九二三年五月,列寧追述其「十月革命」的教訓,更引用拿破侖的話,就是「要先行接戰,再看情勢的發展。」(注三)由此更可見列寧是怎樣指示俄共來施行奇襲了。

  帝俄時代侵略主義的傳統,是先發制人,襲擊其鄰邦。即如加薩林女皇的時期,一七六七年陸軍侵入克里米亞,一七六八年艦隊襲擊希臘,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三次瓜分波蘭,並對波蘭人肆其屠殺。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時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八五三年侵入達旦尼爾海峽,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亞。這些都是帝俄時代先發制人,乘虛蹈隙,肆其襲擊的實例。他這一歷史的傳統思想,當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襲的。

---------------------------------------------------P.266---------------------------------------------------

  蘇俄建軍之初,其戰術思想特別強調攻擊,甚至防禦在其戰術上沒有地位。後來到了一九四二年對德抗戰,纔把防禦列為一種正常的戰鬥方式。但是他們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條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方向,作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攻擊,纔能制勝。」他在其所謂「永久性的作戰因素」五原則之外,增加一個「暫時因素」,即以「奇襲」為其唯一主要的戰爭原則。

  就純軍事來說,在現代戰爭中,戰術的奇襲,雖然是常用的,而戰略的奇襲要使其有效,幾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國際共黨,並不期望其對方對於戰爭完全沒有準備,而乘機施行戰術的奇襲。他的企圖,乃是在其對方雖有準備,而他仍然能夠實施戰略的奇襲。所以他實施攻擊之前,其惟一慣用的戰法,就是施用偽裝和詐術,來隱蔽他自己的方法與目的,並轉移敵人的視線和方向,如此則共黨不僅對敵人所未能警覺和準備之處,施行其戰術的奇襲,並且要在敵人有警覺並有準備之時,亦能施行其戰略的奇襲。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頁。

  (注二)列寧「布爾雪維克能保持國家權力麼?」選集第六冊,二九一至二九二頁。

  (注三)列寧「我們的革命」,選集第六冊,五一二頁。

  第六節 戰爭與革命的互變

  馬克斯以及列寧,都襲取克勞塞維茨的兵學和戰術,但克氏從法國革命中,指出其國民戰爭的戰法

---------------------------------------------------P.267---------------------------------------------------

,反之,馬克斯卻從法國革命中摘取其階級戰爭的教訓。

  但是戰爭與革命,畢竟是互相關聯,互為轉變的。法國革命之後,拿破侖乘法國三千萬國民參加戰爭的威力,對外作戰,造成輝煌的戰績。這就是國內革命醞釀對外戰爭的新方向和新兵術。反之,在第一次世界戰爭中,俄國對外戰爭卻引起了國內革命,乃使布爾雪維克乘機奪取政權。這又是「戰爭為革命的產婆」之實例。總之,無論法國或俄國在當時情勢之下,而其反專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發生的。但在革命發展過程中,到底是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共產主義暴力鬥爭的成功,那就要看當時各種社會政治勢力的推移和消長,以及其各個政黨的組織、政策、戰略和技術怎樣來決定了。

  自列寧以下,俄共一般領導者對於這一戰爭與革命互為轉變的問題,歷來都是特別敏感,並且全力運用。俄共所堅持的基本原則,就是他對於蘇俄鐵幕以外的國家,期待並促成其相互間的戰爭。因為無論其為「帝國主義戰爭」,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戰爭」,都給予共黨以機會,使其「轉變國際戰爭為內戰」,而奪取政權。所以蘇俄對其本國以外的各種戰爭,指使當地共黨參加,而蘇俄除了其正式紅軍不允參戰以外,其它一切皆予以間接援助和積極鼓勵。但他本國對於國際間各種軍事戰爭,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願捲入漩渦之中的。

  一九一八年三月,蘇俄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列寧說道:「消極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戰的軍隊,更為有力的武器。」到了一九二○年,他對波蘭作戰失敗之後,列寧的國策,對於其共產國際的敵人,要由其各國內部無產階級革命,而不由蘇俄集結軍事力量來擊敗他們。但蘇俄並

---------------------------------------------------P.268---------------------------------------------------

非沒有攻擊戰爭的計劃,惟在其最後決戰性的軍事準備沒有完成以前,決不參加任何軍事戰爭,而對其敵國攻擊的方式,只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種非軍事的攻擊戰而已(注)

  (注)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說明列寧的軍事政策,參看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七節九一七至九一八頁。又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十四章,「列寧、托洛斯基、斯大林——蘇維埃的戰爭觀念」三二四至三二八頁,亦說明如此。

  第七節 戰爭的曲折路線

  如上所述,蘇俄及其共產集團的無限戰爭,乃是攻擊與防禦,軍事與政治,戰守與和平之辯證法的統一,亦即是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舊民族主義與新殖民地主義的辯證法的統一。這一戰爭的進行,當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的。列寧說:「如果敵人的行動不是一個直線而是曲折的,我們也必須曲折纔能趕上他。」(注一)俄共這一戰爭的曲折路線,可從下列三方面來說明。

  一、俄共對敵作戰,常估計戰爭的形勢,來確定其戰略和戰術。在其所認為「革命高潮」之時,他採取攻勢,實行武裝暴動,或軍事決戰。在其所認為「革命低潮」之時,他採取守勢,甚至於退即或屈服。他們以為「革命不是順著一條直線的、延續的、上升的路線來發展的,而是順?一條曲折的途徑,高漲和低落的潮流」。(注二)

  二、俄共對敵作戰,更常採取間接作戰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心理的戰場上,戰勝敵人,而後與他在軍事戰場上達到其最後決戰的目的。因此,在列寧的戰爭思想上,「最健全的戰

---------------------------------------------------P.269---------------------------------------------------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