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共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的演變

對蘇俄的戰爭。各國共黨應以反戰運動,破壞各作戰國的動員作戰工作,並進而煽起其親蘇的革命。

  綜合的說,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所表現的斯大林對國際戰爭的方針,就是只有戰爭纔是達到共產黨的世界革命和世界專政的道路。

  但是到了一九三五年,蘇俄對西方的和平攻勢,雖擴大了英法與德國的矛盾,而其對中國的武裝暴動政策卻全歸失敗。於是斯大林召開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採取「統一戰線」的戰略。(注一)這次大會並不是從根本上改變六次大會的戰爭思想,只是把「統一戰線」作為國際共黨主要的戰爭方式來運用。而其運用「統一戰線」的目的,不是為了世界和平,而是促成世界戰爭。

  列寧說:「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們說,戰爭——一連串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注二)斯大林亦相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相信戰爭一旦爆發,蘇俄必將被迫參戰,但是「蘇俄必須最後參戰」。一九三九年,他與德國訂定互助協定,促成歐洲戰爭;一九四一年又與日本訂立中立協議,促成日本南進。(注三)及至一九四三——一九四五年之間,蘇俄復乘大戰的發展而尚未結束之前,在德黑蘭與雅爾塔會議中,先擊敗其同盟的民主國家,而伸張其戰後世界的戰略陰謀,(注四)造成戰後東歐及東亞今日這樣險惡的局勢。

  (注一)本書第一編第三章第六節,第九五一至九五二頁。

  (注二)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冊,第一二頁。

  (注三)本書第一編第三章第十五節,第九七○至九七一頁。

---------------------------------------------------P.244---------------------------------------------------

  (注四)本書第一編第三章第二十八節,第九九二至九九四頁;及第一編第四章第五節,第一○○八至一○一○頁。

  第三節 從馬林可夫到赫魯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蘇俄向歐洲與亞洲的侵略暴行,控制了東歐諸國,強佔了東德。劫掠了中國的外蒙、新疆和東北,分裂了韓國,並指使中共匪黨把整個中國大陸關進鐵幕。於是世界反侵略的國家乃訂立北大西洋公約、太平洋集體安全系統,以及已格達公約,結成反侵略陣線,來保障世界的和平。這一強大的壓力,迫使莫斯科不能不改變其戰爭方式。早在一九五二年十月,俄共第十九次黨大會,斯大林已提出「和平共存」的口號。此後三年來,莫斯科的政權由馬林可夫轉入赫魯曉夫之手,而其

  對自由世界的和平運動及中立戰術,仍繼續發展。今年二月,赫魯曉夫乃向俄共第二十次黨大會提出其戰略計劃及戰爭方式。

  在形式上,赫魯曉夫是改變了斯大林主義,斯大林相信世界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認定世界戰爭是到達共產黨統制世界的道路。反之,赫魯曉夫以為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他提出一個口號就是「阻止戰爭」。但在實質上,赫魯曉夫這次「和平共存」的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不過是一九三五年以後,斯大林的「統一戰線」和中立戰術的歷史的重演,而以破壞自由世界反侵略陣線為目標。而且馬林可夫與赫魯曉夫的「和平共存」的口號,雖然是相同的,但就其實際的戰爭方式來說,馬林可夫階段的戰略還

  是防禦性的,而到赫魯曉夫卻轉變為積極的攻擊了。換句話說,在馬林可夫的階段,莫斯科的「和平運〔

---------------------------------------------------P.245---------------------------------------------------

動」還是企圖阻止巴黎協議的成立,太平洋安全系統的結成,和中東聯防的進展。而今日赫魯曉夫的「和平共存」,則針對著這世界反侵略陣線而實施其戰略的攻擊,更要積極加以破壞了。

  第四節 俄共戰爭方式轉變的樞紐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之間,列寧和托洛斯基等國際派的視線,正集中於中歐革命的時候,斯大林乃發表其「不要忘記東方」的論文,其中指出,只有在東方,「纔能打破歐洲所鑄造而束縛整個世界的帝國主義的鎖煉」。(注)到了斯大林專政之後,他集中其侵略的鋒刃於我們中國,但是他同時亦並沒有忘記西方。在俄共的長期侵略日程上,中國是其「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標;到了俄共自以為他控制了中國四億五千萬人口,從此可在東方九億人口之中,製造「大風暴」,反過來影響歐洲的時候,他就轉換其侵略鋒刃,指向西方了。我們從這一點上亦可看出俄共的世界戰略及其戰爭方式之演變,是以我們中國局勢的轉移為其樞紐的。

  (注)斯大林全集第四冊第一七一頁。

  第五節 中國反共鬥爭在國際上不能擊破俄共「和平共存」陰謀的原因

  我們中國首當蘇俄侵略之沖,也就首先站在世界反共鬥爭的前線。我們中國過去在這反共鬥爭中,所以不能擊破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戰術,而反遭受了挫敗的原因,其與國際政治有關的,至少有下

---------------------------------------------------P.246---------------------------------------------------

列二點:

  一、我們本身缺乏反共鬥爭的經驗,世界亦沒有這樣反共鬥爭的先例。三十年來,我們每一次與蘇俄及中共接觸乃至商談,每次與俄共及中共決裂乃至作戰,都是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討。有時我們不知其為俄共的陷阱,而冒然失腳;也有時我們明知其為共黨的陰謀,而依然中計。因為反共鬥爭必須是全面動員,總體作戰。縱令我們政府,看清了蘇俄的侵略企圖,揭開了共匪的猙獰面目,如不能得到國民的支持,和國際的諒解,就算我們的反共政策和方法是正確的,而其結果仍然是一場失敗。

  二、國際社會亦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大陰謀的外交先例。所以當時並沒有人能瞭解蘇俄真是懷抱著這樣統制整個世界的侵略野心;更料不到我們中國反共鬥爭的失敗,對於世界和平與人類自由,竟發生了這樣重大的影響。因此,第二次大戰之後,太平洋各國,面對著蘇俄侵略的陰謀,雖在客觀上實際利害相同,但在主觀上彼此缺乏互信,甚至只信其敵人的謊謬宣傳,而漠視其友邦被侵略的事實真相,其結果國際對華政策,與中國反共政策,發生了矛盾,乃給予俄共和中共以挑撥分化,各個擊破的機會,

  這也是我們中國反共鬥爭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六節 西方與蘇俄在亞洲勢力消長的轉變及其影響

  中國反共鬥爭一經失敗,大陸關進共產帝國的鐵幕之後,除了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本身慘遭空前浩劫的直接影響之外,而其對於國際上所發生的影響之大,亦是無法估計,而且這一惡劣的影響,正在不斷

---------------------------------------------------P.247---------------------------------------------------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