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反共鬥爭經歷中成敗得失的檢討

  (注二)本書第一編第四章第二十節,第一○三七至一○三八頁。

  第五節 共匪在中國反共鬥爭中所以致勝最重要的一個魔術——反戰運動與暴力決戰

  共黨與我們三十年鬥爭中所施展的各種政治戰術,我將在補編中,另行敘述。在此先述其政治作戰中所使用的最後的一著,就是他一面以反戰的口號阻止敵人的攻擊,而一面準備其武裝以展開他自己的攻勢,實行準備決戰。分別說明於左:

  (甲)失敗主義和反戰運動的施展

  列寧在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五年間,已提出「轉變國際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他說:「政府軍隊的失敗,可以削弱政府,並使反抗統治階級的內戰較為容易。」(注一)一九一七年,他利用其軍事失敗主義,乃擊敗了其臨時政府,而建立他的蘇維埃政權。一九二○年各國共黨參加共產國際的二十一條件,其第四條規定各國共黨必須「在其本國軍隊中,堅決而有系統的進行其宣傳與煽動,並在其每一軍事機構中,組成共產黨團」。於是施展失敗主義,乃成為各國共黨的重要政治戰術。中共在我們國內所施展的失敗主義,最顯明的事例如下:

  一、中共施展這失敗主義來製造變亂,最早是民國十五年一月至二月之間,季山嘉與中共宣傳北伐必敗的謬論,隨即演成中山艦事變。(注二)

---------------------------------------------------P.203---------------------------------------------------

  二、民國三十三年,日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攻勢,從平漢路粵漢路,深入我西南的後方。中共此時一方面宣傳國民政府領導抗戰已經失敗,必將投降,而一方面集中兵力,企圖乘機突破我國民革命軍的封鎖,向西北打通他與蘇俄的交通路線,並從我大後方與日軍來夾擊國民政府。(注三)

  三、抗戰結束以後,中共及其外衛之民主同盟,一面與我國民政府進行和平商談,同時對我國民革命軍到處肆行襲擊;而一面在我國民革命軍的後方,散佈失敗主義和製造厭戰心理,使一般社會中間乃至政府裡面,流行一種論調,以為戡亂軍事沒有勝利的可能,只有和談纔是一條出路。(注四)

  民國十五年,我們制止了中山艦的變亂,誓師北伐,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我全國軍民團結一致,奮戰到底,卒能達到抗戰勝利的目的,都沒有被他失敗主義的戰術所擊敗。但是到了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他施展民族失敗主義的反戰運動,竟瓦解了我們的士氣,顛覆了我們的政府,其影響所及,徐蚌戰役以後,除了登步島之戰與金門之戰以外,幾乎沒有堅強的戰鬥,而大陸各省就相繼淪入了俄共的鐵幕。

  當時中共匪黨及其外衛團體,最顯明的就是民主同盟,在政治活動與社會運動中,都保持著他的陣容,也就容易暴露其形跡。但是他的這些外衛組織變相的滲透工作,更以其中立的姿態深入於政府內部與民意機關,以及社會各界之中,甚至與共產主義勢不兩立的宗教團體,和秘密結社的哥老會之流,而且曾對共黨鬥爭、對匪軍作戰的軍人,還有一些以奔走國共之間為其政治資本的政客,都被他滲透包圍,而直接或間接的全為共匪所操縱利用。一般人以為落伍的軍閥官僚、投機的商人掮客,總不會是共黨

---------------------------------------------------P.204---------------------------------------------------

及其同路人吧!但是共黨要想顛覆國家、擾亂社會的時候,對於這些愈是腐化,愈是落後的廢物,更是無孔不入的來利用他們,為共匪明目張膽,奔走呼號,以其所謂反徵兵、反徵糧、反動員、反內戰等口號,動搖社會的基礎,瓦解士氣和民心。我們政府雖明知其為匪作倀,但在民主法治制度的拘束之中,和共匪及其外衛之「自由」與「人權」的煙幕之下,只有聽任一般宗教團體、秘密社會、三教九流、黑團體、流氓群、落伍政客、投機商人,受其煽誘和操縱,而成為共匪反對政府的後備軍。這亦就是如本編第三章中所引述的列寧所謂對其敵人的燃火工作,「把一切的一切即令其為最古老的、最陳腐的,以及似

  乎沒有希望的東西,都要攪他起來」,供他利用,以達到他作戰的目的。就是這樣,他利用一切中立主義和失敗主義,使其很迅速很廣泛的傳播社會裡,散佈於政府和軍隊之中,來挑撥離間,造謠生事,也就是這樣在社會與政府中間發生了矛盾和離心的作用。於是我國民政府正在必須動員的時候,無法實施動員;而我國軍正在最後決戰的關頭,亦不能集中力量與共匪作最後的決戰,而遭受這樣悲慘的挫敗。

  (乙)暴力決戰的準備

  無論是蘇俄對自由世界,乃至一個自由國家的共黨對其政府,不僅準備暴力,並且準備著隨時使用暴力。所以蘇俄集團的內部,固然是經常在動員狀態之中,就是一個自由國家的共黨,也是經常在動員狀態之中的。列寧在一九二一年說:「直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最後勝敗決定以前,恐怖戰爭的狀態必將繼續下去。」(注五)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我們中國與共匪相持三十年的經歷,指出了一個事實,共匪真是使用暴力來作戰的時候,他勝

---------------------------------------------------P.205---------------------------------------------------

敗的公算,至少一半以上是操在我們的手上,而並不是完全取決於他的。唯有我們在共匪的戰爭威脅之下,自陷於動搖與恐怖之中,接受他的和談,而以為從此可以獲致和平,這纔是百分之百的失敗。這個

  事例,在我國最明顯的確證就是:

  一、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共黨發展至八個游擊區,蔓延至七個以上的省區,擁有武裝部隊號稱五十萬人。而我們國民政府對他五次圍剿的結果,最後終能得到了全面的勝利。(注六)

  二、到了民國三十四年,抗戰軍事初告結束,當時匪軍非法盤踞的地區不過七十縣,即在受降時期,他一時發展,也不過二百縣。如果共匪以暴力對我國民革命軍作戰,他的結果必定是與民國二十三年時在贛南一樣的命運,被我國軍消滅,毫無疑問的。因此可知其共匪對我們國家的顛覆工作,最後雖然施用其武裝暴力來決戰,但是他制勝的因素,並不是在於軍事,乃是共黨最後決戰的規律,就是他對於「從量變到質變」和「從漸變到突變」的辯證法之運用。他在全面叛亂期間,其軍事上所發生的效用最

  多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而其國際宣傳與情報活動的力量之大,實在要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其餘百分之三十;就是他在我們國內所運用的統一戰線與中立戰術,以及散佈失敗主義的宣傳。而他全面叛亂之所以能夠這樣迅速的發展,使國民政府失卻其控制全局的原因,就是他先運用其接觸、滲透、宣傳、情報、組織等詐術,復以其假和平的「反內戰」口號為掩護,而來準備其最後的武裝暴刀。故其真正的軍事武力戰爭,不過為其決戰階段最後使用的武器之一種而已。(注七)

  (注一)列寧全集第八冊一四九頁。

---------------------------------------------------P.20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