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黨員守則淺釋(重訂)

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因此總理反對階級鬥爭,反對侵略,主張和平,臨死的時候,還囑咐本黨同志「和平、奮鬥、救中國」。
    愛和平是中國最高尚的道德,「中國人幾千萬年來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尚謙和;論到政治,只重平治」。就是論戰爭的勝敗,也是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說:「師克在和不在眾」。本黨同志,必須遵守總理遺教,發揚中國傳統的美德,在接近民眾,領導民眾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態度要和藹可親,說話要平心靜氣,和民眾站在平等的地位,不可盛氣凌人,稍有優越感,或看不起他們,否則民眾就要討厭我們,離開我們。
    和平並不是一個籠統的名詞,講和平也不是無條件的。分開來說:「和」就是融洽、團結、合作的意思。「平」就是平等、平均、公平。平是致和的基礎,和是求平的方法。古人說:「心平氣和」。又說:「不平則鳴」。我們必須設法消除社會上不平的現象,纔能得到人家的愛護和信任,促成強固的團結。我們三民主義的目的,在求中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國際的地位平等,而不主張採取鬥爭清算的方法。例如民生主義,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方法,就可以達到經濟平等的目的。只要我們根據平等的原則,調和各方面的利益,第一步促成全黨同志的精誠團結,第二步促成國內各黨派各民族的精誠團結,大家和衷共濟,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就可以解決各種問題。
    但是共產國際俄帝侵略集團,蓄意破壞世界和平,勾引各國的共產黨漢奸,發動武裝叛亂,來做他的傀儡工具,指使這些傀儡工具,為他來滅亡自己的國家,造成他的衛星國,事實上,就是要他做俄國

---------------------------------------------------P.309---------------------------------------------------

的殖民地。我們從前曾用盡一切忍耐退讓的方法,與共產匪黨進行協商,以求恢復和平,都因共匪漢奸喪心病狂,倒行逆施而失敗了。總裁說過:「處此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世界,國際間要想和平,是辦不到的事情。我們中國歷來主張王道,當然不主張侵略壓迫人家,但是對於侵略壓迫我們的敵人,必須有堅強的決心,準備充足的力量來抵抗他,驅除他,消滅他,然後纔可以真正得到和平。所以和敵國作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為國家為民族犧牲,和他作殊死戰。換一句話說,我們要和破壞和平的敵人,奮鬥到底,求得真正的和平。」所以說:「和平為處世之本」。

(故事)

    商湯:湯王始居於亳,與葛為鄰,葛伯放縱恣肆,侵略成性。湯王想感化他,和他和平相處,敦睦邦交,因既贈以牛羊,又復助其耕種,而葛伯終不悔悟。有一次,亳的童子送菜飯給葛的貧民,葛伯不但不感謝他,而他卻奪取菜飯,把這可憐的童子殺了。湯王以為「和平既經絕望,犧牲已至最後關頭,」於是起兵討伐葛伯。書經上說:「湯始征,自葛載。」(載即開始)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乃為湯王。湯的創業完全得力於和平二字。所以說和平為處世之本。

六、禮節為治事之本

---------------------------------------------------P.310---------------------------------------------------

(淺釋)

    革命工作很複雜,很艱難,凡是一個革命黨員,每天都有很多事要辦理,有許多人要應對,要把每一件事都辦得妥善,每一個人都應對得恰當,不能不研究有效的方法,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注重禮節。
    「禮」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總裁說:「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律;理之在軍政界者,謂之紀律;能以此三律為準繩,謂之規矩,凡守規矩之行為的表現,謂之規矩的態度」。所以禮並不是專指狹義的表面的禮貌而言,也不只以人與人間的交際為限。對人固然要講禮;對事,也需要講禮;在社會活動,固然要講禮;過家庭生活,也需要講禮;甚至一個人離群索居,過孤獨的生活,也不能不講禮。古人說:「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又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恭、敬、忠三個字,就是禮的要素。大學提倡慎獨的工夫,主張「非禮勿視,非體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種自我訓練的方式,也是禮。小則如私人之間的往來,大至如國防際的交涉,處處都必講禮。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對人有禮儀,說話有道理,辦事有條理,生活有秩序,行動有紀律,那是一定會受人尊敬重視,這樣在社會上一定會有所成就,因為他具備了尊敬的條件,把握住了社會上成功立業的道理。
    講到「節」字,含有節制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各不相同,事與事之間的情況亦多有不同,處

---------------------------------------------------P.311---------------------------------------------------

理需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講禮固然是不對的,但是禮過了分,而不中節,也是不大好,所以禮節要有分寸,應當恰到好處,必須有個限度。例如,普通的鞠躬,上身前傾十五度就夠了,最敬禮也只四十五度,太高太卑都不合理。私人的約會或公共的集會,最好準時到達,過早過遲都不合理。再如,對人的稱呼,也需就對方的年齡、性別,和他的地位,彼此的相互關係等,多方面加以考慮,選擇最適當的稱謂。否則不是鬧出笑話,就要引起對方的不快。
    一般人大都喜歡隨隨便便,不修邊幅,放肆無忌,粗心大意,最容易因小失大,誤人誤事。所以應當處處檢點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性情,使一舉一動都要循規蹈矩。古人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就叫做節。至於處理公私事務,也需要事先計劃周到,預定時間、階段,按照步驟去完成,事後檢討得失,收拾材料,既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廢弛延誤,這種不慌不忙,不緩不急,不亢不卑的程序,都可以叫做節。
    本黨同志能夠了解禮節的意義和重要性,使生活工作合理化,都能合乎規矩,合乎紀律,這樣辦事的效率,自然可以提高,革命工作一定可以展開,這是我們做事的基本條件。所以說:「禮節為治事之本」。

(故事)

    孔子: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人。他的學術思想,是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P.312---------------------------------------------------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