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精神教育釋要

內容來源:卷十二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在廬山軍官團講——
要旨
    一、「智仁勇」為軍人之基本精神。
    二、軍人之智,在乎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而其智的根本在合乎道義。
    三、軍人之仁,為捨身救國之大仁,為公愛而非私愛。
    四、軍人之勇,為禮義之勇,其要在長技能,明生死。
    五、信仰並力行三民主義,乃軍人精神之真實表現。
    六、軍人必有大智大仁大勇,始能完成其革命使命。
本文
    今天我要對各位講解我們軍人的精神,與革命軍人的人生觀。我們時常想到天地父母生下我們這樣一個人,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目的?又有什麼價值?這些問題,就是:「生」的問題。「生」的反面即為「死」。我們一個人,在世界上最多活到一百年,終究要化為異物。尤其做了軍人,更容易死亡,我們死又應該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價值?生與死又有什麼分別呢?我們軍人,如果對於這些問題不研究透徹,便不能確立一個正大光明的人生觀,養成一種至大至剛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便不能打破生死關頭,就不能發生奮鬥犧牲的勇氣。到了應犧牲的時候,便貪生怕死,遲疑怯顧,耳目失了聰明,手足無所措置,結果不被敵人砲彈打死,亦必被敵人俘去,做一個階下之囚。生為何因?死有何義?自己還莫名其妙,這種無意義、無目的、無價值的人生,和禽獸草木,又有甚麼分別呢?如果

--------------------------------------------------P.495--------------------------------------------------

我們軍人都像這樣的生來死去,試問對於國家民族,還有什麼好處?其結果,國家民族的生命,恐非斷送在我們的手中不可。所以我們自己要利用這幾十年短促的人生過程,來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建立自己永久的生命,挽救國族的危亡,完成革命的使命。而在一切努力之前,先要確立我們革命的人生觀,發揚我們軍人的革命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方可以發生革命的勇氣,來為國家民族奮鬥犧牲;國家民族,乃得有復興的希望。
    關於如何確立我們革命的人生觀,與如何發揚我們軍人的革命精神,總理在軍人精神教育的演詞中,已經指示得很透徹。他說:革命軍人之人生的目的,在救國救民,軍人的精神,為「智仁勇」三者,而革命軍人精神所由發揚與革命人生觀之所由實現,即在信仰並實現三民主義。現在我根據總理的遺教,來向各位解釋明白。
    第一、軍人之智:總理說:「智之云者,有聰明有見識之謂,是即為智之定義。凡遇一事,以我之聰明,我之見識,能明白了解,即時有應付方法。而根本上又須合乎道義,非以爾詐我虞為智也。」現在一般稍有聰明有才幹的人,往往見利忘義,所謂「利令智昏」。這種智,不是我們所要求之智。我們所謂智,必依據道義,古人云:「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任何場合之下,做任何高官,苟與道義不合,我們寧死不為,不好有一毫苟且。所以智的根本,必植基在道義。如若不然,有聰明,有才幹,徒為濟奸作惡、危害國家社會之具。至於智的範圍,又如何呢?總理說:「智之範圍甚廣,宇宙之範圍,皆為智之範圍。故能知過去未來者,亦謂之智。吾人之在世界,其知識要隨事物之增

--------------------------------------------------P.496--------------------------------------------------

加,而同時進步。否則,漸即於老朽頹唐,靈明日錮。是以智之反面,則為蠢為愚。」智之一字,與我前次所講「格物致知」的知之意義,是一樣的。致知本是人的一種天性,父母生我出來,便有這種天賦的本能。古人說:「萬物皆備於我。」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其間萬事萬物,都可為我們人類聰明所利用。我們要征服自然,馭用萬物,因此天地間一切事物,都要在我們研究之列,即宇宙之範圍,皆為智的範圍。只要我們多一分研究與體察,便可多得一分知識。古人所謂「人之學者,猶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這就是說,宇宙間所包含的道理,沒有窮盡,即無往不是可以增長我們知識的材料。反過來講,我們對於宇宙萬物,又要根據我們已有的聰明才力來利用他們,來完成我們人類完備的生活,增進我們人類社會的文明。如果利用得當,便是智者,利用不得其當,便為非智者。例如現在中國一般赤匪,東燒西殺,不但不能善為利用宇宙萬物,來增進人類生活的幸福,建設人類社會的文明,而且反其道而行,破壞宇宙間的萬物,摧殘社會的生機,毀滅固有的一切文明,非特不智,實為至愚!但是所謂宇宙,本是包括無限大的空間與無窮的時間而言。古人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就是整個的空間,「宙」就是整個的時間。所以我們不但以知道利用天地間之萬物為智,而且還要以知道過去未來為智;「過去」是我們智的淵源,知道過去,我們的智才有根柢,智的本身,便更可以充實。「未來」是我們智的開展,知道未來,我們的智才有新的進步,智的本身便更可以發揮效用。古人所謂「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又謂「智者之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可見僅僅只知「現在」還不為智,且必知道過去與未來,才可稱為智者。現

