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下)

    講到這裏,我還要附帶講一個故事,以證陽明學說,在日本「入人之深」的功效。這個故事是說,在日俄戰爭的時候,俄國艦隊繞過大西洋,行經印度洋,日夜兼程來亞洲作戰。當時日本聯合艦隊參謀長為秋山貞之,秋山貞之曾經說:他指揮作戰的勝利,乃得力於陽明修養之法。當帝俄艦隊東來時,日本朝野,懾於大敵,惶恐不安,但他卻能每日潛思默想,安定靜坐。他說他每當靜坐時,發生一種心靈作用,無時無刻,無不以俄國艦隊東來為其惟一思考,而且很深沉地想定,俄國艦隊經過的行動,此時已在馬拉加西島加水和補給,此時已經過印度洋東來,此時經過了中國海和上海,以及其到了黃海水域之中,乃如示諸掌。他認為自己有很堅強的信念,認定自己決定能夠殲滅敵人,一切作戰都是出之於這一種定靜安慮的信仰力量,而不是用的科學方法;如果要靠科學方法的話,日本艦隊,決不可能於對馬海峽一戰,盡殲敵艦。所以他自信這就是修養陽明哲學所得的益處。(這段話,是秋山貞之對 總理所說,由戴季陶先生任翻譯時所記錄的。)實在他這種直感直覺,乃是從陽明的「致良知」之中,涵養出來的一種定靜安慮的潛在意識,成為一種戰爭藝術,亦即是所謂第六感的靈感作用。所以他甚至能判斷俄國艦隊到了何處、如何行動、經過何地,這並不是憑空的神悟奇蹟,而實為「定中見慧」的真知,所以能在對馬海峽,一戰而消滅了俄國艦隊。不過後來日本人由於在良知上踏空了,不知道致其良知就是致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良知,結果靈明閉塞,曚昧之至,就根本不知道侵略戰爭之為是為非了,其招致無條件投降的亡國之痛,又豈偶然?
    可惜的,是我們自己,有了陽明哲學這個寶貝,卻根本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不知困勉力行,亦

--------------------------------------------------P.124--------------------------------------------------

不知於行中去求知,結果就老大如故,衰敗如故,乃如日本陸奧宗光所云,中日之間,「雖隔一衣帶水之兩國,竟出現一方代表西歐之文明,一方保守東方舊習套之異觀」,此一冷嘲熱罵,在今日讀之,尚令人愧汗無地!但他這些話,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意忘形之談!也可以說是「數典忘祖」,忘其所以然的忘本之談!我們今日如能從自己固有的哲學基本上做起,而再以科學的方法與覺悟,急起直追,則對他不只可以迎頭趕上,而且必可後來居上。
    另外一點,還要鄭重說明的,就是從前 總理認為日本強盛之故,顯在其能吸收歐美的科學,而並不是吸收陽明哲學之所致。實在 總理對於陽明哲學促使明治維新之終底於成,他也是很瞭解的;總理之所以要偏重在科學一端來說,就是他看到我們中國人,太不認識西方科學的重要性,所以要我們特別注重西方的科學,方能對先進國家,迎頭趕上。亦由於當時革命黨人狃於「孫氏理想」之說,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大敵,仍始終橫梗於胸,所以 總理對此久遠以來「知易行難」之說,要特別加以矯正。後來我們東征、北伐,深知非徹底痛抉出此一深入膏肓的病痛之根、恥辱之根不可,因殫思竭慮,寢饋夢寐於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久乃豁然貫通,以為唯此足以輔益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使人無所畏而樂於行,而這亦就是我研究革命哲學的經過,與提倡力行哲學的由來。不過我們對於科學的道理與事實,依照「現代國家,先有事實,而後再有理論」之說,則我們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先行而後知」和「不知亦能行」,與我所說的「不行不能知」的道理,實完全吻合。且亦可以說,此對於陽明「知行合一」之論,已更進一步,此乃時代不同之所致——因為各種事物皆隨時代而進步,而於科學的進步為尤

--------------------------------------------------P.125--------------------------------------------------

然。所以 總理學說,雖與陽明學說,其原理是一貫的;而其知識與事實,較之陽明時代,乃為更重事實,更為進步了。(對此我另在「 總理知難行易與陽明知行合一之哲學原理是一貫的」之說中,已有詳解)。
    我所以要講這麼多話,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不論是黨政建設,不論是黨政革新,只在以良知的血誠,循科學的理智,去真知力行,不怕勞怨,知恥負責乃斷無不成。孟子所謂:「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亦可以為政於天下矢」;又曰「王不在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是則我們今日在這基地上,果能知恥知病,求行求新,並知求本,如此則何患不能復國建國,完成革命?
    同時今天也就是要告訴大家,此後黨政職位,不可再把它當成地位、名譽來打算;而當以責任心、事業心、旺盛的企圖心,效忠黨國、生死以之的精神以赴之,如此縱不成功,亦必成仁。昔人云:「今當以開創治天下,不當以守成治天下;當以列國並爭治天下,不當以一統無為治天下」。此在今日,猶覺其深中我們國人苟且彌縫的痼疾病根,亦足以見其奮發圖強之志事;今天大家就都應該自發深省,力規「以開創治天下」,「以列國並爭治天下」的長策遠圖,從三民主義科學的模範省做起,以底於三民主義科學的新中國之完成。
    「古人所稱之烈士、志士、義士、仁人,皆熱血人也;惟視其熱度之多少,以斷其成就之大小,若熱如燈火螢火則微矣,並此而無之則死矣」。深願我們全黨同志,人人皆為忠肝熱血之志士仁人,把我們復國建國大業,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從自己的一念上用力,從基本上做起,使我們黨的歷史,與

--------------------------------------------------P.126--------------------------------------------------

日月爭光;黨的生命,與河嶽無極!

附 件
一、中英鴉片戰爭之爆發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十二月,英王設駐華商務監督,執行前東印度公司大班職權,任命律勞卑為總監督。
    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七月十五日,律勞卑抵澳門,二十五日抵廣州,照當時外交手續,外人具稟,應由行商代遞。兩廣總督盧坤,事先已飭洋商伍敦元等查詢,而律勞卑不願接見洋商,並往城外逕向總督遞呈一函,封面係平行款式,且書大英國等字樣。盧坤認為中外之防,首重體制,該夷目有無官職,無從查其底裏,即使實係該國官員,亦不能與天朝疆吏,書信平行,事關國體,未便稍涉遷就,致令輕視;隨飭廣州協副將韓肇慶,諭以天朝制度,從不與外夷通達書信,貿易事件,應由商人轉稟,不准抗遞書函。
    盧坤又四次派洋商傳諭開導,據洋商稟復,該夷目不遵傳諭,聲言伊係夷官監督,非大班人等可比,以後一切事件,與各衙門文移來往,不能照舊,洋商傳諭,伊亦不能具稟,祗用書文,交官傳遞。
    盧坤不得已,乃沿襲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及道光九年(一八二九)之對付辦法,於八月十八

--------------------------------------------------P.127--------------------------------------------------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