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下)

初五日進攻虎門,提督關天培陣亡,虎門及各砲台均告失守。等到楊芳抵粵時,粵江要隘已完全失守,廣州門戶洞開,琦善無可奈何,祗得向義律請和,義律也以貿易久停,允許暫時停戰。奕山隆文於三月下旬到達廣州,他們是奉命進剿,所以一面佈置廣州防務,一面擬訂反攻計畫。到四月初一日,奕山派陸軍在岸上埋伏,命水師準備火攻,夜半襲英艦,結果戰鬥四天,我軍大敗,英軍砲轟省城房屋,被毀很多,軍民死傷枕藉,散兵遊勇,又乘機搶劫,城內秩序大亂。奕山等大恐;乃命知府余保純向義律求和,雙方議定:一、將軍營兵限於六日內撤離廣州;二、七日內繳付賠款六百萬元;三、賠款付清,英軍退出虎門;四、賠償商館內之損失。廣州雖以此城下之盟,得以保全,但奕山等上奏,稱英人祗圖照舊通商,於賠償煙價等問題,諱而不提,清廷將林則徐、鄧廷楨遣戍伊犁。
    英政府對於琦善與義律所訂的草約,不肯承認,以為所得賠償,不敷損失,以後英人居留的安全保證,尚無著落,將義律免職,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專使,於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抵達香港;七月統率海陸軍(兵艦十艘、汽船四艘、陸軍二千五百餘名),北犯廈門。閩浙總督顏伯燾,棄廈門退守同安。八月進犯浙江,陷定海、鎮海,欽差大臣裕謙,投水自殺。英軍更溯甬江而上,佔領寧波,擾及慈谿、奉化、餘姚,清廷得報,授奕經為揚威將軍,哈良阿、胡超為參贊大臣,赴浙督師。次年正月,奕經等發動反攻,結果大敗,三月英軍轉掠長江,四月陷乍浦,五月進取吳淞、寶山,上海提督陳化成戰死,兩江總督牛鑑遁逃。英軍更溯江而上,過福山、江陰諸要隘,未遇抵抗,六月陷鎮江,七月進薄南京。清廷知無法再戰,派耆英等為全權大臣,至南京與璞鼎查議和。

--------------------------------------------------P.136--------------------------------------------------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中英修好條約,即簡稱南京條約,該約全文十三條,其要點為:

    一、中國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得派領事駐該五處城邑,專理商務,並准英人攜帶家屬居住貿易。
    二、中國政府,割讓香港,聽英治理。
    三、中國政府賠償煙價六百萬元,商欠三百萬元,軍費一千二百萬元,共二千一百萬元,限四年交清。
    四、廢除公行制度,准英商自由貿易。
    五、秉公議定稅則,英商貨物自某港納稅後,即准中國商人遍運內地,所經稅關,不得再加稅課。
    六、俟後兩國往來文書,用平等款式。
    七、英軍暫駛舟山、鼓浪嶼,俟賠款全數交清,五口開市後,即將兩處駐軍撤退。

二、鴉片戰爭之延續與結果——英法聯軍之役

    依照南京條約的規定,開放廣州等五口通商,惟廣東民氣激昂,組織團練,不許英人入城。英人與兩廣總督耆英交涉,要求履行條約,耆英知粵事棘手,所以一面與英國香港總督德庇時訂結舟山不割讓與他國之約,而延廣州開放至道光二十九年;一面以年老體衰為由,運動內調。道光二十七年,清廷以徐廣縉升任兩廣總督,葉名琛升任廣東巡撫;二十九年香港總督文翰,乘兵艦入內河,逼迫實行條約,

