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形勢之綜合檢討

內容來源:卷十九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在興隆山軍事會報講——

要旨
    一、敵情檢討及應注意事項:
    1﹑抗戰第一二期敵情之檢討。
    2﹑敵情現況。
    3﹑太平洋戰後敵軍顯著動態。
    4﹑對於情報應注意事項。
    二、國軍作戰情形之檢討:
    1﹑協同精神之缺乏及其原因之檢討。
    2﹑指揮系統紊亂破壞會戰秩序原因之檢討。
    3﹑保持機密之意義及不能保持之原因。
    4﹑不能確實掌握部下,和改進戰術原因之檢討。
    5﹑關於築城工事之檢討。
    6﹑關於交通整備之注意。
    7﹑關於兵要地誌之檢討及注意。
    8﹑關於學術上修養上之檢討。
    三、結論

--------------------------------------------------P.201--------------------------------------------------


    抗戰以來,每舉行軍事會議一次,國軍即進步一次,此項會議,在西北為第二次,相信其結果必更能予國軍以更大的進步,促勝利之早臨。茲就軍令方面,作一概括之檢討,以為商討策進之參考。

本文
一、敵情檢討及應注意事項
甲、抗戰第一、二期敵情之檢討

    抗戰第一、二期,以武漢會戰為分水點,亦為敵軍強弱之分界線,依其前後敵軍兵力使用情形,會戰經過時日,會戰間隔及躍進距離等,可證明敵人在我國戰場之攻擊威力,日趨衰退。
    (一)敵兵力使用情形:(見倭寇侵華陸軍作戰部隊查考表)
    敵素誇以十五個師團兵力,於三個月內擊敗中國,開戰以來,敵逐年增兵,超過其預定一倍以上,悠悠五年,不但未能擊敗我軍,反泥足深陷,進退維谷,可證我軍之愈戰愈強。敵軍使用情形如下表: 
    武漢會戰前
        第一年(自七七至二十六年底) 作戰部隊二十個師團(年終為十八個半師團)
        第二年(二十七年) 作戰部隊二十八個半師團增加十個師團
    武漢會戰後
        第三年 作戰部隊三十五個師團 增加八個半師團

--------------------------------------------------P.202--------------------------------------------------


        第四年作戰部隊三十六個師團增加一個師團
        第五年作戰部隊三十七個師團增加一個師團
        第六年作戰部隊三十二個半師團
        僅第六年因南洋侵略戰在華抽調四個半師團外,皆有加無減。
    (二)敵軍會戰經過時日及會戰間隔:
    戰爭初期,敵傾力進犯,故在第一期四大會戰中(上海、忻口、徐州、武漢),會戰日數皆極長久,平均每會戰日數為九十二日,至第二期則敵因戰場分散,兵力疲憊,會戰日數急遽減少,如南昌、隨棗、第一次長沙、桂南及棗宜五大會戰中,會戰日數平均只三十七日,爾後如三十年之豫南、上高、五月之中條山會戰,九月及十二月之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會戰日數尤短,兵力亦多係在原戰場東拼西湊而成,不及抗戰第一期之龐大。
    至會戰間隔亦因敵兵源補充訓練及軍需品之製造日減,困難日增,故在第一期會戰間隔平均為六十五日,而第二期五大會戰之間隔,平均為一七三日,由此可見敵在第一期可利用其固有準備,以行攻勢。但轉入第二期以後,則非有半年以上之準備,無力作戰,亦不能集中多數兵力,作大規模進攻。今後敵力日分,攻擊準備所需時日,必隨抗戰時日而愈加長,攻擊力量亦不能作長時日之支持,欲發動大規模攻擊,已不可能,結果必日漸萎縮,而至於崩潰。
    (三)各會戰躍進距離:

--------------------------------------------------P.203--------------------------------------------------


    在抗戰第一期,因地形及交通關係,敵軍進展甚速,計第一期四大會戰中最長為五八○公里,最短為二三○公里,平均躍進距離為三二○公里。
    抗戰第二期戰場已入山地湖沼地帶,敵進展距離大減,以最初之五大會戰論,最遠距離不過二○○公里,平均每會戰躍進距離僅為九○公里,衝力較第一期減低三倍半,且遭我猛烈反攻,不得不退回原線,如隨棗、豫南、上高及第二、三次長沙,與此次之浙東各會戰。
    由此足見敵攻擊力日趨低下,而我反擊力日增,目下敵軍既不敢深入,較大攻勢亦不敢發動,不過局部掃蕩,求以攻擊達成守勢之目的而已。

