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共戰爭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原則

革命,「不再是像從前一樣,把官僚主義的軍國主義的機器,從一手移轉於他手,而是要把他徹底粉碎」。(注六)恩格斯在「法國內戰」的緒論中,更明白的說:「請看巴黎公社吧!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到了一九一九年三月,列寧組織了第三國際,其信條載在「共產國際憲章」第一條,就是:

  「共產國際——國際工作者同盟——是各國共產黨的結合,亦即是世界共產黨。共產國際,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領導及組織者,共產主義的原則及目的之宣傳者,要努力爭取勞動階級,和貧農的廣大群眾,要為世界無產階級專政,為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邦,為完全消滅階級,並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而奮鬥。」

  蘇俄及其所役使的國際共產黨,在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和各地區中作戰,乃是以「世界無產階級專政」為其最後的目的。他們為了追求這一狂妄的目的,他們的戰爭,當然竊取克勞塞維茨所謂「絕對戰爭」和「無限戰爭」,而不是一般現實戰爭或有限戰爭所能比擬。

  (注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國防部譯本)第一篇,第一章,第三頁至九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二章,第一○頁至一一頁。

  (注三)戰爭論第八篇,第一六頁附表參看。

  (注四)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八六頁至八七頁。

  (注五)一八五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恩格斯寫給馬克斯的信,特別對這個比喻,感覺興趣。

---------------------------------------------------P.258---------------------------------------------------

  (注六)一八七一年四月十二日馬克斯寫給顧格曼的信。

  第二節 國民戰爭與階級戰爭的並用

  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中,無限戰爭的趨勢,再具體一些說,就是戰爭成為全國國民的事業。克勞塞維茨指出了歐洲在十八世紀中,戰爭只是政府之間的事;到了法國革命,戰爭一變而為法國三千萬民眾的共同事業,(注二)使戰爭更接近其絕對性的本來性質,(注二)擺脫一切傳統的限制,而能盡量發揮其本來的威力。(注三)

  克氏在戰爭論「國民戰爭」一章中,表現了他理想中的無限戰爭的型態。他認為一個國家在敵軍侵入國土之時,本國軍隊向國內退卻,而以正規部隊支持其武裝民眾作戰。敵軍侵入國土愈深,則其兵力愈為分散,「於是國民戰爭的怒火,遂開始燃燒,終成燎原之勢,達到決定戰局的最高潮。」(注四)一個國家在戰敗之後,再起作戰時,國民戰爭,更是禦侮圖存的戰爭方式。(注五)克氏的戰爭哲學,推論至此,其對於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可以說是有其寶貴的貢獻。

  克夢塞維茨的理想中的無限戰爭的基礎,就是他所謂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因之,馬克斯亦依據這一理想,從法國革命中尋繹其階級鬥爭的戰法。馬克斯從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動中,指出未來的階級戰爭,將演成群眾的大規模的軍事的流血的鬥爭。(注六)所以他們極力鼓吹「全民武裝」的論調,這對於列寧的戰爭思想當然有特殊的影響。

---------------------------------------------------P.259---------------------------------------------------

  到了列寧,他完全襲取克氏從法國革命所指出的「無限戰爭」的趨勢。他說:「法國革命民眾,重新構成其整個戰略體系,打破戰爭的一切舊規律和舊習慣,創造新的革命民軍來代替舊式軍隊,並採用新的戰法。」(注七)但是他對於俄國革命,則完全採取馬克斯階級戰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路線,來指導他的黨徒的行動。他認為一九○五年俄國革命,雖接受法國革命的教訓,但是「無產階級」放棄了「國民的」和愛國的幻想,集中其階級的力量於其階級的組織——工農兵蘇維埃。(注八)後來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中,列寧指導十月政變,就是把俄國對外戰爭轉變為階級戰爭,來推翻臨時政府,取得政權。此後蘇維埃政府在內戰中所採取的戰法,更是把克勞塞維茨的「國民戰爭」的戰法,應用於階級戰爭。

  同時,列寧不僅未曾放棄克氏「國民戰爭」的思想,並且採取他這個思想來確立蘇俄的軍事政策。首先,他在內戰中,決心建軍。他對俄共的幹部們說:「咬緊你的牙關,莫說大話,準備你的武力。」他力主蘇俄軍隊要用現代的武器和現代兵術來作戰。(注九)並且他在一九二○年波蘭戰爭失敗之後,即決定蘇俄的紅軍,應以保衛其本國國土為主要任務,決不再為援助其它各國共產革命而出國作戰。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俄完全以其正規紅軍為對德作戰的主體,而以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方式,支持其前線紅軍,在愛國戰爭的口號之下,來擊敗德軍,爭取勝利了。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三章、第五○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三章、第五三頁。

  (注三)戰爭論第八篇、第三章、第五四頁。

  (注四)戰爭論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五七頁。

---------------------------------------------------P.260---------------------------------------------------

  (注五)戰爭論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六二至一六三頁。

  (注六)馬克斯「法國的內戰」對此點論述甚詳。恩格斯亦在其「法國階級戰爭」緒論中,說明革命群眾對普魯斯作戰:「凡是能夠拿起武器的人民,全數編入軍隊,採用槍炮、彈丸、炸藥,其效力之大,是前代所夢想不到的,這使全部軍事完全變革。」

  (注七)列寧在一八一七年所說,波莎尼「一個世紀的鬥爭」第八八頁引。

  (注八)馬克斯「法國的內戰」英譯本附錄所載列寧一九○八年論文。

  (注九)列寧一九一八年五月八日演說,選集第七冊,三一一頁。

  第三節 軍事戰術與政治戰術的協調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以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以其它手段,繼續政治的對外開系」。列寧對他這句話,加以評注,以為「戰爭不止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且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又以為「政治是全體,戰爭是局部。」列寧對於這一個觀念,再加引伸,說:「和平是戰爭的繼續」,「和平是繼續戰爭的其它手段」。這列寧的引伸,更是構成了俄共戰爭思想的基點。所以關於克氏這一理論,應該特別說明。

  通常一般人都認為戰爭爆發的同時,政治關係即告中斷。克氏則認為「戰爭不過是政治外交的一個手段,決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注一)因為戰爭的基礎,以及規定戰爭重要方向的一切對象,諸如本軍的兵力,敵軍的兵力,兩國的同盟者,兩國的國民性,及其政府的性質等,都含?政治的性質,而與全般的政治關係相連,所以到底無法切斷。(注二)克氏認為一個戰爭之中,軍事與政治的一切活動,構

---------------------------------------------------P.261---------------------------------------------------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