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

內容來源:卷二十三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三十九年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在陽明山莊講——

要旨
    一、總理注重實行的精神,與陽明學說的本質,在行的意義上,並無出入。
    二、王陽明所講「良知」的知,是良心上的知覺,不待外求;而 總理所講「知難」的知,是指一切學問知識之「知」,不易強求;而且這種知識的「知」,亦不必人人去求,只要人人去行。
    三、陽明所謂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知」,是屬於「生而知之」的一面; 總理所謂知難行易之「知」,是屬於「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的一面。
    四、將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與「致良知」學說合併研究,則與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的精義完全相同。
    五、總理的哲學思想,符合科學的理論;因為我們一貫的本體論,既不偏於唯心,亦不偏於唯物,而著重於人性論,所以 總理的哲學,遂成為世界不朽的學說。
本文
    上週本團羅友倫同志送來一篇「讀訓質疑」,其內容是說我最近在本黨所講的「實踐與組織」講詞裏面,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見解與 總理所著「孫文學說」的內容似有衝突,因為我在那篇講詞裏面曾經說到「日本自從甲午以後,二十年間,經過三次對外的戰爭,每一次都獲得勝利,一躍而

---------------------------------------------------P.337---------------------------------------------------

為世界上頭等強國,誰都不敢輕視他、侮慢他,為什麼日本強盛能夠這樣快?這就是因為日本,一般國民,都能信奉他的民族魂就是『大和魂』武士道的精神,並且能夠實踐我國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凡是他們自己認為必須追求的學理、知識和文化,第一步苦心孤詣以求其切實瞭解,第二步乃篤實踐履以促其徹底實現,並且能隨時隨地去模倣他,惟恐不及。這就是王陽明『即知即行』,毫不因循遲疑,敷衍懈怠,所以他在明治維新之後,亦就拿這個『知行合一』的精神來接受西方的物質文明,迎頭趕上,與列強並駕齊驅……他們所以能夠得到這個地位,決不是一人一時的偶然之功,而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立國精神,及其上下一致,力行實踐的效果」。而 總理在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裏面則謂:「若夫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所以勉人為善者也,推其意彼亦以為『知之非艱,而行之惟艱』也。惟以人之上進,必當努力實行,雖難有所不畏,既知之則當行之,故勉人以為其難,遂倡為『知行合一』之說,曰: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為不知。』其勉人為善之心,誠為良苦。無如其說與真理背馳,以難為易,以易為難,勉人以難實與人性相反。是前之能『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今反為此說所誤,而頓生畏難之心,而不敢行矣。此陽明之說,雖為學者傳誦一時,而究無補於世道人心也。或曰:『日本維新之業,全得陽明學說之功,而東邦人士,咸信為然,故推尊陽明極為隆重。』殊不知日本維新之前,猶是封建時代,其俗去古未遠,朝氣尚存;忽遇外患憑凌,幕府無措,有志之士,激於義憤,於是倡尊王攘夷之說,以鼓動國人,是猶義和團之倡扶清滅洋,同一步調也。所異者,則時勢有幸有不幸耳。及其攘夷不就,則轉而師夷,而維新之業,乃全得師夷之

---------------------------------------------------P.338---------------------------------------------------

功。是日本之維新,皆成於行之而不知其道者,與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實風馬牛之不相及也。倘『知行合一』之說,果有功於日本之維新,即亦必能救中國之積弱,何以中國學者同是尊重陽明,而效果異趣也。此由於中國習俗,去古已遠,暮氣太深,顧慮之念,畏難之心,較新進文明之人為尤甚。故日本之維新,不求知而便行。中國之變法,則非先知而不肯行,及其既知也,而猶畏難而不敢行。蓋誤於以行之較知之為尤難故也。夫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後乃能知之也,是故日本之維新,多賴冒險精神,不先求知而行之;及其成功也,乃名之曰維新而已。中國之變法,必先求知而後行,而知永不能得,則行永無其期也,由是觀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不過不能阻朝氣方興之日本耳,未嘗有以助之也。而施之暮氣既深之中國,則適足以害之矣。夫『知行合一』之說,若於科學既發明之世,指一時代一事業而言,則甚為適當;然陽明乃合知行於一人之身,則殊不通於今日矣。以科學愈明,則一人之知行相去愈遠,不獨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為一知一行,而以經濟學分工專職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然則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不合於實踐之科學也。」羅同志提出這一個疑問,非常重要,你們大家都應該特別注意,所以我要趁今天紀念週的機會明白的闡述詳復。

    我在未答復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說明我自己研究王陽明學說的經過。當我早年留學日本的時候,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都在閱讀王陽明傳習錄,且有很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這個哲學的精義;特別是他陸海軍官,對於

---------------------------------------------------P.339---------------------------------------------------

明哲學,更是手不釋卷的在那裏拳拳服膺。後來到書坊去買書,發現關於王陽明哲學一類的書籍很多,有些還是我們國內所見不到的,我於是將陽明哲學有關的各種書籍,盡我所有的財力都買了來,不斷的閱讀研究,到了後來對於這個哲學真是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種心領神馳的仰慕,乃知日本以蕞爾小國,竟能強大至此實得力於陽明「致良知」「即知即行」哲學的結果。我從那時候起就重視王陽明的學說,並且認為我們要革命、要救國,就必須奉行陽明學說,即知即行、踐履篤實,埋頭苦幹,纔能使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回國以後,仍然繼續不斷的研究陽明哲學。到了民國八年, 總理所著的「孫文學說」在上海出版,在這本書裏面, 總理對於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痛加抨擊,認為與現代的科學精神不合,與日本維新的成功無關。我當時適在福建軍中,看了頗為驚異,因為我知道 總理提倡「知難行易」的學說,其目的在於鼓勵實行;而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其主旨也是在於提倡實行。兩者並無重大的差異,為什麼 總理抨擊王氏學說如此厲害呢?當時以為將來革命成功總有機會與 總理來研討這個問題。但自從民國八年以後,就很少與 總理有討論學術的機會。後來 總理逝世,對於這個問題始終懷念在心,沒有得到切實的解決。直到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我認為要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先要抵抗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而武士道的精神,乃是以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為基礎,於是我再度研究 總理學說與王陽明學說的異同。當時我和黨內許多同志研究,並與陳布雷先生往復討論,大家都認為 總理雖然抨擊陽明的學說,但我們體驗 總理注重實行的精神與陽明學說的本質在行的意義並無出入。我於是決定將我的心得公開闡述出來,說明 總理學說與陽明學說歸結於重在實行之一點,以補

---------------------------------------------------P.340---------------------------------------------------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