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下)

    商館被圍後第二日,有四十餘夷商具結,斷不敢將鴉片一項銷行販賣,永不敢以鴉片帶來中國,但義律與美荷均拒不肯具結。
    陰五月十三日,軍機大臣穆彰阿等奏覆,據律例,化外人犯罪者,並依律擬斷,議請此後夷人如帶有鴉片煙入口圖賣者,即照開設窯口例擬斬立決,為從同謀者,從嚴擬絞立決。
    其時先後又發生兩事,一為英船不肯進埔,林則徐認為必係私放三板,裝載鴉片,潛赴偏僻口門,以木片為招貼,寫明鴉片一個,洋錢幾圓字樣,隨潮流入海口,以賤價誘人購買。一為夷人兇殺華民林維喜,義律不肯交出兇夷,陰八月二十日林則徐乃諭澳門同知再行轉諭英吉利國領事義律知悉。如果即日交出兇夷,並將新來鴉片悉數呈繳,尚可寬其一線,不然即當肅將天威,制其死命,毋謂言之不早也。次日義律即離澳門上船,二十三日逃往香港,二十四日林則徐與鄧廷楨命澳門夷目驅逐英人,而十七日上諭,亦贊同林則徐等禁絕柴米食物。撤其買辦工人,以及不得私行接濟淡水之禁令。
    林則徐等之禁令,與驅逐英人令,於同日發出。三日後,九龍即發生中英軍隊衝突,據林則徐等奏疏,我軍陣亡二名,重傷二名,輕傷二名,而夷人屍首之撈起者,已有十七具。據英方記載,則僅傷四人。陰九月初五日御批曰: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以柔弱,則大不可,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惟林則徐等目睹英國船砲之利,明知兵力不敵,故奏疏末僅云,此後義律果能恪循法度,不越範圍,自當宣佈皇仁,寬其既往,若萬不得已,仍須制以兵威,臣等亦已密定機宜。
    九龍衝突後,義律上書澳門同知蔣立昂,請求定期會談。林則徐於陰八月十三日,札飭蔣立昂轉諭

--------------------------------------------------P.132--------------------------------------------------

五事,兩日後立昂接義律覆文,不用稟字,並抗議立昂來文用諭字。
    二十一日林、鄧劄澳門知,再行傳諭義律,最重要者,為限十日交出兇手,二十八日義律二次說帖 ,答覆各事,末附抗議曰,遠職既為英國特派官員,敬請大憲諭內不要用輕慢字言也。
    按繳清鴉片後,美國貸船即進口,後有英船,士林加沙爾請求即照花旗進口章程至黃埔。時八月初十日。
    陰九月十四日,林則徐令知府余保純赴澳,轉諭義律具結曰:如義律膽敢從中把持播弄,以圖遂其私心,自當嚴拿懲辦,不能再予姑容也。至命案兇犯,前據義律稱拘五人,若義律私將此五人釋放,即將義律拿究。
    如此口氣,似林則徐等尚自以為其陸海軍力,足與英人為敵,十六日又令余保純開導良夷曰:若夷商情願遵諭辦理,而義律依然阻撓,定須將義律即行拿解本大臣行轅,聽候嚴辦,余義交涉無結果。
    然義律已深知中國軍力薄弱,英艦則已到達,態度突趨強硬,否認庇護煙犯,兇犯則非彼權力所及,次日即偕同英國在粵水師總官士密率兵船兩艘離澳門。二十八日陽曆十一月三日,即在穿鼻與我國海軍衝突,所謂中英鴉片戰爭,實起於此。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陰九月二十八日,中英海軍第一次在穿鼻衝突後,我國官涌砲臺,又與英船砲戰數次。
    戰爭發生前一星期,林則徐已有斷絕通商之表示,一個月後(十月二十一日),即正式宣佈十日後

--------------------------------------------------P.133--------------------------------------------------

起,停止英國貿易。
    陰十二月初一日(一八四○年一月五日),義律與英國水師總督士密,皆遞稟要求釋放被我國巡船所捕英人記利布。義律稟中曰:俾該總管自行察奪設法,易言之,將任由英國海軍以武力解決。
    道光十九年陰十二月二十八日(一八四○年二月一日),我國官方在澳門張貼布告,驅逐英人,三日後士密要求葡國兵頭准英國兵船一艘駛進澳門,並要求澳門葡人對中英交涉,保守中立,曰:我正願爾貴人不必理我等與中國之事。
    道光二十年,廣州美國領事稟林則徐,謂已接英國文書,本年五月前後將不許各國之船來粵貿易,請准美國商船早日進口,早日開艙。林則徐此次覆文,顯示其既不知封鎖之利害,亦不知詳察美國商船之實情,原文要點有三:
    一、英吉利欲行封港,實屬膽大妄言,悖謬已極,試思港係天朝之港,豈英吉利所能封?
    二、如果爾等甘聽英夷指揮,五月前後不敢貿易,天朝官府正喜得以省事。
    三、原稟擲還。
        中英鴉片戰爭經過
    喬治懿律統率軍艦十六艘,武裝輪船四艘,運輸船二十八艘,陸軍凡四千人,於道光二十年五月,到了中國海面,他奉政府的命令,祗派少數兵艦封鎖廣東海口,大部份軍艦向北方活動,佔領定海,封鎖長江口,英艦於七月中旬駛抵大沽投書請和,提出五項要求:一、償還貨價,二、割讓島嶼,三、平

--------------------------------------------------P.134--------------------------------------------------

等待遇,四、索還商欠,五、賠償軍費。
    英使提出要求後,清廷派直隸總督琦善與懿律談判,琦善告以事端真相,須往粵查明後,方能定奪,請其率艦南旋,以廣東為談判地點。懿律以為有談判可能,率艦南返廣東。自定海失守,各省疆吏,對林則徐的措施,都不滿意,以為他邀功惹禍,蜚語四起,漸至宣宗對於林氏的信任也動搖起來,以為英人別有委曲,林氏或真有捏詞矇奏的處所。因此責備則徐說,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拏犯法,亦不能淨,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東去和英使進行談判,竟將林則徐革職。
    琦善於道光二十年十月到了廣州,他以為英人的目的,祗要許以恢復通商,便可和平了事,所以盡反林則徐的強硬政策,但義律不但要賠償開港,並且要求割讓香港。琦善奏報清廷,宣宗立即下諭說,償款開埠,均不准行。倘逆夷駛近口岸,即行相機剿辦,朕志已定,斷無游移。琦善因不敢答應英使的要求,義律以廣東守備空虛,突於十二月十五日進兵攻陷沙角大角兩砲台,琦善不得已,親往虎門與義律會議,訂立穿鼻草約,大要為:一、割讓香港;二、賠款六百萬元;三、平等待遇;四、開放廣州貿易;五、英軍退出沙角砲台,交還定海。但琦善奏報清廷,除割讓香港外,關於賠償煙價、開放廣州,隻字不提,他並上書自辯,力言廣東地勢、軍械、兵力、民情,俱不利於作戰。宣宗接到琦善的報告,再主戰議,一面下詔宣戰,一面調兵遣將,赴廣東增援,並將琦善革去大學士職位,交部議處。
    清廷既否認和約,下詔宣戰,各路援軍,源源開赴廣東。義律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二月

--------------------------------------------------P.135--------------------------------------------------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