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土地是我們國計民生一個生死關鍵

內容來源:卷十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對中央政治學校

地政研究所開學講——

要旨
        一、土地為國脈民命之所繫,必賴良好的制度來管理支配。
        二、說明地政研究所的創辦目的。
        三、古今中外的土地制度,均應深刻研究,以作為改革土地問題的參考。
        四、我國農產不能自給之原因。
        五、改革土地制度,必先培養土地行政幹部。
        六、清丈土地,為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之首務。
    七、地政幹部必須深入民間,因此,每一幹部均須具有純潔堅貞的人格,去感化民眾,去轉移頹風。
本文
    今天是地政研究所開學的日期,我因為三省的剿匪工作,雖已達到初步的成功,但是收復匪區一切善後事宜,還要積極的督促進行,所以不能夠親自回京訓話。因此把我平日對於土地問題的感想,寫點出來,以作諸君研究的參考資料。
    本來土地這樣東西,是造成國家的基本所在,是一國人民生活的資源所在,如果沒有良好制度,來管理支配其間,那麼,大則釀成國家的紛亂,小則陷溺人民於貧困。現在中央政治學校開設地政研究所,其目的就是研究土地行政一切事宜,要如何組織辦理,才適合國民的生活,適應現代的環境;換句話

--------------------------------------------------P.666--------------------------------------------------

說,我們急需研究的內容,一種是土地的制度,一種是改革土地制度的技術。
    說到土地制度,我國本是世界最古的農業國家,在二千餘年以前,就有相當完備的土地制度。譬如孟子所說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和周禮上所記載的井田法,在當時國家對於土地的管理支配,都已經有了極完密的、極完整的方法。到商鞅廢井田,開阡陌,施行土地私有制,於是富者得逞兼併,貧者不贍衣食。故在漢時,自董仲舒以後學者,多數主張限田,以謀補救,很為後來談土地政策者所宗;後來北魏、北齊的計口授田,陳義尤高。我國這些土地制度,沿革歷史甚長,極應該下一番深刻的研究,拿來做我們改革當前土地問題的參考。
    在歐洲各國的土地問題,雖然晚近漸趨解放,但各國所採取的制度和政策,也還是參差不齊,有若干國家封建遺傳的大地主,尚且存在。惟有蘇俄實行土地國有,東歐各小國又多採用一種均地政策,把大地主所有土地,加一種最高額的限制,超過限額的土地,即由國家代為賣給農民,付價方法,大半是把土地作擔保,發行土地公債,交與地主,更從買地的人徵收同租額一樣的農產物,分年攤還,有時比租額還要減輕。這許多辦法,大抵每一項都經過無數經濟學者同社會主義者長期不斷的研究,然後才產生出來的;他們各別施行的過程和結果,我們也應該認真體察,拿來做我們實行土地改革的前車之鑑。
    最可注意的,就是我國現在情形,在表面上看雖然還是農業國家,但實際上連米、麥、砂糖、棉花、棉紗、菸草等等,純粹農產品或粗製品,近年竟完全仰仗國外供給,僅僅這幾種物品輸入的價值,每年已達五、六萬萬兩,幾抵入超全部數目。這種經濟的國難,是何等危險的現象,比較我國從前時代一

--------------------------------------------------P.667--------------------------------------------------

切生活必要品的需要,可以閉關自給,真是天淵相隔。這決不是我國土地古腴而今瘠,或是農民昔勤而今怠。其中原因,固然一半是戰事不息,貽害農民,不能安居樂業所致;一半也是土地制度不良,和生產技術落後,不能適合現代的環境,以致一般農民遭受經濟侵略的壓迫,不唯沒有向上的發展機會,而且一切生產能力,反愈趨退化。所以我們要想從垂絕之地,打開一條生路,非參酌右今中外的成規,來創造一種新的土地制度不可;尤其我國幅員太廣,各地情形不同,更非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不可。
    此次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對於剿匪區內土地問題,曾經頒布三種法規:第一種叫農村土地處理條例,關於土地限額分配及業佃關係等項,都有相當規定;第二種叫屯田條例,關於荒廢地區及農村安全,都有切實的補救和永久的保障;第三種叫農村合作社條例,關於農村組織及生產促進,尤有精密的設計和實施的方法。除開第二種屯田條例係因特殊情形所制定,在極少的縣區分別試辦外,至於土地處理及合作社兩種條例之中,則一方根據國情,採取小農制的方法,逐漸推進到佃農變為自耕農,以期達到 總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一方又鑑於我國小農耕作之困苦而不合理化,更於合作條例中採用現代集產農場的精神,實行利用合作社制度,來擴張生產的效能。酌古準今,截長補短,自問對於我國紊亂的土地問題,差可得折衷適宜的解決。不過這些條例,大都成於倉卒之間,其中疏漏欠缺的地方,當然難免,我很希望諸君利用長久時間,集思廣益,更下一番深切研究,創造成功一種最精密、最完善的土地制度,以作國家將來解決整個土地問題的藍本,那纔是開辦本班最大的成功呢!
    其次,世間任何制度的成功,必定先有一班技術人材的養成,纔能夠推行盡利。我們要想改革土地

