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縣各級組織問題

    一、為增進人民參政之志趣,並本教、學、做合一之原理,以期人民養成管理政治能力起見,應定期成立縣以下各級議事機關,並賦與相當之權力。
    二、保設保民大會,選舉保長,鄉(鎮)設鄉(鎮)民代表會,選舉鄉(鎮)長(其資格標準依法律之規定),以期達到地方政治之理想標準,並可藉此建立民主監察制度。區不設民意機關,縣設縣參議會,為全縣之民意機關。
    三、為民權運用之靈活,縣參議員由鄉(鎮)民代表會選舉產生。每鄉(鎮)議員一人,並得酌加依法成立之職業團體代表,以期區域與職業選舉二者兼顧。鄉(鎮)民代表,則由保民大會選舉之,每保代表二人。保民大會,暫定每戶出席一人,由合於法定標準者任之。
    四、鄉(鎮)保長以選舉方式產生者,均得分別擔任各該議事機關主席。縣參議會暫不選舉縣長,其議長以由參議會自選為原則。
    五、在縣參議會未成立時,縣預算及決算應先經縣行政會議審定,再由縣長呈送省政府核准。
                                                    說 明
    1·本案之根本精神,在於喚起民眾,發動民力,加強地方組織,促進地方自治事業,以奠定革命建國的基礎。或謂中國教育,尚未普及,一旦允許民眾參加政治,不無困難,實則民權主義的政治,原植基於民眾,苟必待教育普及以後,方許人民參加政治,則所謂「革命民權」,還有什麼意義?民

--------------------------------------------------P.311--------------------------------------------------

權行使必須從實際中加以練習,訓政的意義便在於訓練人民行使四權。訓政與憲政的劃分,僅有程度上之不同,並無根本上之差異。故訓政必須引發民眾的參政志趣,而遂其生長,然後訓政的實施,始能不背憲政的目的,由訓政以達憲政,仍能一貫無間。所謂自治開始時期,完成時期之解釋,意義也在於此,這便是本案重新確定的要義。
    2·為解決基層組織的人才與經濟問題,並為集中事權,增進教育在社會上之效率起見,除在經濟、教育發達區域之鄉(鎮)中心小學校長,及保國民學校校長;均以專任為原則外,其他所有鄉(鎮)保長、學校校長、壯丁隊隊長均暫以一人兼任之。今後行政人員,必須重視教育,以教育為方法,達到革命建國之目的;其在辦理教育人員,尤當在行政統一辦法之下,努力於民眾之組織與訓練,即須以全體民眾為對象,以社會為學校,以實際上之一切事物現象為教材,注重訓練國民如何做人
,如何辦事。本黨 總理所詔示革命建國之要義,以及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所開列「糧食管理」「土地管理」等事務,與夫以前中央頒布之七項運動辦法,均應在教育範圍之內。本圖案既規定鄉(鎮)保幹事由學校教師兼任,意即為此,否則如過去的學校教師,僅為講堂內之講課,於離校後之學生及校外之社會環境如何,均不注意。在很多地方,有學校設立多年,而其左右前後之民眾,還是不當兵、不納稅、不實行新生活,這個原因,便是由於教育者未能盡其應盡之職責,今後極須糾正。又如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指示學校之目的於讀書識字之外,當注意雙手萬能,力求實用,凡能助雙手生產之機械,我當仿照而不依靠於人。故今後地方學校亦應注意工作技能,與製造簡

--------------------------------------------------P.312--------------------------------------------------

易機器之教學,此不僅為提倡科學教育,實為實現民生主義的重要方法。今於本圖內規定區設職業訓練班,實皆為向此途徑而進,使教育與生活,能切實聯成一片。至於過去基層教育組織,亦嫌複雜,於普通小學之外,更有民眾學校、短期小學、鄉村小學、特種教育等方法,為補救一時權宜規定,固無不可;今既規定各保普設國民學校,各鄉(鎮)普設鄉(鎮)中心學校,則應採兒童與成人分班合校制,將所有義教、社教、特教等,均合而為一,並盡量採行導生制,務期於短時期內使全國人民普受最低限度的國民基礎教育。如此辦法,既足以集中人力財力,又可以使學校教師,便於指導民眾,參加各項地方事務,如此教育與自治,方能合為一體,而不再分離。
    3·各級地方組織,均採十進制之原則。或謂在實行時不無困難;實則此亦為本案重要規定之一,不可忽視。蓋各級組織範圍方經確定,則一切計劃設施,如設置學校,訓練人才,支配經費,以及一切統計事項,乃有標準可言,國家之大,事業至繁,平時固賴有嚴密之組織,戰時尤為必需。譬如軍事組織,每一上級單位管理下級單位的數目,今為便於實施,已為較有彈性的規定,如鄉(鎮)之劃分,以六至十五保為範圍,其餘各級,亦類此標準。至於固有村街場之不易分離者,亦可為有限度之聯合組織辦理事務,但分保編制,仍須維持。凡此一切,均求於統一之中仍寓有彈性,在此彈性範圍之內,各級政府儘可按照實際需要,斟酌編組,毋庸一一呈準。但如過此彈性,即不能容許。若過於紛岐雜沓,必至難於統理。又各級組織範圍確定以後,所有教育、衛生、合作、警衛等區域,均應力求合一,以期管、教、養、衛各項工作,得能齊一步調,共同發展。

--------------------------------------------------P.313--------------------------------------------------

   4·關於民眾團體及民眾組織問題,過去多年竟未能臻於健全,實可痛惜。茲依新案規定,有以下數點須加說明:(一)為民眾團體與民眾組織的區分。前者注重職業為劃分的標準,後者則為依年齡及性別而區分的綜合組織。以國家需要言,則綜合組織,宜先成立,尤以壯丁隊及婦女會之需要,最為迫切;以民眾需要言,則職業團體,宜早健全,尤以農工商等團體,與發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有密切關係者為最必要。故今後立即就此最迫功與必要者,先行著手,以明緩急。其次兩者間的差別,在於民眾組織,須注重編組與訓練;民眾團體,則注重指導與監督。(二)民眾團體組織,須注重由下而上,逐級健全,蓋必基礎穩固,然後乃可發揮效能,平時固可藉此輔助政令的推行,在戰時亦易由此達到軍事上的要求。過去各級民眾團體(如農會婦女會等),往往僅在縣城空懸招牌,很少發生作用者,其原因固多,而指導人員未能深入下層工作,積極扶助發展,實為主要原因。須知各級民眾團體,雖僅為地方輔助的組織,但就地方全部機構而言,正卻像一架整套之機器,雖零星附件,亦屬不可或缺,否則便不能發動,故今後對於各級民眾團體,不但不能因其為地方輔助組織而忽略,而且必須努力使之健全充實,靈活運用。(三)壯丁隊之編組,無論在戰時平時均屬重要,不可僅成為訓練的組織形式,尤須注意訓練後的管理與運用。因壯丁分子實為全部社會的中堅,一切地方自治事業,可以之為基幹而期完成。 總理遺教所示「雙手萬能」者,亦重在此。訓練時不可僅重軍事,對於公民及職業的訓練,並須顧及,務使成為社會中的有用分子,而增加其活動力。

--------------------------------------------------P.314--------------------------------------------------

最近更新於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