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形勢之綜合檢討

    第一軍在太原,轄以35D、36D、37D、110D、3BS、4BS、8BS、16BS、4KB等部。
    第二軍在濟南,轄以17D、27D、32D、5BS、6BS、7BS、10BS等部。
    蒙疆駐屯軍,在張家口,轄以26D、2BS、KK(-4KB)等部。
    其企圖在全面佔領華北,掠奪資源,以戰養戰,並扶植偽軍,以華制華。其近來動向不斷加強工事,整備交通,增築鐵路兩側掩護壕,鞏固其封鎖線,以圖固守,並隨時抽兵圍攻我游擊隊,施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
    惟敵蒙疆駐屯軍,近似有進攻外蒙準備。
    (三)中戰場
    敵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煙俊六,設司令部於南京,並直轄華中派遣軍,兵力約十四個師團,及偽軍約十五萬,區分為兩軍。
    第十一軍在漢口,轄以3D、6D、13D、39D、40D、34D、9BS、14BS、18BS等部。
    第十三軍駐上海,轄以15D、22D、41D(轉用中)、116D、1BS、11BS、12BS、17BS、20BS等部。
    以上18BS、20BS有改編58D、70D訊。
    華中之敵,在企圖扼守沿江重要地帶,控制我國腹部,掠奪資源,削弱我抗戰力量,並不時襲擊我沿海要點,防止同盟軍海空軍之利用。

--------------------------------------------------P.205--------------------------------------------------

    (四)南戰區
    敵華南派遣軍司令為酒井隆,並兼21A長駐廣州,轄以104D、19BS等兩個半師團、虎門有北島要塞守備隊,香港有海軍陸戰隊,滇西有56D(屬敵緬甸軍),越北有21D,及偽軍約五萬,此外越軍駐北圻者三萬,泰軍駐泰北及景東者二師,綜合兵力頗大。
    華南敵企圖在扼守華南及越緬要點,阻止我與同盟軍之協力,斷我國際交通與外援,正加強工事整備交通,有適時向粵漢路及滇桂進攻之可能。

丙、太平洋戰後敵軍顯著動態

    敵爆發太平洋戰爭前,曾宣佈改正兵役法令,施行前所未有之第二國民兵一部召集,並大量募集朝鮮志願兵,可見敵之處心積慮,茲分述敵使用兵力情形及戰後顯著動態如左:
    (一)敵犯南洋使用兵力情形:
    敵使用於南洋之兵力,除原駐越南之GD、5D外,在華抽調4D、18D、38D、48D、21D、33D等六個師團,在東北抽調55D、56D兩個師團,並在敵國內抽調51D、52D及新編番號不明之八個師共計二十個師團,目下南洋戰事雖告一段落,敵兵仍未減少。
    (二)敵兵員補充方面:
    敵以兵力不敷分配,乃於四月間宣佈朝鮮將於一九四四年實行徵兵制,並招募韓籍志願兵。偽滿亦

--------------------------------------------------P.206--------------------------------------------------

於去年頒佈征兵令,去年六月實行第一次入伍,今年當有第二批壯丁被征,每年可征集約二十四萬餘人,目下東北偽軍約有五十七萬,敵似有大量征募偽軍滲入敵軍部隊,使用於境外作戰及後方警備,以補兵員缺乏之趨勢。
    (三)敵軍目下之企圖:
    敵於緬境作戰後,對蘇作戰準備,頓呈緊張,陸空重點置於東北,近來集中兵力於綏蒙邊境,似有協同在東北之部隊,乘蘇西線危急,策應德軍攻蘇之勢,同時對澳印則始終按兵不動,以待戰機,近因美澳攻勢發動,英印政治惡化,敵是否將變更計劃重點南移,實堪注意。

丁、對於情報應注意事項

    情報為統帥之耳目,其重要自不待言,然目下仍有多數缺點,亟宜改正,如情報傳遞遲緩,不能適時適地或事前供給有價值而正確之情報,戰利品不能按時呈繳,甚或將有研究價值之戰利品,或俘獲之敵件私存等,爾後為加強情報勤務,必須作到以下兩點:
    1·情報之通信方法,須適應其輕重,而適時適機報告或通報之。
    2·注意俘虜及文件之俘獲,有關緊要者,須先分電,然後將所俘原件,迅速呈繳。

二、國軍作戰情形之檢討

--------------------------------------------------P.207--------------------------------------------------


    國軍抗戰五年以來,已獲得餘裕時間,消耗敵人,增強我軍戰力,進而與盟邦並肩作戰,化內線為外線,在戰略及政略上,可謂已收莫大成果,在前面檢討敵情時,已證明敵愈戰愈弱,而我愈戰愈強,因我以消耗戰略關係,初無積極決戰之必要,在大會戰上並不能顯明劃分,敵我強弱之形勢,因消耗戰略,要在爭取時間,次要會戰(重要戰鬥),反較大會戰尤為重要,總計在抗戰第一期,次要會戰之攻防比例,敵攻擊者佔百分之九十四,我為百分之六,到抗戰第二期,則敵攻者僅佔百分之五十三,我佔百分之四十七,即證明敵我主動能力,已逐漸倒轉,在戰場已不能分辨敵我雙方,何者屬於攻勢作戰之方面,雙方皆無積極決戰之企圖,敵屢次舉行之所謂掃蕩戰,不過欲以攻擊達成防禦之企圖,自太平洋戰爭發生以來,此種動態,尤為明顯,以後在本國戰場,敵有始終採取此項行動之可能。
    惟國軍為求有效消耗敵力,誘發反攻勝利起見,對過去所有作戰方面之缺點,不能不有嚴密之檢討,力加矯正,以促勝利之早臨。

子、協同精神之缺乏及其原因之檢討

    國軍歷次戰役,不論兵團大小,兵種多寡,所有失敗之主因,概屬被敵各個擊破,即一部遭敵擊潰,他部亦隨之瓦解。其結癥所在:
    (一)戰略單位之指揮官,雖多數皆富於研究,但實戰時仍不免有未徹底理解各兵種之性能,使長短相補,以發揮綜合威力而收協同之效者。

--------------------------------------------------P.20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