--------------------------------------------------P.137--------------------------------------------------

徐廣縉密召諸鄉團練,在兩岸齊聲吶喊,而自乘小舟赴英艦,告以人民頑強態度的可慮,文翰見群情洶洶,恐有礙商務,暫不入城。廣縉、名琛,會疏入告,清廷認為外交勝利,封廣縉一等子爵,名琛一等男爵,風示天下。
     咸豐二年,葉名琛坐遷總督,名琛頗自負,以雪大恥、尊國體自命,對於外人的態度,非常傲慢。
    咸豐四年,美法兩國,以原訂條約有十二年變通的條文,英國雖無明文規定,但藉口最惠國條款,要求修約;三國各派代表,致書名琛,約期會商,被名琛拒絕。三國代表以交涉不得要領,離粵赴滬,往謁兩江總督怡良;怡良入告,文宗諭曰:「夷人詭譎性成,明知通商事宜,胥歸粵東辦理,輒赴各口,妄肆要求,現已諭怡良令該夷等,前赴粵東,聽候查辦,著葉名琛,仍遵前旨,設法開導,諭以堅守成約,斷不容以十二年變通之說」。三國代表,以與兩江總督交涉,亦無結果,英美兩國代表,乃北上至大沽口,清廷派崇綸,與兩國代表會議,英使提出要求十八款,其要點為派公使駐京,英人得居住內地,購置地產,開放天津,修改稅則,准鴉片進口,免除釐金,使用各式洋錢等;美方條件,大致相同;清廷認為所開各條,均屬荒謬已極。兩使以所議不協,離沽南下,報告本國政府,謂無兵力為後盾,修約勢難成功。
    咸豐六年九月初十日,有亞羅號商船,駛進粵江;巡河水師,知奸民慣借英旗以自護,遂上船搜索,拔去英旗,捕十二人而歸。船主呈報英領署巴夏禮,向葉名琛提出抗議,要求釋放所捕水手;名琛以為「亞羅」乃華商船隻,雖向香港政府註冊,領有護照,但已逾期,無再揭英旗之權,且所捕水手,皆

--------------------------------------------------P.138--------------------------------------------------

係華人,當歸中國官吏審理,其中且有海盜,覆文辨護。巴夏禮以交涉不得要領,親赴香港,與港督包冷會商,決定採取積極行動,巴夏禮致書名琛,提出四項條件:一、正式道歉;二、禮還水手;三、保證以後不再發生此等不法舉動;四、限於二十四小時答覆,逾期則作為談判決裂。名琛乃派員送還十二人於領事館,巴夏禮認為沒有按照照會上條件辦理,拒絕不受。名琛大怒,命繫十二人於獄,對於英方照會,置之不理。九月二十六日,英軍開始進攻,砲擊黃埔砲台,連陷鳳凰山、海珠砲台,十月初一日攻陷廣州,英軍進城,縱火焚燒衙署,旋即退去。廣州人民,見英軍撤退,不分皂白,將英、法、美各國商館,一概焚毀。
    英政府接到報告,議決先派特使,逼迫中國政府改訂條約,賠償損失,否則臨之以兵;同時又煽動法、美、俄諸國,共同出兵,美俄無意與中國開戰,只各派大使,要求改訂商約。惟有法帝拿破侖第三,是個野心家,就以廣西西林縣法國傳教士被殺案,中國處置不當為藉口,和英國採取一致行動,派兵東來。
    英法聯軍於十一月十二日,開始軍事行動,次日佔據海珠砲台,以大砲攻城,十四日廣州陷落,葉名琛被聯軍俘虜,被押送至印度後,死於加爾各答。聯軍既據廣州,達三年之久。
    廣州陷落,英、法、美、俄四國大使,聯合致書中國首相,請派全權代表到上海會議,清廷用大學士裕誠名義,分別照會四國使臣,表示大學士無權干涉外交,英、法、美三大使,可回廣州,和兩廣總督黃宗漢磋商;俄使可往黑龍江,和辦事大臣勘定疆界。四國使臣接到覆書,認為清廷沒有談判的誠意

--------------------------------------------------P.139--------------------------------------------------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