--------------------------------------------------P.497--------------------------------------------------

在一般國民乃至一般軍官,不但不知道「過去」,更不知道「未來」,就是對於「現在」,也莫名其妙,不能認識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昏瞶糊塗,醉生夢死。至於外國人為什麼要來壓迫中國,侵略中國,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抵禦外侮?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八十年來外國人來佔據了中國一大半的土地,他還是不知道所以,總以為他自己還可以保全的。對於「現在」既然不了解,對於「過去」與「未來」更談不到了。像這樣的麻木不仁,連現在所處的時代環境都不知道的人,那裏配做救國救民的現代軍人呢?而且時代是無時無刻不在進展之中,世界人類的文明,亦無時無刻不同時相隨演進,如果我們的知識不隨時代事物之增加而同時進步,稍縱即逝,便要落伍,一轉瞬間,就成為腐敗老朽,要被人家來壓迫了。知的範圍既如此,智究又何從而生呢?總理說:「智何自生?有其來源,約言之,厥有三種:一由於天生者,二由於力學者,三由於經驗者。中國古時學者,亦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之說,與此略同」。智之由於天生者,例如孝父母,知廉恥,耳能聽,目能見,饑則食,渴則飲,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待學習,乃生而知之。不過天賦究有厚薄,因而聰明的程度,便各有不同。其次由於力學者,因為一個人天生的知能有限,應付環境,究屬不夠,必須採納眾長,補我所短,融合多數人的聰明為聰明,接受多數人的知識為知識,以擴充智的範圍。所以愈是力學的人,其知識亦愈廣,其所成就,必較僅恃天生之智者為高,此即所謂「勤能補拙」之故。反之,天生聰明很高,如不力學,亦難有所成就。所謂「劍雖利,不礪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又謂「人材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全」,就是這個道理。再其次由於經驗者,這種智完全是自己從實際的經歷中體察而得。諺云:

--------------------------------------------------P.498--------------------------------------------------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又云:「吃一塹,長一智」。所以一個人所受的艱難磨折,所有的經驗閱歷愈多,其知識亦愈增進。受挫忍辱的時候,就是增長德業智慧的機會,而從這種機會所得來的智,較之天生與力學所得來的,更為切實可貴。總之,一個人的知識,必綜此三者而來,亦必由此三者之相互增益,然後可以成為卓越的知識。
    以上所謂的智,不過是普通一般人的智。至於軍人,因其所處的地位與所負的使命,是很特殊而且重要,所以軍人的智,也有特別的重要條件。總理說:「諸君皆為軍人,須知軍人之智,為軍人精神之一種。尤須知軍人之智,在乎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第一、何謂別是非?總理說:「軍人者,為社會分功,有保衛國家及人民之責任也。但如何而始能盡此衛國衛民之職務乎?其最先最要者為別是非。是非於何別之,軍人所以衛民,利於民則為是,不利於民則為非;軍人所以衛國,利於國則為是,不利於國則為非。是非不明,則已無軍人之精神,何能衛民?何能衛國?」國家人民,每年以其血汗所得,籌集鉅大的軍費,養了我們軍人,所希望於我們軍人的是保國衛民,替國家與人民來謀福利。我們軍人便應當要明白自己的責任,認清自己的途徑。當此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惟有統一意志團結精神努力於安內攘外,乃為中國軍人自救救國唯一的光明大道。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軍人者更須毅然以復興國家引為己任,雖赴湯蹈火,亦義不容辭,此乃為是。如果有一點自私自利、升官發財、破壞統一的思想與行動,便要使國家不能挽救,民族不能復興,四萬萬人民同歸於盡,如此禍國殃民,試問國家與人民,又何貴乎有我們軍人?現在還有一部分軍人之所以悍然為非、不講節

