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家的生命力

設起現代的國家,所以我今天特別提出現代國家的生命力和大家來略加說明:
 第一、現代所謂「武力」不是僅指軍隊與武器而言。現代之所謂武力,乃包括國家所有的國民,人人應參加戰事,致力國防;所有一切的物質,那怕一草一木,皆為戰爭與國防之所需,莫不為武力之要件。所以廣義的「武力」,不僅是教育與經濟皆包括在這武力之中,凡是學術、政治、外交、文化、軍事、思想,尤其是主義和其他一切精神與物質的力量,亦皆包括在武力之中。我們要建立現代國家,除充分利用一切物質之外,必須使個個人各盡所能,皆成為英勇的鬥士,造成強大的武力。因為現在的戰爭,由於空軍發達,已成為立體的戰爭;一旦爆發,處處需要防守,全國皆為戰場,再無所謂「前方」「後方」的區別,亦無所謂「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的區別。所以從前講國防的階段,雖然第一為軍隊,第二為憲兵,第三為警察,第四為團隊及一般民眾的武力;但是事實上必須同樣健全,同樣應戰,方能充實武力,鞏固國防。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二千多年以前,早已有人發明。管子「作內政而寄軍令」,定「軌」「里」「連」「鄉」的保甲法。即所謂「卒伍政定於里,軍旅政定於郊。內教既成,令不得遷徙,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受;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傷相恤,禍災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之見,足以相識;驩欣足以相助。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商鞅亦說:「民勇者戰勝,民不勇者戰敗;能一民於戰者,民勇;不能一民於戰,民不勇。聖王見勇之出於戰也,故舉國而責之於兵」。又說:「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管子「作內政而寄軍令」所以能造成絕大之武

---------------------------------------------------P.408---------------------------------------------------

力——「以守則固,以戰則勝」——而禦外侮,興齊國。商鞅「舉國而責之於兵」,所以能使秦國富強,卒能滅亡六國,征服四夷,建立最強大的漢族國家。這管仲、商鞅強國的辦法,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軍制,更是新國家必須師法的途徑。具體的講,就是要使全國四萬萬同胞,都能成為軍國民,即有組織有紀律有訓練,能夠為國犧牲的戰鬥員!必須如此,然後可以造成強大的武力,來恢復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地位。

 第二、講到經濟。我們要充實經濟的力量,先要曉得經濟的要素與國民經濟生活之內容。普通所謂經濟的要素有三:第一是勞力,第二是土地,第三是資本。所謂國民經濟生活之內容,不外(一)生產,(二)消費,(三)分配,(四)貿易與交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充實與增進經濟力的根本途徑就是增加生產,減少消費,合理分配,便利貿易與發展交通。要增加生產,便須使全國勞力,土地和資本儘量用之於生產,不可有一點荒廢和浪用。例如遊手好閑不去勞動或是作不生產的勞動,便是荒廢,或浪用我們的勞力,就是不生產;又如有土地而不墾植,有礦產而不開發,有水利而不運用。或是有土地而種植鴉片這一類不正當的物品,便是荒廢或浪用土地;再如有金銀而藏之地窖,或作種種不必要與不生產的用途,便是資本的荒廢與浪用。這些都是我們增加生產充實經濟力所必須戒除的事。其次,所謂減少消費,就是所謂「節儉」,節儉在修養上身體上社會上直接間接的種種好處今天不必多說,單就經濟上來講,「節儉」就是消極的生產,減少消費即所以儲積經濟的能力,增進生產事業,尤其是在我們生產落後民生凋敝的中國,減少消費更為充實經濟力量最必要而有效的途徑。有人說我們中國現在國民經

---------------------------------------------------P.409---------------------------------------------------

濟的情形是以十五世紀的方法生產,以二十世紀的方法消費。如此,試問如何不日加窮困!所以我們要救貧要充實經濟力,非極力減少消費不可。大學云:「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就是現代經濟學的原理,其意就是講一方面要增加生產,一方面要減少消費的道理。至於所謂「合理分配」,就是要以「分配社會化」為原則,使經濟發達的利益,不為少數人所獨享,不為狡黠者所巧奪,而能按照最公平的原則,普遍分潤於一切參加生產之分子,而使全體國民在高效的協力生產之下,皆能獲得最大之福利。此即 總理所謂:「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之精義所在也。孔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話,實在是現代經濟學上分配論中惟一的要義。又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弊害就是在分配不合理,所以我們講經濟建設,於增進生產之中,不可不同時注重「合理分配」這一點。再講便利貿易,這個要點就是先要極力開發交通,使全國各地有無相通,多寡相濟,貨物既得流通,福利因而普遍。國民經濟生活便可繁榮暢茂,國家的經濟力當然隨之充實而發展。此外還有一點要補充的,就是「作育人才」的一項。這是不在經濟學之內的,我因為經濟實用上的需要,尤其在現在的中國,這經濟人才的需要更迫切;所以特別將這一點來補充。其要旨就是講要增進一般人民的生活技能,使他們個個能從事生產的工作。這一點實在是增進生產充實國家經濟力的根本途徑。大學又說「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謂「有財此有用」的「用」字,即包含經濟要有人來運用的意思在內。所以就教民有效的條件而言,固然可講:「富而後教」;若就富民根本的方法而言,我們更要知道:「教而後富」。以上所講培養充實現代國家經濟

---------------------------------------------------P.410---------------------------------------------------

力的五個要則。我們再可以用 總理常說的四句話來概括,就是要「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這是我們軍政人員,更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行政沒有什麼了不得的難事,只要在我們所屬的區域範圍之內,使他地無荒土,人無遊民,物無廢材,貨無壅塞。這就是最大的政治本領了。所以禮運說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大家今後只要照著禮運這兩句話的精神,對著 總理所指示我們的目標,遵循我剛才所提出的五項要則切實研究,努力做去,我相信一定可以在最短期間,充實我們國家的經濟力。
 第三、再講教育。教育的內容很複雜,類別也很多,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軍事教育」等等,因其場所、對象、性質、內容、目的等等不同的標準而分出無數不同的種類。教育的種類雖然極多,然而卻有一個共同的根基,也就是一切教育共同的要旨所在。這個共同的要旨是什麼呢?就是要使受教的人能夠竭力增進充分發揮其「智識」、「道德」、「體魄」和「群性」。即所謂「智」、「德」、「體」、「群」四育。智育就是知識技能的培養,德育就是品德人格的提高;具體的說,就是要具備我所提的武德,即「智、信、仁、勇、嚴」。體育就是精神體力的增強;群育就是團結親愛互助合作的習性養成。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中國一般國民所最缺乏的習性,又是今後建設新社會新國家所最必要的條件。總要先使一切受教的人認清他自己個人在團體在社會與在國家中的地位和責任,養成大家隨時隨地,相親相愛,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來做事的習慣;再使他身體能夠強健。如此,他一面曉得自己的責任,一面體格精神很好,當然他的道德可以高尚起來,智識能力也可增進起來,做一

---------------------------------------------------P.411---------------------------------------------------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