--------------------------------------------------P.668--------------------------------------------------

問題,也當然理無二致,需要的技術,就是土地法上所規定的地籍測量、地質探驗、土地登記三件事務,這都是整理土地田賦的不二法門。我國自宋、元、明、清以後,採用這些方法的也隨在可見,如王安石行的方田法,明洪武編的魚鱗冊,其目的都在整理賦稅,平均民眾負擔;可是因為測量探驗的技術不精,或者根本失敗,或者收效不宏,延及後來,官冊漸佚,轉讓愈繁,一切田賦土地實情,簡直無從稽考,全恃催科胥吏,一手遮天的以訛傳訛,以至有田無稅,有稅無田,或田多稅少,田少稅多種種弊端惡習,都相緣而生。到了今日,田賦一項,可算是全國最大的弊政,如果再不徹底整理,無論將來改革的土地制度如何精良,總是無法通行。
    譬如沒有切實丈量探驗登記以前,一切畝數、土質、生產等項,根本不能準確,或竟無從知曉,對於實行限額分配等事,當然更是無從下手。所以本所的開辦,就是要造成一班人材,能用這新的科學技術,來實行整理土地的使命,來做改革土地制度的基本幹部,將全國土地廣袤、腴瘠、所有權等等,一一加以精密的測量,鑑辨登記,作整個而有系統的表冊薄籍,庶幾全國土地情況,莫不一覽無遺,不但貪官污吏,再不得營私舞弊,土豪劣紳,再不得隱匿取巧,那時我們就要推行新的土地制度,也就可以按圖索驥,處分恰當,不致再有暗中摸索的苦衷了。
    而且常聞土地專家談論,我國土地如果實行清丈之後,田賦收入,比較現在可望多加二十倍,即每年可望收入二十萬萬元,豈不是於國家財政大有裨益,那時候一切政治、工商、建設事業,何患不能積極興辦。我們從種種方面觀察,都可以證明土地整理,是我們國計民生一個生死關鍵。如此看來,諸君

--------------------------------------------------P.669--------------------------------------------------

所負的責任,又是何等的重大呀!
    本所開辦的目的,和諸君前途所負的使命,已經說明一個大概了。最後我還有幾句話,就是學術的研究,固然要奮鬥努力,人格的修養,尤其要認真鍛鍊。我們最痛心的,是近年以來全國學風,日趨淫靡叫囂,照此下去,勢非使國家人才破產不止,政治前途,實是危險萬分。我希望諸位來到本校,接受訓練,除努力所學,以格物致知之外,最要緊的,應該痛下誠意、正心的工夫,來樹立各人自修的正氣。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要知道禮、義、廉、恥四個字,就是要從誠意、正心才能得來,有了這種根據,然後做事才能刻苦精進,服官才能廉潔不苟。所以大學上從修身、齊家以推到治國、平天下那個程次,可謂絲毫不錯。這層理論, 總理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已有極精闢的發揮,不必再行多講。
    不過此外還有一種涵義,即是諸君將來畢業之後,都是深入民間的先鋒,如果各人都具有純潔堅貞的人格,去和民眾接近,便能逐漸感化,轉移頹壞風氣,使一般民眾,皆能守禮尚義,勉廉明恥,造成一種普遍堅強的民族精神,那麼,對內便足確立民治的基礎,對外便是團結禦侮的力量。諸君如果悟到此層,知道今日鍛鍊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民族前途而奮鬥,自然會覺得責任重大,應該動心忍性地去努力了。
    話已說得很多,甚願諸君舉一反三,逐處去體會,去實行,將來諸君學術、人格成功之時,也就是我們國家民族轉機向上之日。對於諸君期望的殷厚,真非等閒可比啦!

--------------------------------------------------P.670--------------------------------------------------

最近更新於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