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時局之意見

內容來源:卷三十六   別錄

隸屬章節:別錄 \中華民國十七年

 

 

——中華民國十七年八月二日於南京——

 中正束髮受冠,素抱革命之志,從 先總理奔走革命者二十餘年, 先總理不以為不肖,付以軍旅之事;諸同志不以不才,任以北伐之責,正以黨國為重,受命而不敢辭;深幸藉 先總理之威靈,諸同志之信義,各將士之同心戮力,得以定兩廣,靖兩湖,清除長江下游之敵,以長驅北進。祇以寧漢分歧,發生誤會,中正深恐以一身為諸同志合作之梗,於是決然去職,以明素志,此中正不得已也。繼以同志之誤會既明,四次全會之督責甚切,中正不自量力,以為北伐未成,軍旅之事未畢, 先總理與諸同志付責之任未盡,於是毅然復職,竭其心力,以圖完成北伐之功,藉減半途棄職之罪;又幸諸同志之督飭,軍事各首領之協力,乃得清除直魯,底定北平,此雖中正懷抱之志願,而始料猶不謂若是之速也。中正以為戰事既已大定,中正之責可告結束,於是乃有撤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及一切要職之請;諸同志以為東三省之統一未定,軍隊整理之方策未決,因而不許;中正乃勉為北行,致力於斯二者;今大體已定,中正自應退於黨國同志之下,以聽黨國同志之驅策。蓋黨非一人之黨,國非一人之國,黨國同志之有需於中正者,中正肝腦塗地,或不敢辭;其必需團結一切同志,合群策群力以為之者,中正惟當效個人能及之力,隨各同志者,一也。

---------------------------------------------------P.452---------------------------------------------------

    中正曩所最傷感者,以諸同志之間或因主義見解之不同,或因環境所處之有異,而不能一致,遂見日離而日遠,中正深望日後諸同志互諒,以至恕之情,以黨國為重,以至義為界,而不復互相詆毀,此中正切望於同志間者,又一也。
    萬事當草創之始,人才不能一一周備,故對於用人每以急切之故,各就所知以使,其間庸有不當者,在任職之人,固思各自謹勉,以防隕越;而反對者亦宜明以考校,指其事實,不宜為推度,以起猜疑,更不以籠統之詞,定人罪孽。如有玩法亂紀者,無論何人所用,皆當盡法以治,不必有所姑息而容情;此中正對於用人一端,願為同志告者,又一也。
    既曰以黨治國,政府與行政人員斷不能離黨而獨立,黨與黨員又不能離民眾而不顧,民眾與民眾之間,亦不能任其衝突而不問。中正以為政府行政人員與黨,黨部黨員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各宜立一至嚴至明之標準,使之不生直接之衝突,此中正對於調治各部之見解者,又一也。
    中正以為對於今日之言論,縱之過甚,不免龐雜,起紛紜擾亂之機;束之過甚,不免有閉聽塞明之害。宜就其利害,定一準則,有擾亂主義、鼓惑人心、反背本黨之主張者,皆在絕對禁止之列。其餘根據事實,以批評行政之得失、闡發利害、以補助黨國之耳目者,皆當僅對於個人負責之外,不更有所束縛,此中正對於言論之處置,又一也。
    又有一端,為中正所欲不言而不得者,方今軍事形式初告成功,而所以能成此功之由,一廣義言之,除劇烈反抗之少數人外,直接間接無不有若干之力在內。然革命所為公眾,為革命出力者,又為公眾

---------------------------------------------------P.453---------------------------------------------------

應盡之責分,革命即使完全成功,亦不過各公眾應出之力不為虛費,非若以前為一人一家者之可以居功國家。故有功於革命之人,無論其成績大小,苟有秋毫居功之心,以望日後之報酬收穫者,殊非革命者應有之心地,此乃中正所不得不為全體曾有預於革命者告也。黨國成敗,前途利鈍,與中正方茲數者,至有關係,必以為急,故不敢緘默而不言也。

---------------------------------------------------P.454---------------------------------------------------

最近更新於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