--------------------------------------------------P.499--------------------------------------------------

義者,即利令智昏,是非不明之故。曾文正所謂「是非不明,節義不講,此天下所以亂也。」軍人如果不明是非,不講節義,便是造亂作惡亡國滅種的罪人,別是非之重要有如此者。第二、何謂明利害?總理說:「利害之與是非,本相因而至,利民者民亦有利於我,……害人者適以自害。……但利害務其遠者大者,勿貪其近者小者。何謂遠者大者?軍人以衛國衛民為己責,其利亦即在此。」所謂利害,有大利大害,有小利小害,有遠利遠害,有近利近害之分。大者乃指整個四萬萬人之民族國家而言,小者乃指個人或一家或一局部地方而言,遠者近者乃指所經時間的久暫及現在與將來而言。我們如果只顧個人或局部的小利近利,則必貽整個國家民族以大害遠害,結果使小我與大我同受其害,此種人即為不忠不智,乃成為國家民族的罪人。如能犧牲個人或局部的小利近利,以增進整個國家民族的大利遠利,則因大我之成功,小我亦必獲真正之福利,這種人即為大忠大智,亦即是國家民族的功臣。可是過去的中國軍人中,真正聰明的實在不多,就是到了現在,也還有人割據自私,目無中央,以個人的利害為前提,不惜破壞國家的統一,不顧民族的危亡,這種利慾薰心、只知有個人不知有國家民族的人,不但是自取滅亡,而且要做歷史上萬古的罪人!所以軍人一定要明白大義之所在,不要以個人小的利害為中心,而要以整個國家民族大的利害為中心;真正聰明的軍人,必犧牲小我以貢獻於大我。第三、何謂識時勢?總理說:「何謂時,即時機成熟與否之問題,成熟則可為,且為之也易;不成熟,則不可為,且為之也難。……何謂勢,即勢力之順逆,與難易之比較是也。……故曰乘時於勢,無不成功。」孟子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也就是說,我們人要想成功立業,一定要識時勢的意

--------------------------------------------------P.500--------------------------------------------------

思。過去的軍人,如袁世凱,他總也算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他的聰明,違背了道義,他一達到了相當的力量,便要實現他的野心來做皇帝,畢竟皇帝沒有做成,自己反而因此憂愧而死。這固然是由於他不知利害,尤其是由於不識時勢之故。他沒有檢察當時的潮流,全國國民,都已偏向共和,厭惡專制,大勢已去,他卻還要例行逆施,結果當然是自取滅亡,作了時代的犧牲者。袁世凱雖已過去了二十年,但是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軍人不明白國家現在所處的時代環境,不知道全國人民都厭亂思治,痛心割裂,祈求統一。現在的時勢,已經到了非統一禦侮復興民族不足以自存的階段,可是他們卻只顧自己目前的近利小利,一聽人家說形勢便利,宜於割據,便割據起來,聽人家說宜於獨立便獨立起來,再不管國家民族如何危險,也不管輿論如何非難,與人民如何痛恨了。還有許多軍人嫖賭逍遙,昏天黑地,到現在國家民族這樣艱危,他還不能覺悟奮發;這類軍人,對於本國的時勢尚且不清,對於國際的時勢當然更非所了解。軍人是國家幹城,尚如此無知,如此不識時勢,這是何等可怕,何等痛心的一件事呢?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傑。」又云:「得時者昌,失時者亡。」我們國家民族殘破衰弱的生命,在這種國際風雲險惡,大禍迫於眉睫的時候,真是一隻風雨漏舟,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軍人負有保國衛民的大責任,如果還不及時覺悟,順應時勢,共同一致,集中力量來同舟共濟,試問將來國破家亡,何能自免?恐怕到了亡國之日,大家相抱痛哭,已是枉然!時至今日,已不能再有一刻糊塗,大家要做一個識時勢的俊傑,並且要以此勸勉我們的上官,教導我們的部下!第四、何謂知彼己? 總理說「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彼即敵人也。……只須同負革命責任,發揚革命精神,以此制敵,何敵不