乙、敵軍現狀

    (一)中國東北部
    敵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次郎,設司令部於長春,所轄兵力為十五個師團,及十四個守備隊,合計約二十二個師團,八個戰車聯隊,三個騎兵獨立旅團。近傳由南洋抽兩個師團開東北,連朝鮮兩個師團,總計二十六個師團,特種部隊在外。
    (二)北戰場
    敵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司令部設北平,兵力約十三個師團,及一騎兵旅團,及偽軍約二十萬人,區分為三個軍,直輜以15BS。

--------------------------------------------------P.204--------------------------------------------------


    第一軍在太原,轄以35D、36D、37D、110D、3BS、4BS、8BS、16BS、4KB等部。
    第二軍在濟南,轄以17D、27D、32D、5BS、6BS、7BS、10BS等部。
    蒙疆駐屯軍,在張家口,轄以26D、2BS、KK(-4KB)等部。
    其企圖在全面佔領華北,掠奪資源,以戰養戰,並扶植偽軍,以華制華。其近來動向不斷加強工事,整備交通,增築鐵路兩側掩護壕,鞏固其封鎖線,以圖固守,並隨時抽兵圍攻我游擊隊,施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
    惟敵蒙疆駐屯軍,近似有進攻外蒙準備。
    (三)中戰場
    敵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煙俊六,設司令部於南京,並直轄華中派遣軍,兵力約十四個師團,及偽軍約十五萬,區分為兩軍。
    第十一軍在漢口,轄以3D、6D、13D、39D、40D、34D、9BS、14BS、18BS等部。
    第十三軍駐上海,轄以15D、22D、41D(轉用中)、116D、1BS、11BS、12BS、17BS、20BS等部。
    以上18BS、20BS有改編58D、70D訊。
    華中之敵,在企圖扼守沿江重要地帶,控制我國腹部,掠奪資源,削弱我抗戰力量,並不時襲擊我沿海要點,防止同盟軍海空軍之利用。

--------------------------------------------------P.205--------------------------------------------------

    (四)南戰區
    敵華南派遣軍司令為酒井隆,並兼21A長駐廣州,轄以104D、19BS等兩個半師團、虎門有北島要塞守備隊,香港有海軍陸戰隊,滇西有56D(屬敵緬甸軍),越北有21D,及偽軍約五萬,此外越軍駐北圻者三萬,泰軍駐泰北及景東者二師,綜合兵力頗大。
    華南敵企圖在扼守華南及越緬要點,阻止我與同盟軍之協力,斷我國際交通與外援,正加強工事整備交通,有適時向粵漢路及滇桂進攻之可能。

丙、太平洋戰後敵軍顯著動態

    敵爆發太平洋戰爭前,曾宣佈改正兵役法令,施行前所未有之第二國民兵一部召集,並大量募集朝鮮志願兵,可見敵之處心積慮,茲分述敵使用兵力情形及戰後顯著動態如左:
    (一)敵犯南洋使用兵力情形:
    敵使用於南洋之兵力,除原駐越南之GD、5D外,在華抽調4D、18D、38D、48D、21D、33D等六個師團,在東北抽調55D、56D兩個師團,並在敵國內抽調51D、52D及新編番號不明之八個師共計二十個師團,目下南洋戰事雖告一段落,敵兵仍未減少。
    (二)敵兵員補充方面:
    敵以兵力不敷分配,乃於四月間宣佈朝鮮將於一九四四年實行徵兵制,並招募韓籍志願兵。偽滿亦

