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反共鬥爭經歷中成敗得失的檢討

  一、國民革命第一戰役——北伐戰爭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我們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前,俄共阻止我們的北伐,十六年北伐軍事到達長江流域,俄共更進而破壞我們的北伐,所以十五年廣州定亂與十六年全面清黨,乃是我們國民革命北伐成功的兩個關鍵。如果沒有十五年的廣州定亂,根本就沒有北伐出師的可能。若是沒有十六年的全面清黨,那更是沒有北伐成功的歷史了。為什麼俄共對我們北伐戰爭,定要這樣事前阻止,並且中途破壞呢?我在第一編中,業已分別說明其實際的經歷,本章只就我們北伐的戰爭思想和戰略原則上,重加考察。

  我們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初,無論財力、兵力,和武器實力,都不及北洋軍閥十分之一,而其所以克敵制勝,仍能在此三年之內,獲得最後統一成功的基本原因,就是我們的北伐乃是革命戰爭,發揮了國民戰爭的精神。(注七)當時中國是在一個社會變動和民族覺悟的時期,北洋軍閥在社會和政治上,都是違反國民心理和時代的需要,所以他們雖有優勢的財力、兵力,和舊殖民地主義的後援,仍不能抵抗我國民革命軍,而在軍事戰場上宣告失敗。

  我們的革命方略,是在軍事力量到達長江流域之後,以軍事與政治雙管齊下的方針,求全國的統一;並在軍閥割據一經掃除之後,立即從革命破壞轉入革命建設的階段。我們對外以外交談判方式來撤廢不平等條約,對內以社會民生建設來建立統一的基礎。所以北伐完成以後,我們國民政府即著手建設,於是民國十八年至二十六年之間,雖遭受下共匪與日本不斷的侵略和破壞,而在政治、經濟、財政、金

---------------------------------------------------P.175---------------------------------------------------

融、交通、教育各種事業上,建設的成績仍得創造了中國的新紀錄。

  當時俄共對於我們國民革命,只圖利用其反帝國主義的民族鬥爭,來發展其共產主義的侵略陰謀。但是我們國民革命的目的,是求中國的自由平等,所以中國國民黨始終警戒?他要在反舊殖民地主義的鬥爭過程之中,投入新殖民地主義的陷阱。因此,俄共要在本黨中央還是局限於廣州的時期,奪取我們的政權為其反革命的基地,然後由他共黨假借三民主義的旗幟,利用中國國民黨的名義,滲透全國社會各階層,來進行其階級戰爭,把我們整個國家轉向蘇俄而為其亞洲的第一個附庸。所以我們必須突破這限於廣州一隅的危局,實行出師北伐,使國家對內的統一,成為國家對外獨立的基礎。

  於是我們在北伐之前,乃有戡定中山艦事變,以及在北伐的中途,更要全面清黨,肅清了共產份子,防制下階級戰爭,並粉碎了他挑撥國民革命軍在南京、上海、漢口各地與列強的衝突,為蘇俄赤色帝國主義建立東亞新殖民地的陰謀,於是國民革命第一期的北伐戰爭,纔能達到最後的成功。這兩大事件,乃成為我們北伐戰爭成敗的關鍵。

  二、國民革命第二戰役——長江剿匪戰爭

  十九年至二十三年(一九三○——一九三四年),我們國民政府對中共匪軍,實施了五次圍剿,第一編中,已略有敘述。我在這裡要指出的一點,就是我們剿匪戰爭的思想,乃是本於民族革命的國民戰爭的思想,這一戰爭思想,在第五次圍剿之中,表現得最清楚,執行得最徹底,所以這次圍剿就能達到最後的勝利。

---------------------------------------------------P.176---------------------------------------------------

  在這一時期,中共匪軍竄擾湘、贛、浙、閩、鄂、豫、皖七省,開闢了他八個蘇維埃游擊區,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實行他「戰略的持久戰,和戰術的速決戰,平時分兵以發動群眾,戰時集中優勢兵力,以包圍殲滅敵人」的原則。無論他自稱其這一「革命戰爭的軍事路線」如何「正確」,而在實質上,不過是俄國式的武裝暴動和游擊戰法,與中國舊時流寇式的裹脅群眾,望屋而食的流動戰法,在其「絕對戰爭」思想之下,綜合運用而已。

  當時我們國民政府,正是在日軍與共匪兩面作戰之中。日軍每次的侵略軍事,常給予匪軍以突破國軍的包圍,而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日軍與共匪兩面夾擊的形勢,使我們國軍的戰爭,更限制於被動的地位,於是第一次至第四次,連續三年的圍剿,都未能收得預期的成效。二十二年十月,乃在南昌召集前方高級將領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薛岳、孫連仲等,開剿匪會議,就在這次會議中,遵照政府「先安內而後攘外」的政策之下,確定了第五次圍剿的計劃,採取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並確

  立了「戰略取攻勢,與戰術取守勢」的原則。我們在軍事上實施步步為營,節節築路,劃區兜剿,分進合擊的戰法,來打擊共匪的人海戰術與游擊戰術。尤其是在政治和社會上,凡是及齡的壯丁,不分農、工、商、學,皆在三民主義旗幟之下,一致參加剿共工作和防奸清匪的保甲組織。在經濟與交通上,對匪區徹底封鎖,杜絕消息,不使其有向外鑽隙,超越滲透,和發展其宣傳與組織的間隙,更不使其獲有外援接濟的機會,以充實其戰力。因為在這樣政治、社會、經濟、交通的條件互相配合之下,國軍的艦艇、飛機和重武器,都能充分發揮其效用,使共匪破壞我交通,截斷我後方,孤立我據點,腰擊我增援

---------------------------------------------------P.177---------------------------------------------------

,所謂「圍點打援」、「猛攻速決」等等一切的戰術,喪失其效用,皆不能阻礙我國民革命軍進剿的計劃。於是第五次圍剿,乃繼北伐之役,而完成了肅清長江七省匪區的大小巢穴,徹底粉碎了共匪蘇維埃傀儡組織,而貫徹了當時「安內攘外」的政策。

  三、國民革命第三戰役——抗日戰爭

  時代精神在我們國民革命中所發生的力量,以及其在我們戰爭思想中所佔有的地位,更不是舊殖民地主義者所能認識。這一事實,可以日本軍閥對於中國國民革命,毫無瞭解,而招致失敗為例,來加以說明。

  民國十五年至十七年(一九二六——一九二八),我們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日本軍閥把我們的國民革命戰爭,仍看做北京政府時代的北洋軍閥內哄,認為我們國民政府,無論如何不能越過黃河以北,統一中國。所以他在我們革命軍進入黃河流域的山東省區時,他就借口保僑,出兵青島、濟南,無端挑釁,橫阻我軍北進。後來我們國民革命軍,竟於當年收復整個東北,完全統一了中國,這是他們所夢想不到的。到了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我們國民政府為了清剿共匪,進行建設,對於日本,不

  惜委曲忍痛,暫維和平。二十三年,我發表「敵乎?友乎?」的小冊,促使日本軍閥覺悟。二十四年十一月,我對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外交報告,決定對日的方針,就是「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仍然期待日本軍閥能夠放棄其軍事侵華政策。到了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發生,我在廬山談話會中明白宣佈:

---------------------------------------------------P.17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