--------------------------------------------------P.501--------------------------------------------------

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現在有許多軍人,不僅不知道敵方情形與力量如何,連自己的情形與力量都不明白,所以一到兩軍交戰的時候,自己毫無把握,不是逞一時血氣之勇,驕敵輕戰,便是畏首畏尾,不敢前進;結果每每因此失敗,這都是由於不明彼我的緣故。我們軍人,乃國家之所託命,責任何等重大,處在現在民族鬥爭劇烈之中,所謂「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隨時隨地應當如何自立自強?如何努力充實自己的力量,研究圖存救亡的策略?兵經有云:「微乎微乎,惟兵之知,以意測,以識悟,不如四知之兼得其實也。一曰通,二曰諜,三曰偵,四曰鄉。通知敵之計謀,諜知敵之虛實,偵知敵之動靜出沒,鄉知山川蓊翳,里道迂迴,地勢險易。知計謀,則知所破;知虛實,則知所擊;知動靜出沒,則知所乘;知山川里道,則知所行。」這就是講知彼的重要和知彼的方法,不過現代的戰爭已不是一種單純的軍事上的戰爭,而是整個國力的比較。國力的構成,除軍事外,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種要素,所以我們不但要知道敵我軍事一方面的情形,而且更要知道敵我整個國家一切的情形,這才算「知彼知己」。能知彼知己,自己才能有充分把握,可收百戰百勝之功。總之,軍人之智,以上面所講四種為最重要,即所謂「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而四者之出發點,則為道義,合乎道義,乃得謂之大智,違乎道義,雖智亦愚。
    第二、軍人之仁:總理說:「仁與智不同,於何見之?所貴乎智者,在能明利害,故明哲保身謂之智,仁則不問利害如何,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求仁得仁,斯無怨矣。仁與智之差別若此,定義即由之而生。中國古來學者,言仁者不一而足。據余所見,仁之定義,誠如唐韓愈所云『博愛之謂

--------------------------------------------------P.502--------------------------------------------------


仁』,敢云適當。博愛者,為公愛而非私愛。即為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與愛妻子愛財寶者有別。以其所愛在大,非婦人之仁可比,故謂之博愛。能博愛即謂之仁。」愛的範圍,本有廣義與狹義之別,愛世界,愛人民,愛國家,乃為廣義的;愛個人與家庭,乃為狹義之愛,因此, 總理又將博愛分為救世、救人、救國三種之仁。他說:「何為救世?即宗教家之仁。如耶穌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何為救人?即慈善家之仁,此以樂善好施博施濟眾為事,……謂捨財以救人。何為救國?即志士愛國之仁,與宗教家慈善家,同其心術,而異其目的,專為國家出死力,犧牲性命,在所不計。故愛國心重者,其國必強,反是必弱。試以日本為例,其初甚弱小,自戰勝俄國後,乃一躍而與列強並峙。其故安在?即在於日本人之愛國心。愛國心於何見之?當旅順之役,日本欲封鎖海口。阻遏俄兵出路,須炸沉多少船艦。然此為九死一生之事,故日本之司令官,不欲以命令行之,而欲徵求諸將士之志願,有敢死之士數百人即可。而其結果報名者,竟達數千,乃用拈籌之法,以定取捨。傳聞當時有籌數雷同之甲乙二人,互爭前往,其不得往者竟蹈海而死,以表決心。由是軍心大為感動,日終勝俄。此所謂捨生以救國,志士之仁也。」又謂「軍人之仁,果何如耶?其目的在於救國。」故軍人所愛者,廣而大。惟其所愛者廣而大,則對於小愛的犧牲亦所不惜。故古來一般仁人志士,毀家紓難,大義滅親而不反顧,一以達到其大愛為目的,所謂「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就是博愛精神的充分表現。曾文正公引西銘曰:「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我們任何一個人,追

--------------------------------------------------P.503--------------------------------------------------

源溯流,都是同一祖宗所生。——即黃帝之子孫,所以我們的國家與民族,不過是家族的放大,因為國族的人,都是父子兄弟一般,應當有互相愛護的義務。如果有不利於國家社會者,我們都應當起來消滅他。我們既然做了國家的軍人,當然要格外的仁民愛物,保衛國家。還有,一個獨立國家,必具土地、人民、主權三種要素;如只有土地而無人民,則土地無用;如只有人民而無土地,則人民無所寄託;如只有土地與人民,而無統治權力所由發出的中央政府,亦不能成為一個國家。所以土地、人民、主權是構成國家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因此軍人愛國的具體目的,即在於愛領土、愛人民和愛政府。如果國家的領土,被人家侵略割佔而不能收復,對於人民不能愛護周至,甚至任意壓迫,無所忌憚,或是對於中央政府不能竭誠擁護,甚至公然脫離中央破壞統一,這都是自私自利、賣國殃民的敗類,不但不配做軍人,而且簡直是國家的蟊賊,千古的罪人!現在本委員長,受了中央政府的命令,既任了全國最高統帥,全國的軍人,只要是有愛國救國之仁的,當然要服從我最高統帥的命令。如果我所設施作為的,合乎道義,都是為國家為民族的,你們當然要絕對服從我的命令,為國家為民族來奮鬥犧牲。這並不是擁護我個人,而是擁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亦不是服從我個人,而是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反之,如果我之設施作為,違背道義,有一點自私自利,如同過去的軍閥,不以國家和民族為念,或如袁世凱以帝制自私,那末,你們不但不應該擁護我,並且應該起來反對打倒我。所以軍人之仁,固然應該擁護政府,而擁護政府的具體宗旨,就是要擁護中央政府的威權,服從他上官的命令。但是服從他上官,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要以中央的命令為基點。這就是說,我們所服從的上官,一定要是忠於國家、本於法令、合乎

