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精神教育釋要

仁』,敢云適當。博愛者,為公愛而非私愛。即為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與愛妻子愛財寶者有別。以其所愛在大,非婦人之仁可比,故謂之博愛。能博愛即謂之仁。」愛的範圍,本有廣義與狹義之別,愛世界,愛人民,愛國家,乃為廣義的;愛個人與家庭,乃為狹義之愛,因此, 總理又將博愛分為救世、救人、救國三種之仁。他說:「何為救世?即宗教家之仁。如耶穌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何為救人?即慈善家之仁,此以樂善好施博施濟眾為事,……謂捨財以救人。何為救國?即志士愛國之仁,與宗教家慈善家,同其心術,而異其目的,專為國家出死力,犧牲性命,在所不計。故愛國心重者,其國必強,反是必弱。試以日本為例,其初甚弱小,自戰勝俄國後,乃一躍而與列強並峙。其故安在?即在於日本人之愛國心。愛國心於何見之?當旅順之役,日本欲封鎖海口。阻遏俄兵出路,須炸沉多少船艦。然此為九死一生之事,故日本之司令官,不欲以命令行之,而欲徵求諸將士之志願,有敢死之士數百人即可。而其結果報名者,竟達數千,乃用拈籌之法,以定取捨。傳聞當時有籌數雷同之甲乙二人,互爭前往,其不得往者竟蹈海而死,以表決心。由是軍心大為感動,日終勝俄。此所謂捨生以救國,志士之仁也。」又謂「軍人之仁,果何如耶?其目的在於救國。」故軍人所愛者,廣而大。惟其所愛者廣而大,則對於小愛的犧牲亦所不惜。故古來一般仁人志士,毀家紓難,大義滅親而不反顧,一以達到其大愛為目的,所謂「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就是博愛精神的充分表現。曾文正公引西銘曰:「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我們任何一個人,追

--------------------------------------------------P.503--------------------------------------------------

源溯流,都是同一祖宗所生。——即黃帝之子孫,所以我們的國家與民族,不過是家族的放大,因為國族的人,都是父子兄弟一般,應當有互相愛護的義務。如果有不利於國家社會者,我們都應當起來消滅他。我們既然做了國家的軍人,當然要格外的仁民愛物,保衛國家。還有,一個獨立國家,必具土地、人民、主權三種要素;如只有土地而無人民,則土地無用;如只有人民而無土地,則人民無所寄託;如只有土地與人民,而無統治權力所由發出的中央政府,亦不能成為一個國家。所以土地、人民、主權是構成國家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因此軍人愛國的具體目的,即在於愛領土、愛人民和愛政府。如果國家的領土,被人家侵略割佔而不能收復,對於人民不能愛護周至,甚至任意壓迫,無所忌憚,或是對於中央政府不能竭誠擁護,甚至公然脫離中央破壞統一,這都是自私自利、賣國殃民的敗類,不但不配做軍人,而且簡直是國家的蟊賊,千古的罪人!現在本委員長,受了中央政府的命令,既任了全國最高統帥,全國的軍人,只要是有愛國救國之仁的,當然要服從我最高統帥的命令。如果我所設施作為的,合乎道義,都是為國家為民族的,你們當然要絕對服從我的命令,為國家為民族來奮鬥犧牲。這並不是擁護我個人,而是擁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亦不是服從我個人,而是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反之,如果我之設施作為,違背道義,有一點自私自利,如同過去的軍閥,不以國家和民族為念,或如袁世凱以帝制自私,那末,你們不但不應該擁護我,並且應該起來反對打倒我。所以軍人之仁,固然應該擁護政府,而擁護政府的具體宗旨,就是要擁護中央政府的威權,服從他上官的命令。但是服從他上官,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要以中央的命令為基點。這就是說,我們所服從的上官,一定要是忠於國家、本於法令、合乎

--------------------------------------------------P.504--------------------------------------------------

道義。因為我們是國家的軍人,只知忠於國家,為整個國家全體人民而犧牲,絕對不能做軍閥的工具,供那個私人的利用來破壞國家,為害人民。但是上官之為公或是為私,為國家人民,還是為他個人,我們怎樣來辨別呢?這就有賴於軍人之智。所謂軍人要別是非,明利害,就是這個道理。
    總理又說:「軍人不思救國救民則已,不負此救國救民之責任則已,負此責任,則非徒託空言,須有一定之主義,始可以成仁,始可以成功。觀前此革命先烈,前仆後起,視死如歸,則為主義而犧牲者。」三民主義,是我們軍人救國救民、利國福民的最高原則,亦即是博愛大仁的精神之所由產生與發揚光大。我們要爭取國家民族的自由平等,唯一的道路,在努力於三民主義的實現。我們軍人的目的,既在救國救民,復興民族,便要在政府與統帥領導之下來為三民主義而犧牲,達到我們的大仁。總之,軍人之仁,乃是愛整個國家民族全體人民之大仁。我們要以道義之智為礎,辨別是非,判明利害,在三民主義之下,確定達於大仁的道路,完成自己所負的使命。
    第三、軍人之勇: 總理說:「軍人之精神,為智仁勇三者。既有智與仁矣,無勇以濟之,仍未完備。茲述軍人之勇,須先知勇之定義如何。古來之言勇者,不一其說。一往無前謂之勇,臨事不避謂之勇。余以為最流通之用語。『不怕』二字,實即勇之定義最簡括而最確切者。孔子有言:『勇者不懼。』可見不懼,即為勇之特徵。孟施舍古之勇士、其言曰:『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由是以觀,不怕即勇之定義,決無可疑。但軍人之勇,須為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之勇。否則逞一時之意氣,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誤用其勇,害乃滋甚。」我們由此知道勇的意義,簡切的說,就是不怕。遇任

--------------------------------------------------P.505--------------------------------------------------

何危險困難、不畏葸,不規避,以全力赴之,以實心應之,必可打破危險,克服困難,達到自己的任務。所以孟施舍自己說,他取勝的要訣,便只有「不怕」兩字。不過軍人之勇,必須有一定的道義、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方法,所謂「有勇知方」。否則,誤用其勇,不但個人無好結果,國家社會都要蒙其大害。古人所謂「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這裏所謂君子小人,是指有地位者與無地位者而言。可見無論君子之勇,小人之勇,必要合乎道義,否則權位高者可以流為亂,而普通平民可以陷於盜。所以我們軍人之勇,必須為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之勇,如此之勇,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才有效果。因為智與仁之有無與大小的不同,勇亦有性質不同的幾種。 總理說:「勇之種類不一,有獉狉之勇,所謂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者是也;有血氣之勇,所謂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者是也;有無知之勇,所謂奮螳臂以當車輪者是也。凡此數者,皆為小勇,而非大勇。而軍人之勇,是在夫成仁取義,為世界上之大勇。古人有言:『遇小敵怯,遇大敵勇』即恐輕用其勇,誤用其勇,徒成為游勇之勇。」所謂大勇乃繫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的勇,即發於孟子所謂集義而生之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者。所謂小勇,乃繫無主義、無目的、無知識之勇。大勇之勇,乃為為國家、為人民、而奮鬥犧牲之勇,成則利國福民,不成則成仁取義,其為光榮,乃為無上之光榮,其為價值,乃為無上之價值。小勇之勇,乃為個人或一部分人的利害所激發出來的勇,這種勇實際上不能算勇。所謂「違勇陵弱非勇」,「感慨而自殺非能勇也」,「人情所不能忍,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我們身為國家軍人,以救國救民為職志,以大仁為依歸,斷非小勇足以濟其事,必賴大勇

--------------------------------------------------P.50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