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幹部的工作方法——科學的精神與方法以及對情報的觀念與責任感之重要性

    王安石新政之所以失敗,史家們認為「當時所立之法非不善也,其所革之弊,則皆諸賢所蹙額而言之者也,其後此之成績或不能如當初之所期,則亦以奉行非其人耳」。所謂奉行非其人,就是說新政的實施,沒有健全的人才,所以沒有整體的計劃,以擴大其效果,沒有發揮群眾的力量,以減少其阻力,易言之,就是他缺乏健全的組織和人事,來貫徹新政的主張。

    以古例今,大家亦就可以知道,政治的進步,與行政效率的提高,其根本要件,乃在於組織和人事的不斷革新進步。如其人事組織不健全,雖有美意良法,亦必將事倍而功不半;講到人才,真是所謂「人非無才之為患,有才而善用之為艱」,因為人才,或以其氣質之偏,或為其學養所囿,雖各擅勝場,亦各有所蔽,非唯艱於求全,亦且難於其選,所以現代國家,其每一組織中的工作人員,必先考驗其思想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其才能學識,是否適合他的職責為主要條件。尤其是在今天的革命戰爭中,乃是打學術的戰爭,亦就是打組織打人才的戰爭,而更就是打科學的戰爭,一般機關論年資、軍隊講期別的觀念,已不宜拘泥執著,而務以其學識、才能、品性、確能勝任繁劇,克敵制勝者為前提,自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成立以來,人事制度已在逐步改進之中,今後仍希望考試院與行政院主管部門,再從科學的人事組織管理問題上,求進一步之研究發展,務使人盡其才,而才盡其用,並使幹部的德慧術智,皆能倍萬於敵,以我之上駟,對敵之下駟,先從打組織打人才的這一戰場上來克敵致果。

參、有形的力量與無形的力量

--------------------------------------------------P.445--------------------------------------------------

     所謂打人才、打組織、打學術的戰爭,簡言之,就是打科學的戰爭,也就是打無形力量的戰爭。軍隊的戰鬥力量,本來就有其有形戰力與無形戰力之分的,兵力、火力、編裝、武器、後勤、與通信交通能力以及偵察搜索(戰場情報)等等……就都是可見的有形戰力,而精神、士氣、學術、膽識、指揮決心、以及形勢、戰機等等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戰爭藝術,就是一種不可聞見而又實為軍隊靈魂之所倚託的無形力量。克勞塞維茨嘗言「由實戰之經驗與研究,深知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相關最為密切,前者深入後者之內部,而後者又深入前者之內部,如膠如漆」,由於我們自身實戰的經驗與研究,就尤其深知無形的戰力,更大於有形的戰力,戰爭的最後決勝,即在於能以其無限的無形戰力,擴張其有限的有形戰力至最高度,並以此種凌厲震駭的擴張戰力,以壓倒敵人的有形戰力,使之轉居劣勢。

    推廓來說,今天我們反攻復國戰爭,大陸七億同胞,切齒糜軀,椎心泣血,業已到了與毛賊誓不兩立非至於迫使毛賊亡黨亡頭而不止的程度,他們這種仇匪恨匪的心理,就都是反攻戰爭中偉大的決勝的無形力量,更何況我們還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和三民主義的指引,只要更加厚積此一無形的力量,擴張七億人全面的有形的力量,那就是反攻復國戰爭勝利成功的憑據。

    再說,這種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的相互作用,從內政、外交、經濟、教育、司法、社會、黨務各方面來說,舉凡一切制度、組織、法令,也可以說是有形的力量,必待工作幹部各以其無形的力量——新的精神、新的學識、和新的行動為之貫注,然後才能使制度、組織、法令發生明效大用。所以我要一再提示大家,革命事業的全面革新,必須從頭做起——以科學精神來革新,以科學方法來實踐。

--------------------------------------------------P.446--------------------------------------------------

    當然,科學亦是有其有形的科學與無形的科學之分的,有形的科學,是指一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而言,至於無形的科學,未嘗不可以說,乃指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而言。其實科學的功能與精神,乃在於事事物物,皆能實事求是,研究發展,亦即是朱子所說的「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的道理。因為科學的本質,乃就是要就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既要根據研究的結果,向前發展,也要以發展的成就,再接再厲的來反覆推動研究,如此不斷的研究了再發展,發展後再研究,循環不已,就自必能日新又新,至乎其極,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大家都記得,我在三十多年以前,就在廬山訓練團開始為大家講過「科學的學庸」和「政治的道理」以及「行的道理」。因為我覺得大學一書闡發致知格物的道理,實即含蘊了實事求是、研究發展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發揚科學精義的一部寶典。我之所以不厭不倦,為大家反覆推求體察者,就無非是要以古人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印證今天的科學精神和方法,並使一般同志瞭然於研究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重要,以共同革新改進黨政軍工作的觀念和積習。

    我國古代以科學為利用厚生之學,六府三事,且莫不由此而出;西方學術發展,科學原亦在哲學之內,後來脫離哲學而獨立成為了一項專門的學術,雖然有人認為科學是別無可以取代的,並認為毀滅科學者將為科學之自身,但是學術研究之發展,生產技術之進步,社會經濟之繁榮、特別是國家的現代化

--------------------------------------------------P.447--------------------------------------------------

,則無一不有賴於科學的昌明發達。前面講過,科學在我國產生最早,但至今我們卻仍然缺乏科學的觀念,尤其是缺乏大眾的科學教育,所以近年政府的施政方針和預算,皆以科學發展為第一,而在研究發展上,還要強調「科學萬能」的口號,其著眼即在於此。
    就現代理論來說,開發中的國家之現代化,即是一切生活行動條件的科學化——不僅要吸收進步國家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並要參考進步國家的經驗和方法,但是更要根據自己國家社會實際的狀況和需要,把定其發展與實踐的方向。這亦就是說,要以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綜合國家的需要,參考已有的經驗,斟酌之,損益之,復從而發展擴張之,以確定其必需的現代化的道路,這樣的現代化,才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化,也才是真正適合時代潮流,順應國情環境,發展國計民生的現代化,這亦就是我們要實行三民主義的道理。
    關於科學的精神、方法和意義,在「科學的道理續編」講詞中,已經詳為闡發,所以尚有不容已於言者,就是組織的科學化問題。
    所謂組織原就是科學精神的表徵。一個健全的科學化的組織,才能使組織之中的人、事、時、地、財、物配合無間,運用靈活,乃能以一當十。所以西方有一句話說「科學家都是組織家」。因為任何一種工作,要皆不外乎人之與事、與時、與地、與財、與物的縱橫配合,並且時間又是時與時的先制的組織,空間又是地與地的控馭的組織,財與物是生產、維護、修理、運輸以及有效使用的組織,一切都是以人的思考力、行為能力、予以靈活的組織和運用,因此,現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以及黨務

--------------------------------------------------P.448--------------------------------------------------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