--------------------------------------------------P.504--------------------------------------------------

道義。因為我們是國家的軍人,只知忠於國家,為整個國家全體人民而犧牲,絕對不能做軍閥的工具,供那個私人的利用來破壞國家,為害人民。但是上官之為公或是為私,為國家人民,還是為他個人,我們怎樣來辨別呢?這就有賴於軍人之智。所謂軍人要別是非,明利害,就是這個道理。
    總理又說:「軍人不思救國救民則已,不負此救國救民之責任則已,負此責任,則非徒託空言,須有一定之主義,始可以成仁,始可以成功。觀前此革命先烈,前仆後起,視死如歸,則為主義而犧牲者。」三民主義,是我們軍人救國救民、利國福民的最高原則,亦即是博愛大仁的精神之所由產生與發揚光大。我們要爭取國家民族的自由平等,唯一的道路,在努力於三民主義的實現。我們軍人的目的,既在救國救民,復興民族,便要在政府與統帥領導之下來為三民主義而犧牲,達到我們的大仁。總之,軍人之仁,乃是愛整個國家民族全體人民之大仁。我們要以道義之智為礎,辨別是非,判明利害,在三民主義之下,確定達於大仁的道路,完成自己所負的使命。
    第三、軍人之勇: 總理說:「軍人之精神,為智仁勇三者。既有智與仁矣,無勇以濟之,仍未完備。茲述軍人之勇,須先知勇之定義如何。古來之言勇者,不一其說。一往無前謂之勇,臨事不避謂之勇。余以為最流通之用語。『不怕』二字,實即勇之定義最簡括而最確切者。孔子有言:『勇者不懼。』可見不懼,即為勇之特徵。孟施舍古之勇士、其言曰:『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由是以觀,不怕即勇之定義,決無可疑。但軍人之勇,須為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之勇。否則逞一時之意氣,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誤用其勇,害乃滋甚。」我們由此知道勇的意義,簡切的說,就是不怕。遇任

--------------------------------------------------P.505--------------------------------------------------

何危險困難、不畏葸,不規避,以全力赴之,以實心應之,必可打破危險,克服困難,達到自己的任務。所以孟施舍自己說,他取勝的要訣,便只有「不怕」兩字。不過軍人之勇,必須有一定的道義、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方法,所謂「有勇知方」。否則,誤用其勇,不但個人無好結果,國家社會都要蒙其大害。古人所謂「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這裏所謂君子小人,是指有地位者與無地位者而言。可見無論君子之勇,小人之勇,必要合乎道義,否則權位高者可以流為亂,而普通平民可以陷於盜。所以我們軍人之勇,必須為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之勇,如此之勇,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才有效果。因為智與仁之有無與大小的不同,勇亦有性質不同的幾種。 總理說:「勇之種類不一,有獉狉之勇,所謂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者是也;有血氣之勇,所謂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者是也;有無知之勇,所謂奮螳臂以當車輪者是也。凡此數者,皆為小勇,而非大勇。而軍人之勇,是在夫成仁取義,為世界上之大勇。古人有言:『遇小敵怯,遇大敵勇』即恐輕用其勇,誤用其勇,徒成為游勇之勇。」所謂大勇乃繫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的勇,即發於孟子所謂集義而生之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者。所謂小勇,乃繫無主義、無目的、無知識之勇。大勇之勇,乃為為國家、為人民、而奮鬥犧牲之勇,成則利國福民,不成則成仁取義,其為光榮,乃為無上之光榮,其為價值,乃為無上之價值。小勇之勇,乃為個人或一部分人的利害所激發出來的勇,這種勇實際上不能算勇。所謂「違勇陵弱非勇」,「感慨而自殺非能勇也」,「人情所不能忍,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我們身為國家軍人,以救國救民為職志,以大仁為依歸,斷非小勇足以濟其事,必賴大勇

