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下)

,決定率艦北進,於是英、法、美、俄四國軍艦二十多艘,次第向天津進發。咸豐八年三月初,四國軍艦抵大沽口,清廷派戶部侍郎崇綸,內閣學士烏爾棍泰,和直督譚廷襄,往大沽議款,英、法使臣,認為他們不是欽差大臣,不足當全權之任,拒絕會議。四月初八日,聯軍突然進兵,攻陷大沽砲台,清廷迫不得已,始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赴天津議和,五月十六日,簽訂中英條約,次日簽訂中法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其要點如下:
    一、中、英兩國互派公使駐京;
    二、英國使臣謁見中國皇帝,准用歐西各國使臣謁見皇帝之禮,兩國官吏交涉,按品級用平等禮式;
    三、中國官吏,對於教士,不得苛待禁阻,英人持有護照者,得往中國內地遊歷;
    四、增開牛莊、登州、臺灣、潮州、瓊州,五港為通商口岸,長江一帶,俟太平天國平定後,再選開三處為商埠;
    五、英人犯罪,由英領事懲辦,中英人民爭訟事件,由中國官吏與英國領事,會同審理;

    六、以前輸出入貨品,課以值百抽五之稅,現因物價下落,課稅亦宜減輕,由兩國派員另定新稅則,俟後每十年,修訂一次;
    七、賠償英國軍費、及英商損害銀各二百萬兩。

    中法天津條約重要條件,與英國相同。

--------------------------------------------------P.140--------------------------------------------------

    咸豐九年五月,英使卜魯斯,與法使布爾奔隆,率領軍艦十八艘北上,預備進京,去換天津條約的批准證書,桂良和直隸總督恆福,均遣人告以大沽正在設防,請改由北塘口登陸。英法兩使不聽,命軍艦駛入大沽,將截港的木樁鐵鍊用砲炸裂,並開砲轟擊砲台,士兵強行登陸。僧格林沁乃命砲台發砲開戰,英人狃於去年海 口的毫無守備,出其不意,軍艦被擊沉四艘,重傷六艘,士兵死者四百多人,英法兩使,祗得退回上海,等待國內增派援軍。咸豐九、十年,正是清廷和太平天國內戰最緊急的時候,英法又有賠償損失,以及條約以外的要求,文宗才有「如果該夷帶兵前來,惟有與之決戰,所有前議條約,概作罷論」的諭旨。
    咸豐十年六月,英法聯軍二萬五千餘名,抵大沽口,鑒於上次的失敗,移向北塘登岸,襲大沽砲台的後路,先陷北岸砲台,僧格林沁退守南岸砲台,因腹背受敵,無法再戰,退守通州。七月初七日,聯軍攻陷天津,清廷乃派大學士桂良與直隸總督恆福為欽差大臣,往天津和英法兩使議和。英法的要求,大致為:一、開放天津為商埠;二、賠款增為八百萬兩;三、帶兵入京換約。條件已經議妥,但到簽字的時候,他們因為桂良沒有全權代表的證書,懷疑交涉為中國緩兵之計,於是談判決裂,英法聯軍直向北京推進。英使到北京後,必須覲見中國皇帝,面遞國書;載垣提出相對的條件,如欲親遞國書,必須按照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可允行。巴夏禮堅持原議,並要求撤退僧格林沁的駐軍,載垣便把巴夏禮等交涉人員三十九名扣押,於是清廷下宣戰之諭,而英法聯軍,也就進攻北京了。
    八月初一日,聯軍進薄張家灣,僧格林沁軍大敗,退守北京城外;文宗原想親統六師,直抵通州,

--------------------------------------------------P.141--------------------------------------------------

以伸天討,而張撻伐。但接到諸軍敗退的消息,便不顧群臣堅守京師之請,北走熱河,特派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主持和局。
    二十二日,聯軍進攻海甸,守軍不戰而潰;奕訢聞訊,倉皇走長辛店。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提出通牒,要求釋放巴夏禮等十八人,釋放聯軍,限於二十九日開放安定門;王大臣如期開城,英使以巴夏禮等幽囚受辱,令英軍焚毀圓明園以為報復。九月十一日,奕訢與額爾金簽訂新約九款,是為北京條約:
    一、中國皇帝,對咸豐九年五月大沽事件,表示歉意;
    二、賠償軍費八百萬兩,規定每三個月一期,由海關提出五分之一扣繳;
    三、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
    四、華民得自由僑居或工作英國各屬地;
    五、割九龍司海岸一部份與英國。
    次日奕訢與法使葛羅簽訂中法北京條約,內容與英約略同,但無割讓土地。

--------------------------------------------------P.14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