--------------------------------------------------P.206--------------------------------------------------

於去年頒佈征兵令,去年六月實行第一次入伍,今年當有第二批壯丁被征,每年可征集約二十四萬餘人,目下東北偽軍約有五十七萬,敵似有大量征募偽軍滲入敵軍部隊,使用於境外作戰及後方警備,以補兵員缺乏之趨勢。
    (三)敵軍目下之企圖:
    敵於緬境作戰後,對蘇作戰準備,頓呈緊張,陸空重點置於東北,近來集中兵力於綏蒙邊境,似有協同在東北之部隊,乘蘇西線危急,策應德軍攻蘇之勢,同時對澳印則始終按兵不動,以待戰機,近因美澳攻勢發動,英印政治惡化,敵是否將變更計劃重點南移,實堪注意。

丁、對於情報應注意事項

    情報為統帥之耳目,其重要自不待言,然目下仍有多數缺點,亟宜改正,如情報傳遞遲緩,不能適時適地或事前供給有價值而正確之情報,戰利品不能按時呈繳,甚或將有研究價值之戰利品,或俘獲之敵件私存等,爾後為加強情報勤務,必須作到以下兩點:
    1·情報之通信方法,須適應其輕重,而適時適機報告或通報之。
    2·注意俘虜及文件之俘獲,有關緊要者,須先分電,然後將所俘原件,迅速呈繳。

二、國軍作戰情形之檢討

--------------------------------------------------P.207--------------------------------------------------


    國軍抗戰五年以來,已獲得餘裕時間,消耗敵人,增強我軍戰力,進而與盟邦並肩作戰,化內線為外線,在戰略及政略上,可謂已收莫大成果,在前面檢討敵情時,已證明敵愈戰愈弱,而我愈戰愈強,因我以消耗戰略關係,初無積極決戰之必要,在大會戰上並不能顯明劃分,敵我強弱之形勢,因消耗戰略,要在爭取時間,次要會戰(重要戰鬥),反較大會戰尤為重要,總計在抗戰第一期,次要會戰之攻防比例,敵攻擊者佔百分之九十四,我為百分之六,到抗戰第二期,則敵攻者僅佔百分之五十三,我佔百分之四十七,即證明敵我主動能力,已逐漸倒轉,在戰場已不能分辨敵我雙方,何者屬於攻勢作戰之方面,雙方皆無積極決戰之企圖,敵屢次舉行之所謂掃蕩戰,不過欲以攻擊達成防禦之企圖,自太平洋戰爭發生以來,此種動態,尤為明顯,以後在本國戰場,敵有始終採取此項行動之可能。
    惟國軍為求有效消耗敵力,誘發反攻勝利起見,對過去所有作戰方面之缺點,不能不有嚴密之檢討,力加矯正,以促勝利之早臨。

子、協同精神之缺乏及其原因之檢討

    國軍歷次戰役,不論兵團大小,兵種多寡,所有失敗之主因,概屬被敵各個擊破,即一部遭敵擊潰,他部亦隨之瓦解。其結癥所在:
    (一)戰略單位之指揮官,雖多數皆富於研究,但實戰時仍不免有未徹底理解各兵種之性能,使長短相補,以發揮綜合威力而收協同之效者。

--------------------------------------------------P.208--------------------------------------------------


    (二)各兵種指揮官,固多熱心於聯合兵種運用之研究,但有多數在實際行動中,即不能相互徹底理解其協同兵種之性能,致不能各自努力其任務之達成,而收協同之效果。

    (三)各級指揮官於實戰時,仍有不能適時適所,集中可期必勝之兵力者,故始終只能以兵力平分於廣闊之線上,因而處處薄弱,戰時僅能以一部當敵。

    (四)狀況判斷及決心,為指揮之基礎,亦盡人所能具道之事,但在實戰時,仍多不能就大局著眼,甚至毫無判斷,坐視他部受敵攻擊,猶以為本身可以苟全,卒為敵所各個擊破。

    (五)抗戰五年以來,國軍封建意識,和部落觀念,可謂已完全打破,但有少數仍不能破除,感情用事,引起人事之磨擦,甚至仍有主官與部下同進退之弊習,流演為作戰上之不協調者。

(六)部隊之必勝信念,與指揮官之旺盛企圖心,為勝利之要素,但仍有不能忍耐實戰時之困苦缺乏,而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心,致犯不能積極把握戰機之過失者。