--------------------------------------------------P.506--------------------------------------------------


方足以達到目的。我們既然有了三民主義,便有中心的信仰,在中心信仰之下,必能共同一致鼓舞最大的智仁之勇。
    軍人之勇,如何才能發生出來呢? 總理說:「軍人之勇,一長技能,二明生死。」所謂技能,總理又分為五種:第一、「命中」:何謂能命中?軍隊之有無戰鬥力,完全以能殺敵與否為斷,故命中為第一要件。但以命中論,即外國軍隊亦未必擅長。此次歐戰發生,每日中所用子彈,實不知為幾萬萬也。其在激烈戰鬥時,每日所用有至數十萬萬者,然以其效力計之,則非萬彈以上,不能中一人也。如果我們瞄準準確,射擊很能命中,那麼我們就可以百發百中,彈無虛發,自然就有作戰的把握;有了把握,自然就有勇氣,不為敵人所威脅了。尤其是因為外國的科學進步,工業發達,兵器子彈充足,他們可以隨便消費;而我們則不然,科學落後,經濟衰敗,兵器子彈,非常缺乏,我們軍人格外不要浪費一顆子彈,務使每一彈發出去,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對於技能的熟練,就特別要緊。我們雖然科學不如人,器械沒有人的精良,但是如果我們技能練得很好,我們的步槍,就可以打敗敵人的砲兵,我們的刀棍,就可以打敗敵人的步兵。我曾經有兩句話,傳授一般學生和部下,就是說「精良的兵器,不如嫻熟的技能」。這句話怎樣講呢?因為大砲飛機的破壞力,固然很厲害,但是如果射不準確,或是投彈不得法,還是沒有效果,任他整千整萬的射擊或爆炸,都不能打死我們,雖有大砲飛機也等於沒有。反過來說,若是我們的槍,瞄準射擊練得很精確,反而可以特別發揚火力,打死敵人,就是大刀長棒,如果操得很靈活,自然也比不能命中的槍,還有用得多。所以我們有五顆子彈,便可以打死五個敵人,

--------------------------------------------------P.507--------------------------------------------------

有一萬顆便可以打死一萬個敵人,敵人儘管來,我們儘管打,敵人的數目,總多不過我們的子彈的數目!所以只要我們有嫻熟的技能,並不定要最新最良的武器。只要有步槍刀棒,也自然勇氣百倍,那裏會害怕呢?因此精練射擊,熟習武藝,是軍人養勇的第一要件。第二、「隱伏」:「何謂隱伏?即避彈方法。但此種避彈,非如義和團之用符咒,乃繫利用地形,為人身之屏蔽。余在安南時,常以此詢諸一般游勇,彼云:『人立地上靶子頗大,敵人一望即知,故須藉地形以為埋伏之所,或藏在石頭後,僅露其首,使靶子縮小,敵人無標的可尋,我則從容窺探其舉動。即在子彈如雨之際,尤宜深自閉藏,無庸驚竄,因此時前後左右,必無敵人蹤跡也。』游勇之所述者如此,彼蓋得諸經驗,而與操典中所謂利用地形或地物者,卻相暗合,故隱伏亦為技能之一。」隱伏之法,即現在我們軍隊中所教利用地形地物的方法。這是減小自己犧牲,發揚自己火力的最重要的一種技能。第三、「耐勞」:「何謂能耐勞?此與隱伏相關聯者。我亦常聞諸游勇。彼謂:『隱伏秘訣,只是不動二字,至少須能耐十二小時之勞,直至夜深始可潛行,因子彈之速力異常快捷,人雖有追風之絕足,必不能過於子彈,如一行動,易為所中,不如耐心隱伏,較為安全也。』」此尚有實例可證,前此黃克強在欽廉起事時,有一次僅剩四人,逃在山中,敵之圍攻者,約六百人;然彼實不知僅有四人也,來攻時皆用三十人為前鋒,而此四人者,如何抵禦?據其事後所述,「敵人未來時,則隱伏不動,俟彼來襲,近在五十步左右,始行開槍,每開一排,必死敵二三人,連開三四排,敵人之死者十餘人,卒以脫險。此一役也,即全在有命中隱伏與耐勞之技能,否則以四人敵六百人,寧有幸耶?」我們軍人的本事,完全在於克復困難。如果沒有克復困難的本

