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與組織

以日本是亞洲東方一個完全的獨立國家。」他們所以能夠得到這個地位,決不是一人一時的偶然之功,而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立國精神,及其上下一致力行實踐的效果。
    大家也許要問: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要失敗呢?一定是他精神上有什麼重大的缺點,否則決不至於這樣失敗。但是大家如果細心研究,就知道事實上不是這樣一回事。日本在第二次大戰中所以失敗,他們自己承認是由於他們的國策錯誤。因為自從田中義一以來,日本一直受著少壯軍人的控制,推行其侵略的國策。所謂「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所謂「農業中國,工業日本」。很顯明的,要併吞中國作日本的殖民地,為其征服世界,實行八紘一宇的基礎。這種錯誤的國策,當然違反世界的公理和正義,不論他有任何強大的力量,其結果必然遭遇失敗,這是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當時日本軍部低估了我們革命的勢力,忽視了中國有革命的主義,革命的軍隊,和革命的領袖,他們認為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想不到我們竟能抵抗他至十四年之久。由於這種錯誤的估計以致陷入泥淖不能自拔,這是他們失敗的又一個原因。
    為什麼當時日本的國策會陷於上面所說的嚴重錯誤竟至於最後失敗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軍人的組織沒有一個重心。大家都知道:他們並不是沒有堅強的組織,而是他們組織中缺乏賢明的領袖。日本的軍人早就有一個體系,在田中義一以前,他們已有桂太郎等賢明領袖,都是以擁護天皇忠君愛國為主旨,而且桂太郎當時並且極力主張中日親善合作。當民國元年 總理赴日本的時候,桂太郎表示願意協助中國建立獨立自由的國家。不幸桂太郎死了以後,由田中義一繼承領袖。他的政策,一反桂之所為。

---------------------------------------------------P.274---------------------------------------------------

最顯著的,就是舉世聞名的「田中奏摺」,明目張膽的說要征服中國,乃至全世界。於是以他為中心的一般少壯軍人,隨聲附和,並且控制政府,實行其侵略政策,當時他們的氣燄囂張,真是不可一世,當然沒有把中國革命領袖和整個中國放在眼中,居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進行中,除了中國不屈服以外,亞洲一大半的土地,都被日本佔領了。他所以能夠如此戰勝一時,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堅強的團體;但是他終於免不了最後的失敗,就是沒有一個真正可以領導他們的領袖,因而鑄成錯誤的國策。到了今天日本尚為盟軍佔領,亦像我們大陸為蘇俄控制一樣,等於滅亡。現在日本人自認為沒有獨立自由的中國,日本決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誠心誠意為我們中國來服務,訓練大家,希望我們能夠整軍建軍,與他們共同達到反共抗俄復興亞洲的任務。我們只要日本軍民能夠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抗戰的目的就算已經達到,但是我們要仔細研究,日本幾十年來由弱而強又由盛而衰的真正原因之所在,來作為我們建國的殷鑒。我們今天可以總括的說一句,日本所以由弱而強,是得力於「知行合一」的力行精神及其堅強組織;而其所以由盛而衰,則因為中心失所,國策錯誤。
    反觀我們自己,自從廬山訓練以來,所以能夠肅清江西的共匪,抵抗外來的侵略,實由於廬山訓練期中恢復了革命精神,喚醒了民族靈魂,提高了軍人武德的功效。至於後來戡亂失敗,則是因為領袖統禦失所,而一般高級將領又是志得意滿,夜郎自大,沒有革命實踐的精神,不能發揮嚴密組織的功效。因為高級將領既不能實踐力行,又不知嚴密組織,自然不能領導其部下,所有軍隊皆成為無政府的狀態,因此軍紀蕩然,上下脫節——高級幹部與中級幹部脫節,中級幹部與下級幹部脫節,下級幹部又與士

---------------------------------------------------P.275---------------------------------------------------

兵脫節,組織既然消失,力量就無形瓦解了。
    你們這次到本團來受訓,一定要補救這個缺點。不但要注重實踐力行的精神,更要有嚴密堅強的組織。不要以為多受一次訓練,又加上一層保證,就覺得任務完畢,要知道我們這次訓練,不但要雪恥復仇反共抗俄,而且要實現主義,復興獨立自由的中國,來建立千秋萬世不朽的基業。這一個重大的任務,完全在我們受訓的學員身上,非有實踐的精神,堅強的組織,決不能完成的。大家不是都欽佩各位日本教官的言論行動能夠協同一致嗎?這就是你們的良好模範。有些人或許以為這是日本人的服從習慣,實則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服從而已,須知服從實是精神團結的基礎,也就是組織的實踐,至於畢業後,如何纔可以貫徹實踐的精神,發揮團結的力量,這點你們各位在受訓的時候可以從詳討論,將來回到部隊裏就要認真力行。總要大家同心一德,團結一致,共同完成國民革命軍第三個任務,才不辜負這次受訓的意義。

---------------------------------------------------P.27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