    (七)經理人事,年來雖有至大進步,然仍有辦理不善,因而影響軍紀,減低士氣,致不能對部下作嚴厲之要求,戰時蒙不利之影響者。

    (八)單線配備,逸失重點,備多力分,為軍隊部署之大忌,雖近來大有改進,但仍有不能切實形成重點之缺憾;例如對於黃河之防守,處處設防,雖百萬人,亦感不足,故宜就敵情地形作適切之部署,以形成重點為要。

--------------------------------------------------P.209--------------------------------------------------

丑、指揮系統紊亂破壞會戰秩序原因之檢討

    國軍會戰任務之不能達成,非盡關於裝備,自行破壞會戰秩序,使指揮系統紊亂,致任務不能達者亦多,其原因所在:
    (一)在實戰時有少數指揮官違背指揮要訣,不能依當前狀況及自己任務,予部下以適時適切之命令,每於接受上級命令時,不依據上級企圖,所負任務,及當前狀況,下達自己之命令,僅照例承轉,因而不適時機,不合狀況,致下級無所適從。
    (二)對於下級之報告,仍有不依據當面情況,及熟知之情形,判明真偽,而一律向上級司令部呈轉,因此愈達上級,實況愈不能判明。
        低級司令部之報告,仍有不經中間司令部加以判斷轉呈,而越級呈報者,因此越級愈多,真像愈不能明瞭,使高級司令部徒為低級司令部之文電所堆積,既無中間司令部之審核或判斷,故可能作為準據者又甚微。
        於是因中間司令部之不加審查判斷,及越級報告諸原因,乃使高級司令部為求適機,流演而為超越指揮,因而引起指揮系統紊亂,會戰秩序亦因之破壞。
    (三)典令法規之不能遵守,亦為破壞會戰秩序之行為,如戰時各級指揮官之位置,曾以教令規定距第一線之距離,用意在使各級指揮官能親自體察,並熟知當面之情況,以為判斷指揮之準據,

--------------------------------------------------P.210--------------------------------------------------

少數指揮官不遵守此項規定,即無法作正確判斷,與適時適切之指揮,亦有不遵典則指示,任意移轉指揮位置等,皆為破壞會戰秩序紊亂指揮之原因。

寅、保持機密之意義及不能保持之原因

    機密之保持,重於全軍之生命,然機密仍不能保持,其原因:
    (一)有少數指揮官及幕僚,不明瞭機密之內容,忽視機密為部隊之生命,常於無意間洩露,不明瞭戕賊其部隊生命者,常在其左右前後。
    (二)另有少數以機密為宣傳品,而相炫示,不知其舉動言靜之間,已葬送其本身與部隊之生命。

卯、不能確實掌握部下,精研作戰經過,改進戰術原因之檢討

    欲求勝利之獲取,必須確實掌握部下,精確注意戰況之發展,吸取作戰之經驗,以為改進戰術,獲得更大成果之資;但我各級指揮官,尚有不能忽視以上要求者,其原因:
    1·少數指揮官不能精確注視戰況,終始指導戰鬥,故對於敵我雙方,依何種手段誘導為勝敗關鍵之原因,如大自戰略行動,小至某一手榴彈或刺刀之揮擲等,並不能具體明瞭,所以戰鬥詳報上,多不能記載有關勝敗之具體原因,僅有空泛攏統之概說,如「陣地全燬,死傷過大」等字句,即不入戰場,閉門亦可杜撰,亟宜改進。

--------------------------------------------------P.211--------------------------------------------------

 

    2·此種空泛之記載,一部份為迴避過失,一部份則係不能確實掌握部下,致形成混亂狀態,根本對於勝敗原因,皆茫然不知戰術上將無法改進,故應將作戰間成功或失敗之教訓,等量齊觀,方能求得進步。