--------------------------------------------------P.508--------------------------------------------------

事,便沒有戰鬥力。我常常和一般官兵講:我們和敵人打戰,就是打時間。誰能迅赴事機,先發制人,誰能忍苦耐勞,支持到最後五分鐘,就是誰勝。還有,我們軍人要能勝過敵人,就先要鬥爭過自然界;換句話說,就是要「征服自然」;再具體的說,就是要克服「日光、空氣、水」。這句話怎樣講呢?因為這三件東西,雖是個個人生活上一刻不可少,但是又為一般人所怕。譬如太陽晒得利害,就要躲避;氣候熱了,就要找陰涼地方去歇息;氣候冷了,就要穿起很多的衣服,躲在屋子裏烤火;下雨下雪,就怕濕怕冷,什麼事都不敢出外去做。這種軍人,對於這些寒暑雨雪的苦,都不能忍受,怎樣還可以去上火線和敵人拼命呢?我們和敵人打仗,並不是選定天高氣清,風和日暖的時候才打的,而是在任何情況季候之下,都是打仗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愈是氣候惡劣的時候,愈是我們應當利用氣候的良好時機。我們在行軍作戰時,或是跋涉冰天雪地之間,或是馳驅酷暑惡瘴之地,或是趁雨雪露營,或晝夜趲程行軍,寒不得衣,飢不得食,渴不得水,在這種勞苦情形之中,格外可以顯示出軍人的戰鬥力。如果軍人平時不磨練這種耐勞吃苦的本事,根本就不能上戰場;即或上了戰場,也不過替敵人運送槍械,自己免不了做一個俘虜。曾文正公說的好:「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吾輩當共習勤勞,始之以惕厲,繼之以痛懲。」我們軍人,要平時竭盡方法,以養成堅苦卓絕的精神,鍛鍊銅筋鐵骨的體魄,臨事之際,才能克服困難,達到我們的任務,因此耐勞忍苦,也是我們軍人一種最重要的技能。第四、「走路」:「何謂能走路?現時中國尚未有完全鐵路;行軍之際,專恃走路;練習之法,只須日行二十里,十日之後,每

--------------------------------------------------P.509--------------------------------------------------

日遞加五里,如此則不覺勞頓,而腳力自健。」我們中國在目前除少數鐵道河道可供運輸外,差不多行軍都要靠兩隻腳走路。尤其是山高嶺險道路崎嶇的地方,非格外練成爬山走路的本領不可。如果沒有這種本領,而要和敵人打仗,便不啻坐以待斃,非全軍覆滅不可。現在赤匪在贛南之所以敢於負隅,也就是他們長於爬山越嶺,行動飄忽的緣故。但是自我去年對於一般剿匪部隊,加以爬山跑步和強行軍的訓練之後,我們也有了敵人這種技能,一樣的會爬山越嶺,一樣的行動迅速,神妙莫測,所以我們到現在能夠撲滅土匪。再則在歷史上所講的,如馬援之征交趾,鄧艾之縋兵陰平道,拿破崙之越過阿爾卑斯山,他們之所以成功,也就是得力於走路的本領。可見我們軍人,一定要能夠走人家所不能走的路,無論是很高的山,很峻峭的險道,很深很廣的河港,我們都要能夠跋涉,並且還要迅速,不但在白晝時要能夠如此,就是在夜間亦復要能如此。如此方能不為地形所限,道路所拘,才可以打敗敵人,建立殊功。第五、「吃麤」:「何謂能吃麤?遊勇所恃之糧食,即此炒米一種,每人攜帶十觔,可支六七日,不至苦饑,遇有作戰時,且無須費造飯時間。……倘能如游勇之吃麤,則於行軍極為簡便,既免飛芻挽粟之苦,而給養亦不患煩難也。」這種吃麤的本領,也是耐苦的一種,對於軍事有很大的便益,我們當行軍作戰的時候,不好有一分一秒時間放過,在戰事急迫之際,根本也不容許有從容吃飯的機會。必須於平時能養成吃麤的習慣,於戰時只要攜帶乾糧,就不饑餓,所以吃麤也是我們軍人應有的一種技能。

    其次,軍人之勇,又在明生死。 總理說:「軍人之勇,於技能以外,更有明生死之必要,不明生死,則不能發揚勇氣。所謂勇,即不怕二字。然暴虎馮河,人之所能;獨至於死,則未有不怕者。以願

