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原則

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中,每一個肢節都不能分開,每一項活動都是和整體合流,而為整體所規定。而這一整體乃是由國家政策來指導的。(注三)他這一概念,開拓了現代總體戰理論的道路,同時亦演變為俄共世界革命戰爭的構想。

  克氏對於戰爭的整體之中,心理作戰及政治作戰,應如何與軍事作戰協調,亦有精闢的說明。克氏以為戰爭的對象有三種:一是敵人的戰鬥力,二是敵人的國土,三是敵人的意志。為了影響敵人的失敗心理,則對敵軍作戰,和佔領敵人的土地,都成為心理作戰的手段。並且,直接運用政治戰術,影響敵人對於戰爭勝算的推測,更無需擊破敵人的戰鬥力,而迫使敵人接受我方的條件,這比擊破敵人戰鬥力的方法,是更為有效的。(注四)

  馬克斯和恩格斯也可以說是現代總體戰理論的先驅。他所謂辯證法的歷史觀,就是對於社會政治的各種勢力,從變動的觀點,把握其內在的聯繫,而加以分析。他們並不把戰爭當作孤立的現象來考察。他們認為戰爭要在政治、經濟、心理各種領域中使用各種方法來進行,而軍事行動乃是其最後的手段。所以一個戰爭,在其開炮之前,已經在經濟和心理戰上,決定了勝敗。(注五)

  因之,在俄共的戰爭思想上,使用武力與使用和平方法,都是戰爭。惟其是各種方法,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纔形成蘇俄集團世界革命戰爭的總體戰。

  列寧在一九二○年說道:「我們的道德,是從無產階級鬥爭產生的。共產主義的道德,乃是為階級鬥爭而工作的道德,凡是有利於階級鬥爭的一切方法,都可採取。」(注六)列寧明白指出了這「一切方

---------------------------------------------------P.262---------------------------------------------------

法」是些什麼。他說:

  「布爾雪維克有了十五年(一九○三至一九一七)的實際歷史。這種歷史經驗是豐富的革命運動的各種方式——合法的與非法的,和平的與激烈的,秘密的與公開的,小組的與群眾的,國會主義的與恐怖主義的各種形式,彼此交替……。」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一種持久的鬥爭——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鬥爭。」(注七)

  一九二八年的共產國際綱領也明白規定如下: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階級鬥爭在新情勢之下的繼續。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堅決的戰鬥——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對舊社會的勢力及傳統之戰鬥。」

  所以蘇俄及其國際共黨對敵鬥爭,不僅隨時變換其鬥爭方式,並且要從一個方式變換為正相反對的方式。這就是他「辯證法」所謂「對立物的轉變。」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一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二至九三頁。

  (注三)戰爭論第八篇、第大章、第九八頁。

  (注四)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四九至五○頁。

  (注五)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七編,「恩格斯與馬克斯社會革命的軍事概念」,可以參看。

---------------------------------------------------P.263---------------------------------------------------

  (注六)列寧「青年聯合會的任務」,選集第九冊,四七五頁。

  (注七)列寧「左傾幼稚病」,選集第十冊,六二頁至八四頁。

  第四節 攻擊與防禦的統一

  軍事學家往往批評克勞塞維茨對於防禦,過於重視。殊不知克氏「戰爭論」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攻擊與防禦之辯證法的統一。

  克氏認為轉攻為守是攻擊戰的「原罪」,攻擊者常在此時招致失敗。轉守為攻乃是防禦戰最輝煌的起點,防禦者常能從此獲致勝利。所以攻擊戰是軟弱的戰爭方式;而防禦戰是較強的戰爭方式。克氏以為「『保有』比『取得』為容易」。「所以攻擊者浪費的時間,完全成為防禦者的利益。防禦者可在其未曾耕種之處,有所收穫。」(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認為唯有攻擊始可制勝,而克氏則認為攻擊之所以制勝,這制勝之機,是要由防禦得來的。所以克氏指出單純的攻擊戰易致失敗,並對於防禦者向國內退兵而對敵作國民戰爭的戰法,特加以詳盡的說明。

  克氏對於攻擊戰,更有其獨特的分析。他認為「戰爭的概念,實在不是由攻擊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沒有抵抗的行動,那就不會有戰爭了,而且「攻擊的絕對目的,並不是戰鬥,而在佔有某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義。」因為侵略者深願在不流血而毫無抵抗的狀態之下,侵入敵國。(注三)他這句話,是列寧所最為讚許的。

---------------------------------------------------P.264---------------------------------------------------

  列寧襲取這「攻擊與防禦的辯證法的統一」的原則,而構成其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的辯證法的統一之世界革命的戰略思想。今日我們所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自列寧以來,俄共對其敵國,雖常用其國內的階級戰爭來擊敗他;而對其蘇俄本國的軍事政策,卻是以防禦為攻擊的原則。他對於國際戰爭,絕對避免參戰,即在其本國受到敵國的攻擊,不能不參戰時,亦寧可向國內退卻,再與其敵軍抗戰,而以愛國主義的口號,進行其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列寧在他駁斥「左翼共產主義者」的論爭中,說道:「若想

  真正防禦一個國家,就必須徹底準備,和精密測定力量的相互關係,預先知道力量不足時,則向國內退卻,就是最重要的防禦手段。(若有人認為這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那就請他讀一讀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之一,克勞塞維茨關於這個問題的教訓吧!)但是左翼社會主義者中,竟毫未瞭解到力量相互關係底意義。」(注四)他這一段話裡,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他對於「向國內退卻」的防禦戰法,並不認為其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這就是說,他把這種防禦戰法,當做蘇俄指導世界革命戰爭的基本原則。

  (注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第六篇,第一章,三頁。

  (注二〕戰爭論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頁。

  (注三)戰爭論第六篇,第五章,四三至四四頁。

  (注四)列寧全集第十五冊,二六一頁。

  第五節 正攻與奇襲的統一

  俄共對於戰術的整體,採取攻擊與防禦統一的原則;而其對於決戰的行動,則以正攻與奇襲的統一

---------------------------------------------------P.265---------------------------------------------------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