辰、關於築城工事之檢討

    國軍在各戰場所構設工事,不為不多,種類與強度,亦不一致,然在抗戰第一期,所有國防工事,並未達到預期效果,茲應加以檢討,以為策勵之準據。
    1·永久工事,須至大之人力與物力,我國目前大規模構築,在事實上為不可能,且亦無善於據守永久工事作戰之部隊,依目前兵器之發達,無不能攻下之永久工事,馬其諾即其一例。小規模之永久工事更無論矣,故國軍此時無侈談構築永久工事之必要。
    2·半永久工事,其效力較野戰工事為強,所耗物力較永久工事為易,自宜擇戰略要點,預行構築,編為陣地之骨幹,俾充分發揮其效力。
    3·野戰工事本係在運動戰時,部隊自行構築者,此項工事若預行構築,則年久月深,必自行坍燬;故宜養成部隊臨時構築之技術與精神,盡可能整備各種器具材料,以便適時構築,反能增大防禦作戰之主動性,以免為輕易之野戰工事所拘束,而自陷於被動,及暴露企圖之不利。

--------------------------------------------------P.212--------------------------------------------------


 

已、關於交通整備之注意

    視目前敵軍之動態,似有向外蒙進攻之可能,而先行向黃河犯渡,對我作一次掃蕩,再行犯蒙侵蘇,亦有可能,關於西北交通整備,亦宜加以注意。
    1·為使第一戰區之後方交通補給,不受隴海路洛華段之拆除而感不便計,對於新舊洛潼及長坪公路之整修,及盧氏西坪大車道之修築,必須及時完成,西北公路哈密至蘭州之橋路面,為使增大運輸計,亦宜積極整修,此外甘川(蘭州——綿陽),寶平(寶雞——平涼)兩公路之修築,於戰略上之價值甚大,凡交通主管機關(運輸統制局及西北公路局)宜分別趕期完成。
    2·西北各地多係平原僅行破壞道路,並不能阻敵行動,須澈底改造地形,方能有效,故判斷敵所必經之地,及我要地前方,須預先發動民眾,作澈底之破壞,或作破壞準備,各戰區宜深加注意,切實實施。

午、關於兵要地誌之檢討及注意

    各部隊所報兵要地理材料,妥當者固多,但亦有僅抄襲縣誌而不注意現實之調查與偵察,不但時代久遠不合實用,且對作戰有關之作戰要線,戰術要點,以及各種道路交通,皆不詳實或忽略,亟宜改正,並須注意下列各點:

--------------------------------------------------P.213--------------------------------------------------

 

    1·兵要地理之調查,關於道路之偵察,須注意對我在防禦時敵進攻所取之道路及地形,或我軍進攻時所應取之道路及地形,以及前一會戰或戰鬥後,對於採擇次一會戰或戰鬥所宜爭取之要線及要點,均宜就勝敗兩種情況之設想而詳細偵察之。
    2·所有作戰要線要點,及主要山脈河川道路等之調查,須注意實地偵察之材料,不能單憑委託地方機關所調查之結果,或抄襲縣誌之古董材料。
    3·調查兵要地理時,須注意規定之調查須知及表格,並須就實地修正地圖上之錯誤,且須將所有資料,註記於兵要地誌圖。

未、關於學術修養上之注意

    軍隊之強弱,首在指揮官之能力,各級指揮官學術之修養,自極重要,惟軍事學術包羅萬象,吾人以有限之腦力,鶩博而不專,必難期精湛,故須經濟使用腦力,置研究重點於適應其職域之學術,例如軍師長首應精研軍師之統御指揮,連排長首應精研連排之戰鬥指揮,又如擔任河川防禦期間,自應精研河川防禦之戰術與技術,在準備攻擊敵據點之陣地期間,自應精研攻擊敵據點之戰術與技術是也。依此類推,自必事半功倍,反之以下級幹部而高談大軍統帥,世界戰局,以高級指揮官唯鶩射擊、劈刺,徒耗精力,其弊惟均。

--------------------------------------------------P.214--------------------------------------------------

     三、結論

    戰勝為綜合多種條件所構成,常因一極細微之事,而招致全般之不利,以上就敵情作戰及與作戰有關之築城,交通,兵要地理調查等,所列舉事項,亦僅為概略之檢討,餘如後勤之補給衛生等無不能與作戰以至大之影響。其他有關抗戰勝利之事件,何止千條萬緒,全賴我各級指揮官能舉一反三,見微知著,各本其職域,精益檢討,則抗戰勝利,實利賴之。

 --------------------------------------------------P.215--------------------------------------------------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