--------------------------------------------------P.510--------------------------------------------------


生惡死,人之常情也。研究此問題,為哲學上問題。人生不過百年,百年之後,尚能生存否耶?無論如何,莫不有一死。死既終不可避,則當乘此時機,建設革命事業。若僅貪圖俄頃之富貴,苟且偷活,於世何裨!故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者。死得其所則重,不得其所則輕。吾人生今日之世界,為革命世界,可謂生得其時,予我以建功立名之良好機會。夫湯武革命,孔子且艷稱之,彼不過帝王革命,英雄革命,而我則為人民革命,平等革命,乃前不及見後不再來之神聖事業。先我而生者,既不及見,後我而生者,亦必深自恨晚,且不知若何羨慕!故今日之我,其生也,為革命而生,其死也,為革命而死。我死得其所,未有善於此時者!諸君試觀黃花岡烈士,從容就義,殺身以成其仁,當日雖為革命而犧牲,至今浩氣常存,極歷史上之光榮,名且不朽。然猶曰為革命失敗而死也;若此次革命乃必成之功業,又何憚而不為?又何死之可怕?今日集此一堂者,大半皆在二十歲以上,至多更有八十年之壽命,終不免一死。死於牖下,與死於疆場,孰為榮譽?是在明生死之辨,如孟子所謂『所欲有甚於生者,舍生而取義也』。故為革命而死者,為成仁,為取義;非若庸庸碌碌之輩,終日醉生夢死,無所表見,又非若匹夫匹婦之為諒,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諸君既為軍人,不宜畏死,畏死則勿為軍人。須知軍人之為國效死,死重於泰山,我死則國生。生死之間,在乎自擇。明生死,則能鼓其勇氣,以從事於革命事業,為革命軍人,革命成功,可立而待,將來之幸福,且無窮極,以吾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諸君幸共勉之!」總理這段話,就是提示我們打破生死關頭的大道理,也就是指示我們所應有的一種革命的人生觀。我們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過數十寒暑,真所謂「人

--------------------------------------------------P.511--------------------------------------------------

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最多百年終不免於一死,若果生而碌碌,死不得其所,便與草木同腐,湮沒無聞,試問這種人生有什麼益處?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有何裨補?豈不是天地父母枉生了我們嗎?何況我們國家民族所受的恥辱,所遇的危險,已無以復加。我們「生而辱,不如死而榮」,與其偷生受辱,何如為復興民族而死於疆場?而且我們軍人本來負有特殊重大的革命救國的責任。為國捐軀,乃義之所在。能成功,則復興民族,造出莊嚴華麗的新國家;不成功,則同拚一死,以殉光輝的革命主義,成為殺身成仁的志士,留下千古不磨的美名!而踏著我們血路繼之而起者,還有我們的一般部下和子孫,如此前仆後繼,革命必有成功之一日,如此而死,死才重於泰山。如果苟且偷生,老死牖下,或為盜匪為叛逆而死,死必輕於鴻毛,甚至成為千古的罪人,為天下後世所唾罵!故軍人必明生死之辨,然後能發揮軍人之大勇,有此大勇,然後有最大的決心,蹈仁赴義,捨命不渝,完成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只要在我們總理系統之下,擁護中央,為革命主義而犧牲,其英名與精神必可附於總理系統之下,在正人正氣之列,彪炳千古,萬世不朽。如此,軍人一生一死,乃有極大之價值,上可以對得起父母和國家,下可以無愧於部下和後世子孫。
總而言之,我們軍人的精神,不外智仁勇三者,智仁勇的意義及其達成之道,我們今天已經從我們總理遺教軍人精神教育中領略得很透徹了。我們要救國救民,一定要有大仁大勇的革命精神,發揚這種精神,然後可以確立革命的人生觀,不為偷生怕死的庸人,和禍國殃民的罪人,一定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和為主義而犧牲,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發揚我們生命的光輝,復興我們的國家與民族。

--------------------------------------------------P.512--------------------------------------------------

    還有一點,我要附帶說明的,就是軍人精神教育這一部書,是民國十一年一月,總理在桂林講的。當時因為時代環境不同,所以訓詞中有許多地方,是罵北京政府和一般北洋軍閥的,我們現在讀這篇文字,對於這一點,要認清楚,不必如此忌諱或自慊。大家要記得, 總理一切的言論,始終是站在國民革命的立場,本著救國救民的三民主義的道理來講的,一字一句都是我們革命黨員革命軍人所應過細研讀,透徹了解。尤其是軍人精神教育一書,實為我革命軍人之經典,希望各位更加要細心研究,並且要以身作則拿來教導一般部下。

--------------------------------------------------P.51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